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悔改的散文欣赏

时间: 超财2 散文

  人生不能重来,但生命的维度是可以变的,前面的路走错,悔改,就是新生命的诞生。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悔改的散文欣赏篇,欢迎大家阅读。

  悔改的散文欣赏篇1:若真悔改,还有半生

  今晨,在人民日报上读到一篇名为《你若顽强到底,一切皆有可能》的署名文章,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两种不同的人生,一个是不敢面对挫折的少年,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一个是拄拐杖的残疾人,以顽强的生活态度,微笑面对人生。

  著名的残疾人励志演讲家尼克•胡哲告诉我们:“真正改变命运的,并不是我们的机遇,而是我们的态度。”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最近处在崩溃边缘的一位同学,开始的时候,想把这篇文章直接转发给他,看他能否从中悟出点什么。而后一想,这些年给他讲了不少道理,也送了不少书给他看,结果他依然是我行我素,不计后果,把自己和家人逼得走投无路。

  这个时候,让他看这种文章,也许根本无法静心浏览。不如,把我自己读这篇文章的感受,结合他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写篇文章发给他,让他读起来更清楚明白些。

  这位同学在学校时就是我的好友,从小家庭环境优裕,学校毕业后,在良好的家庭背景下开始创业,生意做得顺风顺水。后来家里发生了一些变故,背靠的“大树”瞬间倒下了,肩上的担子突然间重了起来,他的人生从此开始迷茫。

  这些年,他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似乎到处碰壁。他一直幻想着,自己能够迅速致富,过上辉煌腾达的日子。于是,他瞒着妻子,用一些不成熟,甚至是子虚乌有的项目计划,以高回报的诱惑,向身边的亲戚朋友筹集了不少资金,最后,项目是无花无果,在“利滚利”的情况下,不久就出现“资金链”断裂,惹得债主满门,家里不得安宁。

  濒临崩溃的时候,他给我发来一条信息:“我后悔当初的决定,这个社会如此现实,这些人如此势利,让我真的无所适从,但你不是那种人……”

  看到这则消息,我不知道是该庆幸,还是该流泪。也许是我的一再纵容,让他越走越远。就如,今天晚上听到的一则故事,一个朋友在初中的同学会上,丢失了同学共同筹集的活动资金,从酒店监控里查到,那是其中一位同学的“杰作”,该事件以返还钱包而告终。

  没过多久,该同学因犯事被判刑,同学们都忙着帮他跑关系,希望他能够被减轻刑罚。尘埃落定之后,一个同学由衷地感叹道:“早知道,当初那件事情就该报案了,让他尽早悬崖勒马,也不至于现在被判这么多年。”

  想想这话也不无道理,说起来好像不够“兄弟”,事实上是在拯救一个人。我作了深刻的反思,让我明白了纵容是对他缺点的姑息,是对他生活态度的不负责。

  之前放不下的,是怕伤害彼此间的友情,一个认识二十多年的好朋友,纵然有满腔的怒火,还是会替他找一百个理由,让谎言自圆其说,最终把指责变为奉劝,给他讲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希望他正视问题,悬崖勒马,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明知道理亏的他,嘴里总是不停地应承着,却依然保持着那种生活态度,幻想着能够一朝翻身,抓住机会就吹嘘鼓动,四处融资填补“窟窿”,结果到了难以弥补的地步。

  此时此刻,我必须撕下他毫无意义的伪装,一针见血地告诉他:“你是懦弱的,因为遇到事情,总是选择逃避/你是自私的,因为不计后果,欺骗关心你的人/你是无情的,因为违背初衷,伤害自己的女人/如果你是好样的,拿出男人的尊严,用你的后半生,为自己正名。”

  事实证明,一个人如果没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没有良好的为人处事方法,前途是暗淡的。所以,奉劝朋友一句:若真悔改,还有半生。

  悔改的散文欣赏篇2:悔改必更新

  悔改是不仅向不圣洁的事情说“不”,但也同时是活出一个自我节制、正直和敬虔的生命。悔改总是和“脱去”及“穿上”有关(弗四22-24)。

  是什么使人想要追求像基督一样的性情呢?是什么使得我们渴慕与基督的样式一样呢?我曾经辅导过许多对在婚姻关系中挣扎的夫妇,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们当中许多人对于圣经有关婚姻的教导坚信不移,但是竟仍然会面对极严重的婚姻问题,关键就在于他们欠缺基督的性情。因为他们的心没有与基督联合,以至于即便是拥有圣经的知识也于事无补。事实上,在许多婚姻关系上,圣经知识反而成了婚姻争战中的武器。为什么在那些宣称自己是信徒,并且在教会中积极参与的人身上找不到像基督的品格呢?

  彼得在他的第二封书信如此回应:

  因此他已将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赐给我们,叫我们既脱离世上从**来的败坏,就得与神的性情有份……你们若充充足足地有这几样,就必使你们在认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上不至于闲懒不结果子了。人若没有这几样,就是眼瞎,只看见近处的,忘了他旧日的罪已经得了洁净。——彼后4-9

  彼得告诉我们虽然有人说自己是认识上帝的,但是他们的生命却是“没有功效且毫无生养能力。”他们的生命无法产生美好果实的丰收,就像我们期盼一般信徒生命那样的美好见证。到底是哪里出了差错?彼得说这样的人是欠缺了最关键的性格素质,就是像基督一般的性情,可以生发出一个美好的成果(信心,良善,知识,节制,忍耐,虔敬,爱弟兄的心,以及爱众人的心)。这么一来,我们仍还有一个问题:那么,为什么信徒不努力的追求这些事呢?彼得回答道:“人若没有这几样,就是眼瞎,只看见近处的,忘了他旧日的罪已经得了洁净。”

  彼得的意思是当你和我忘了我们是谁的时候,当我们忘了我们的罪的严重性,以及上帝赦罪恩典的荣耀时,我们就会放弃我们在基督那所追求的。当你忘记了自己的罪和神的赦罪恩典时,便对事情失去了正确的看法,并且在你里面没有良善可言。你开始会认为自己并不是那么差劲的,整体来看,你甚至可能看自己是还算不错的。你在言语上的罪恶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你不会像保罗那样的评估自己,在保罗服事接近尾声的时候,他仍看自己是罪人中的罪魁(提前1:15)。你失去对福音中身份的感受,因此,你也失去了迫切追求基督的渴慕。

  在这一段经文的开始处,彼得提到有关我们身为上帝儿女身份的两个重点。第一,彼得要我们认识我们的问题不是黑暗权势由外在而来的影响,而是内在的影响。基督道成肉身来拯救我们,不只是救我们脱离这堕落世界的诱惑而已,更是拯救我们脱离自我!祂的来到使得我们可以“既脱离世上从**来的败坏,就得与神的性情有份。”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从世上的败坏蒙拯救,而是从我们自己内心的邪恶欲望中得拯救,这欲望使得我们容易受到(或是成为)这败坏的感染。我们需要蒙拯救脱离自我!那些对我们而言像是正确的道路,实际上是死路一条。我们都曾受到罪恶天性的捆绑。我们的状况是如此的绝望,事实上,圣经告诉我们在我们里面找不到良善!

  我相信许多信徒都无法看见这一点。基本上,他们都认为自己还算不错,如此的观点根本就影响了他们对基督的渴慕,以及他们对于他人的罪应该持有的回应(见路十八9-14,基督对法利赛人和税吏的比喻)。

  如此的态度也强烈的影响他们如何看自己在言语上的问题。雅各所谓的“罪恶世界”的舌头,对他们而言并不是那么的糟。总而言之,那些真正了解福音的人不仅是为了自己从邪恶的欲望中得释放喜乐,并且也感受到自己持续需要得到释放,这样他们才能够继续为主而活,不再是为自己而活。他们可不会单单为了得救而感到满足;他们会渴望自己圣洁且无瑕疵的侍立在上帝的面前,并以此颂赞祂的荣耀。

  悔改的散文欣赏篇3:艺术的悔改之道

  吴 夷

  正如前文所述,艺术只有被神破碎,悔改走向谦卑,才有出路,才得永生。

  任何一件作品在审美领域到达高峰(假设这一主观理论成立。实际随着艺术观念的更迭,并没有绝对客观的高低优劣),若没有悔改,仍是无意义的。因为审美领域在人的层面,有好事者喜爱麻辣,有好事者酷爱甘甜,众口难调也就形成了审美标准的多元化。然而这种多元化的审美标准从现代艺术开始已经被拉下宝座,突破了观念、技术、形式,多元化成了无有。一切皆为可能的艺术形式,沦为没有参照的存在,存在即合理。存在即合理吗?那岂不是漫无目的的虚空。我们就这样抒写着人类历史,同样抒写着艺术的历史。

  中国艺术并不能脱离这个魔咒,当传统笔墨发展到无以复加的极致以后,人们像无头的苍蝇,或是不小心陷入泥古,或是有意寻求噱头。人,实在不是磐石,实在是立不住的。

  如何把艺术的未来建立在磐石之上,第一步,以敬畏之心承认自我的受造之实。作品中自然有了对表现对象的热爱(并非崇拜,中国艺术中多是崇拜受造之物),而这种热爱因为对造物主的敬畏,也就在技术层面敢于自我摧毁。这是一种心理的认信,认定自己不可为,信任真正的艺术家乃是那位万物的创造者——祂不仅创造了普世恩典下的自然景观,更创造了人本身,包含人的思维和技术。因此自卑臣服于全能者面前,即不再张扬被造之人的智慧与技能,以及被造的描绘对象。这一认信,能够带来艺术表现上的突破,也摒弃了中西方艺术走向外在的猎奇这一怪象。

  另一突破则是观念。画画为谁画?大多数画家都会自信地说,为自己画。然而,对属灵的人来说,任何工作都是在做主的工,圣徒理应是全时间的圣徒,无论身处何地都为事奉者。当眼光回转,目的直指那活水,以画营生是神的供应,没有卖钱,也知价值不从钱来,不从人来。作品的盼望和人一样,在于天国的荣耀。

  耶稣喜欢小孩子的缘故,也是“在心志上不要做小孩子。然而,在恶事上要作婴孩,在心志上总要作大人的。(林前14:20)”的教导。当人有信心把一生搭建在磐石之上,就成为心志上的大人,又能回到孩子般单纯中去。当艺术可以回到小孩子的样式,那就留下了真正的灵魂——圣洁的艺术体现。

  人如何敢于剔除自我而谦卑,并非作品简约或繁复。有观点针对艾启蒙的绘画,说要限制加载:“中国画本身有它的精髓,一个人的个性是在你本民族的艺术里面,无限制加载对本体这个门类的艺术是一种破坏。艾启蒙曾经师从郎世宁,其画法中西结合,擅长于绘制动物花鸟。”这一观点缺乏背景知识和认知高度。艾启蒙并没有画家身份的确认,即使作为画师,也和郎世宁一样,首先是一位传教士。所以,画画根本目的不是艺术本身(与中世纪绘画有部分的异曲同工),用审美观点来误读此类作品真是人类文化一大损失。对于郎士宁、艾启蒙而言,恰是违心叠加不同艺术观的表现形式以怀柔传道为旨,宣告了他们的舍己。

  另举一例,本身具有技术储备的张永旭先生,蒙得上帝莫大恩典,加添力量给他打破绘画中地域、时空、技术的辖制。创作时的他,所言至为感人:“河水诉说着父的歌”。河水为着父,“我”也为着父。这是一个“他必兴旺,我必衰微。(约翰福音3:30)”的属灵生命呈现。我想,他一定经历了深深的大能才甘愿的吧。

  艺术家的悔改首先是承认全能者上帝,承认自己的被造,对人性全然败坏的认知,才能确定人无法找到艺术的出路。自此,艺术反而获得敬虔的新生。

  艺术不死,它本是上帝的创造,上帝是一切灵性存在的源泉。上帝也给艺术家技术的训练和恩赐,这技能的最终目的是为祂的义所用。别忘了上帝的应许,降卑的才能升高,艺术的制高点只会在此意义下产生,也是每个艺术家肩负的十字架。

  

3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