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的散文欣赏
家风的散文欣赏篇1:家风是一种文化
最近这两年与儿子闲谈,不知不觉的会涉及到谈婚论嫁的话题,时常有意引申为交流的主题。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聊着聊着,自然就聊到如何选择对象的问题上去了。偶尔还会形成一个集中的专题性讨论,从内心冀许,到实际范例,探讨观点,无需遮拦,推心置腹,占用的时间不是很久。但我不会烂嘴叨舌,过多过细,以免令他感到:老爸苛刻,老爸磨叽,老爸操心,老爸着急,老爸老了的印象,从而束缚他的手脚,积留厌倦与疲惫之感,甚至回避题中之意。“八零,九零后,没个整。”经常听到同事这样讲。我想他和我都是生活舞台上的角色,只不过随着时间发展,根据不同阶段,每个人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需要适时增减和改变,得以顺势和谐地转换罢了,我们都是这个舞台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谁是参谋,谁有决策权,不明自知。
我们父子之间,互相尊重,站在彼此角度,不失现实考虑,尽量往一起碰。想想,我们父子融洽的原因,真的是一种家风的固守和传承的体现。没有把什么话题全然唠散的时候,也没有让一个话题遭遇南辕北辙的尴尬,更没有出现过“热脸贴在凉屁股”的现象。深深感到家风是一种珍视和体会的文化,关于文化梁晓声曾经这样说过:“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家风不是最直接最现实最细碎的文化反映吗?如果把家看做是土壤的话,那么家风就是阳光,空气和水,是除去情感之外,能够慰籍滋养情感的纽带和力量。每当发现小小分歧的苗头,即将出现的时候,一方马上就会转移其它话题,三两分钟之后,双方都能以另一种口吻,再次回到原有的话题中来。轻重适宜,深浅有度,追求己悟,一向如此。与其说是懂得对方的心里,不如说更注重交流的方法,不至于让一个话题陷入死角,继而不欢而散。这种即理智又轻松,即持重又自由的氛围,常常使我感到为父的愉悦。
有时我的一些只言片语,提纲挈领领,他听没听进去,我都怀疑,但面上他不反驳,我依然畅快淋漓地继续说下去。就事论事,比如:说说我参加同学儿女婚礼的感受,对各个环节,程序,场面,包括新郎新娘的装束,作派,台上的肢体语言,等等,都会在电话里品头论足,当然对新娘的气质,身世,学识,教养,长相,要做重点评论,传递给儿子。至于他有什么感觉和想法,或是果真当一个“耳旁风”,不会介意,也没必要再去追问。我想只当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故事而已。在孩子心里,良好的婚姻观,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哪管它,说者有心,听者无意呢!好在以儿子的涵养,能够“耐烦”地倾听。倒是儿子在课后的晚间,打来电话,滔滔不绝地讲述身边同学谈恋爱的一个个故事,带上自己有些单纯近乎幼稚的观点,说自己大学里不处对象,过了四年“皇帝”生活,不分散学习与实践的精力,吃啥穿啥很自在。
家风的散文欣赏篇2:让“孝仁乐”家风蔚然成风
最近“家风”一词成了热搜词。那么,家风究竟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家风是我们做人的行为规范,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每个家庭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家风,当然,我们家也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家风,那就是——“孝、仁、乐”。
孝
俗话说的好:“百善孝为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爱祖国和人民。的确,孝是中华人民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在我们家中,孝敬长辈是理所当然的。我和哥哥每天都会帮爸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洗碗,扫地等,减轻他们的负担,因为他们实在是太累了。爸爸和妈妈也很孝敬自己的父母,常常去看望他们。
有这样一句话:“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意思是树木想要安静下来,但风却吹不停;做子女的想要奉养双亲,但父母却已不在人世。想必这是最痛苦的结果了,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尊敬父母,不然后悔就来不及了。
仁
德莱塞曾说过:“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界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这就是仁的体现。那么,什么是仁呢?仁就是指人与人相互友爱、帮助、和睦。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才会有好的环境,好的习惯。我们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仁之家庭,当谁犯了错误的时候,别人不会骂他,而是会教导他,让他下次改正不要再犯。
记得有一回,我数学考试没有考好,只考了89分。那时,我心里真是十五个水桶——七上八下。本以为会被妈妈骂一顿,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妈妈没有骂我,也没有打我,而是带我到小区外去跑步,并且不断地鼓励我,给予我信心。于是,从那以后,我们家便有了这一家风,同时,我的成绩也越来越好。这都多亏了妈妈的仁爱。
乐
开朗的性格不仅可以使自己经常保持心情的愉快,而且可以感染你周围的人们,使他们也觉得人生充满了和谐与光明。所谓的乐就是指乐观、开心。当你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何不笑一笑呢?人的一生总会伴随着些许不愉快的甚至是悲伤的经历,我们不能逃避不幸,或许也没有改变不幸的能力,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心情。因此我们要学会用乐观的心态对待每一件事。
我就是一个非常“happy”的女孩儿,当遇到什么不顺时,笑一笑就过去了,从来没有把它记在心上。我还是家里的开心果,每天都会笑一笑或给大家讲一些有趣的笑话,因此每次都能把家人逗得捧腹大笑。记得有一次,我边讲边演一个笑话,结果哥哥笑得把米粒都喷出来了呢!正因为有了我,我们家也变成了一个“happy家庭”,大家都变得乐观,不在一味地抱怨了,而是时刻保持一颗乐观的心。
这就是我们家的传统家风,它激励着我们“向善,向上,向美”,做一个孝敬长辈、仁爱、乐观的人。朋友,看了我的作文,你一定感触颇深吧!那就把你们家的家风也晒出来,让我们看看吧!
家风的散文欣赏篇3:家风淳朴传良善
父母亲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从山东来到北大荒的支边青年,他们都有着一颗善良质朴的心。
在郭炳莉儿时的记忆里:一些从老家来的奶奶们都裹着小脚,平日里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就像踩着高跷,尤其是到了冬天,外面冰天雪地的,她们更是连门都不敢出。那年月,男人们都上山伐木、下地修水利,在家的老人们多数没有人照顾。
母亲是姥姥家唯一的女孩,因为早早地来到北大荒支边,没能对远在家乡的母亲尽孝,心里总有遗憾。对身边老人们的不便,她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暖烘烘的炕头上,母亲常常一边哄着年幼的她,一边帮助老人剪鞋样、纳鞋底儿,说说笑笑间,排遣着老人们的孤单与寂寞;寒冷的冬日,母亲最常帮老人们做的事就是去连队的水井旁担水。母亲个子不高,担水对她来说是件十分费力的活,因为家数多,有时候一挑就是一上午,每次回家脸上都汗津津的。开始的时候,郭炳莉并不理解母亲的劳碌与辛苦,到后来听到人们对母亲的夸奖,看到人们对母亲的敬重,才慢慢悟出其中的为人之道。
郭炳莉的父亲是连队猪号班的班长,在他的班里有一个叫王贺的老工人,他一直没成家住在猪号里,一年四季身上总有一股遭人嫌弃的猪屎味。
“那时候,我们家里的生活异常艰苦,可是父亲却坚持每天给王贺带一份早饭。”郭炳莉回忆到。一天早上,父亲照常带着8岁的郭炳莉去上班,并有意让她把饭给王贺送过去。年幼稚气的郭炳莉打心眼里不愿意进那个又脏又臭的屋子,更不想见到那又臭又邋遢的老头,便耍起性子,坐在地上搓着脚大哭起来。
等她哭够了,父亲拉着她到了王贺的工作间——只见他先是铁锹上下翻飞,几分钟就填好了饲料,接着扯过水管挨个猪圈冲洗,还一个挨着一个地给十几头肥猪冲澡……父亲严厉地对郭炳莉说:“他是有点憨,也没有家,可他靠自己劳动养活自己,你有什么资格看不起人家呢?”
记忆中,父母亲对待三个孩子是出奇地严格。对人不礼貌,跟小朋友吵嘴打架、吃饭掉饭粒等等……在别人眼中的小事,但在郭家却要受皮肉之苦。就这样,郭炳莉在平凡而又严谨的家风中渐渐长大,父母亲的言传身教也在潜移默化中激励和影响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