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胡同文化的散文
老北京的胡同有一种历史的味道,悠然又别具人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老北京胡同文化的散文篇,欢迎大家阅读。
老北京胡同文化的散文篇1:老北京胡同
我喜欢那些老去却依然存在的东西。我喜欢四合院、顺嘴相声、说书先生、糖葫芦、大碗茶、豆汁焦圈和满嘴京腔味的老北京。
喜欢胡同、弄堂、雨巷。上海的弄堂,阴郁;江南的雨巷,多愁;北京的胡同,是杂乱无章的阳光,而我喜欢的恰巧是这儿杂乱无章的随意。它们窄而幽深,悠然自得,自成一格,惹得人就爱往那小胡同里轧,往那小院子里钻,连拍照也要在这破破的乱乱的巷子里。
随意穿进一条胡同,胡同两边就是灰白的墙,墙上层层叠叠的野藤肆意攀爬着墙蔓延而下,到了秋天,几片叶子红的突出红的鲜艳,别处还是郁郁葱葱的绿,你忍不住就想多看几眼。
不知道庇佑了几代人的参天茂密的大槐树,枝叶繁盛遮出大片大片的树荫,夏天胡同里的人摇着蒲扇在大树底下乘凉、下象棋、提笼遛鸟、玩鸣虫,怎么滋润怎么来,照面说一声“吃了吗,您呐”,只想想就特别艳羡。
白墙灰瓦的屋顶上枯黄泛绿的狗尾巴草在秋风中摇曳,风一吹来,草儿一股劲儿的往一个方向倾倒,别有一番秋色。
红漆斑驳的大门已经剥落了岁月的痕迹,但是魂钉在时光的啃噬下还是蹭亮蹭亮的,那是老北京的魂,历经岁月沉淀的魂。
大门内掩藏着许许多多的故事,齐白石、鲁迅、张恨水,他们在胡同里写着画着一个又一个春华秋实、阳春白雪,一个又一个的家喻户晓、流芳百世。
门口的绳子上,是晾晒的衣服,或深色或陈旧,看上去大抵都是上了年纪的人穿的衣服。头顶上乱七八糟交叉的电线,明媚的阳光,蔚蓝的天空,大簇的云朵,组成了一幅乱而美的画儿。
顺着半掩着的门猫着腰往里面瞧去,映入眼帘的是雕花的影壁,绕过影壁便是四方院子了,而走进院子的必经之路,是又细又窄的,拐角处放着乱七八糟的杂物,很小,很拥挤。里面不知道住着几户人家,有着几家欢喜几家忧。
近了,三三两两的自行车随意的靠在墙边,那自行车也是年代久远的老式大梁车,也叫二八杠,印象里还是小时候姥爷骑着大梁车带着我去赶早市,后来长大了就再也没有见过,如今在老北京的胡同里又遇着了,我在那啧啧纳闷,朋友说北京人会过日子,后来我想也许是北京人爱怀旧吧,不舍得抛弃旧物。
隔不远就听见,有人吆喝着“让开,让开”骑着二八杠急速而来,那车骑得叫一个急,一个快,稍不留神就会亲密接触。
也会看到脚蹬拉车师傅拉着山南水北肤色各异的游客走街串巷,嘴里讲着那些老北京的趣闻掌故。每个胡同都有自己的故事,那故事里的物是人非带着传奇般的经历和传奇般的味道儿。闲下来的人儿啊,串一串老巷子,听一听老北京的回忆,京腔京韵京味道。
老北京胡同文化的散文篇2:老北京八大胡同
八大胡同是老北京花街柳巷的代称,位于前门外大栅栏观音寺以西。“八大”是虚指,该地区至少有十五条胡同属于老北京的“红灯区”。
“八大胡同”在西珠市口大街以北、铁树斜街以南,由西往东依次为: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八大胡同从来就不是一个法定地名。过去男人说去八大胡同,意思是告诉你他要“做什么”而不是“去哪里”。
其实,“八”字在这里是个虚数,只是表示其多。这八条胡同位于前门外大栅栏附近,因妓馆密集而成一大销金窟。这八条街巷,而是泛指前门外大栅栏一带,因为在这八条街巷之外的胡同里,还分布着近百家大小妓院。只不过当年,这八条胡同的妓院多是一等二等,妓女的“档次”也比较高,所以才如此知名。
在清朝末年北京民间曾经流传一首顺口溜暗指这八条胡同:
八大胡同自古名,陕西百顺石头城。
韩家潭畔弦歌杂,王广斜街灯火明。
万佛寺前车辐辏,二条营外路纵横。
貂裘豪客知多少,簇簇胭脂坡上行。
八大胡同“风月场”雏形的形成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乾隆时期徽班进京下榻于八大胡同中的韩家潭、百顺胡同一带,此后四喜、春台等戏班相继来京,分别下榻于八大胡同之百顺胡同、陕西巷和李铁拐斜街。所以老北京有句俗语:“人不辞路,虎不辞山,唱戏的不离百顺、韩家潭。”
由于清代禁止娼妓,而士大夫阶层自明代就好狎优,蓄养家班。而所以来京的徽班弟子又是男孩子,他们中漂亮的一般就是男旦。嘉庆时期的相公重色不重艺,后来同光以后,以三鼎甲为代表的大师在艺术上精进成功以后,逐渐童伶相公也以色艺俱佳为尚了。
可以说清代的八大胡同兴盛完全是因为男伎相公而起的。开戏之前,戏园有“站条子”(或称“站台”)的恶**。主要男旦扮好戏装站立台口让“老斗”(指嫖客)们品头论足。一旦在台上看到相识的老斗,他们就会眉眼传情,作姿作态,并且还会直接下台前去侍候。当时在演出安排上,流行由主要男旦演“压轴儿”,之后的“大轴儿” (送客的大武戏)将散之际,男旦换装完毕与老斗登车,去附近酒楼或下处“销魂”去了。
老北京城的妓院分若干等级。最早的妓院分布在内城,多是官妓。现东四南大街路东有几条胡同,曾是明朝官妓的所在地,如演乐胡同,是官妓乐队演**奏乐之所。内务部街在明清时叫勾栏胡同,是由妓女和艺人扶着栏杆卖唱演绎而来的。以后“勾栏”成为妓院的别称。明清时期,当官的和有钱的饮宴时要妓女陪酒、奏乐、演唱,叫做“叫条子”,在妓女一方,则叫“出条子”。
到了清末民初,妓院主要集中在前门外大街,一是因为这里离内城较近,官员们出城享乐比较方便;二是这里有火车站,南来北往的旅客多;三是前门外大街是京城著名的商业街,相当繁华;四是这一带是戏园子、茶馆、酒楼的集中地,吃喝玩乐,可自成一体......
老北京胡同文化的散文篇3:北京的胡同儿
北京这个地方世人都知道,名气太大了,大到想写它很难落笔,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到不知从何说起,厚此薄彼会深感内疚,全景式的又颇费笔墨。北京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从燕国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宏伟壮丽的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中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城市。
最早知道北京是刚懂事时,父母的口中,看着他们提到北京脸上那种神圣的表情,感到诧异!后来上学前班时学的第一首歌《我爱北京天安门》使北京抽象慢慢变得具体清晰起来。看着图书上的北京天安门,好像格外高大宏伟,背后闪着金光,天安门成了那时心目中北京的标志。小时候六岁时去过北京,那时大舅在北京南口当兵,当时刚听说“北京南口”还以为在北京的南端,后来知道却是在现在北京北边昌平区的西北部,距离北京城还老远!
北京那些宫殿,园林,庙坛甚至陵墓有很多人在口中和笔端去描述它们,自己不会再赘述,也无意义。只是走在北京城大小的胡同儿里,耳旁飘来的几句京腔儿,看见在小吃摊儿上,当地人坐着马扎儿,细细地品着着豆汁吃着焦黄酥脆的焦圈儿,感觉这是真正北京人的生活状态,悠闲自得的神情带着些优越感。毕竟天子脚下,养成北京人的“贵族习气”所以有了北京的“爷”文化,清朝时期见面互相请安,口里道声:“某爷”您吉祥!从前的皇帝也称“爷”什么:康熙爷,雍正爷,乾隆爷---甚至到了底层登板儿车的苦力也称:板儿爷。北京人有天生的优越感,但不是骄横,热情似火也乐意助人,即使每天穷困潦倒的吃着窝头咸菜,心里只要想到自己是北京人,那些粗食仿佛也能吃出满汉全席的味道来!
到北京就爱走走北京的胡同儿,历史上的北京以胡同众多而著称,民间有“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的说法。元《桥津志》记载元大都有“三百八十四条火巷,二十九条胡同”;明朝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一书中记载,明朝北京共有街巷胡同约1170条,其中直接称为胡同的约有459条;清朝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一书中所列的北京街巷胡同名显示,清朝时北京有街巷胡同2076条,其中直接称为胡同的978条;1944年日本人多田贞一在《北京地名志》记载,当时北京共有3200条胡同;1949年的统计显示北京城区有名字的街巷6074条,其中胡同1330条,街274条,巷111条,道85条,里71条,而习惯上,人们把上面提到的胡同、街、巷、道、里统称做:胡同。
从古到今北京城里标志着权利最高点的紫禁城和中南海,和这些平民百姓生存的胡同儿大杂院和谐共处。北京人喜欢议论时政国事, 敢于独立思考并敢于表达出来,因此才会成为五四运动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北京的胡同儿在拆建中所剩无几,老北京城的那种味道慢慢消逝,想到这些竟有些感伤,这些胡同儿最能代表北京的生存状态,也是北京重要的市井文化标志。生活在胡同儿中的那种安逸悠闲,不管朝代更迭我自洒脱依旧,寒来暑往生活气息浓郁如常,听着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蓝蓝的天空鸽群响起的阵阵鸽哨,狭小公用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叮当作响。血红色的残阳轻柔地撒在北京胡同儿斑驳残破的院墙上,错落分布在两旁的高大树木遮蔽在四合院门洞的上方,胡同里由于下班时间人多了起来,此起彼伏的自行车铃声清脆悦耳,一帮小学生打闹欢笑着追逐着,亲切感油然而生,这种状态现在好像倒成了一种奢望。
听说北京胡同拆掉后,会有在此住过多年的街坊邻里,不约而同再回来看一眼:仿佛自己把什么东西落在这里了——北京的胡同儿也见证了历史,默默无闻的活到了现在,就像北京人的性格:朴实无华又宽厚对人,有傲骨且无骄横,务实又满腔热情!不知是胡同儿造就了北京人还是北京人创造了胡同儿文化,也许是互为依存的“相濡以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