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描写别离故乡的散文

时间: 超财2 散文

  不离开不知道故乡的美好,关于离别的情绪总是悲伤。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描写别离故乡的散文,希望大家喜欢。

  描写别离故乡的散文篇1:离别故乡的声音

  我总觉得,我的每一天都走在归乡的路上。虽然这许多年来我很少买过去往那里的车票。

  那是一个普普通通小村庄,它地处北国的一片群山之中,偏僻的在版图上找不到它的名字。

  那是我生命诞生的地方,我在那里吸入了这个世界的第一口空气,沐浴了这个世界的第一缕阳光,吃下了母亲喂给我的第一口乳汁,从此,我便自然而然的成了这个小村的一员。

  成为这个小村的一员没什么值得荣幸的,恰巧生在“大跃进”时代更是一种悲哀。在那个饥饿笼罩的年代,贫困的小村给不了我童年应该拥有的东西,但也努力地用半饥半饱的生活养育我长大。再后来的某一天,长成少年的我坐在一辆车轴吱嘎作响的牛车上,怀着忐忑和兴奋交织的心情离开了这个地方出外求学,从此,这个地方、这个我曾经的家园,对于我便有了另外一个名字:故乡。

  对于许多人来说,故乡是开在岁月里的花儿,总是弥散着芬芳的记忆。而我的乡思,却一次次的蜷缩在一辆离乡的牛车上,任它载往岁月的深处。

  在过去几十年的光阴里,牛车行走的声音,成了我过往生命中执着忧郁的音符,它时常在我的脑壳里不紧不慢地奏响 :“吱嘎,吱嘎”,仿佛低吟着一首惆怅的歌谣。

  可是我,总是会情不自禁的沉湎在这歌谣里,沉湎在故乡的回忆中。

  然而我又会去想,故乡有什么好?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它一无是处:它的山是那么难看,光秃秃的不长一棵树。它的冬天是那么的寒冷,无数次的冻坏过我的手和脚。它的土地是那么的贫瘠,产出的食物填不饱我的肚子••••。

  真的是吃不饱啊,连番的政治“运动”下,加上那个年代的低下生产力,致使本来就贫瘠的土地收获的粮食根本不够吃,尽管大家把“社员都是向阳花”唱的震天响也无济于事。大多数的年景里,村里的乡亲们都是靠国家给的一点返销粮过着半饥不饱的日子,当时的集体制体现出了它的绝对性,那就是人人都在饿肚皮,那首歌里唱得好“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花”,一根藤上的花,饿肚子的事谁也跑不了,在集体主义的光辉中,照耀的一片公平。

  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寻找可以充饥的东西。记得有一次,母亲煮了一些土豆代替晚饭,年幼的弟弟可能吃到了发芽的土豆,吃过后不一会儿就浑身哆嗦、呕吐不止,母亲吓坏了,因为方圆几十里内根本就没有一所医疗机构,母亲只好自己用土办法给弟弟治疗,灌了些淡盐水,又抠着嗓子吐了好一阵子,一直折腾到夜里十二点多,弟弟才逐渐好转。好多年过去后,每当回忆起这件事,母亲都会潸然泪下。

  饥饿的往事虽然辛酸,可美好的回忆还是那么多。

  我常常梦回少年,站在故乡的山上,极目望去是一片片挂在山坡上的庄稼地。地里是顽强生长的禾苗与乡亲们辛勤劳作的身影。常常想起祖居的老院子和屋里院外亲人们忙碌的情景,心中一片温暖。更是想念母亲煮的热乎乎金灿灿的榆钱粥,嘴角犹生甜香。还有那个破破烂烂的小学校,低矮晦暗的土屋中我们用清脆的童音朗读着课文:“日月水火,山石田土••••”。

  那个只有一间教室和两个老师的小学校,是我的启蒙之地。屋子里干打垒的墙壁上裂着数道缝隙,屋顶苫着厚厚的麦秸。我们的课堂可能是天下最简陋的教室了:用泥坯架起一块木板就是我们的课桌,一到三年级二十几个学生分成三排坐在长条凳子上听老师讲课。对于这些,我们这些小孩子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认为学校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再者说能有学上就很高兴,在我们稚嫩的认知里上学读书是一种很神圣的事情。

  我的国文启蒙老师姓杨,是县里才毕业的高中生,高高瘦瘦的穿着一件洗的泛白的蓝卡其中山服,他性格很好,可惜口吃的厉害,所以平时很少与人说话。你很难想象一个口吃的人教语文是什么样子。但神奇的是,他朗读课文的时候却抑扬顿挫的没有一丝磕巴,顺畅无比。他教学极为认真,我现在仍然清晰的记得他在我的黄草纸作业本上留下的端端正正的批改字迹。记得那个狂风暴雨的日子,他举着一块木板堵在被风雨打烂的窗前为我们遮风挡雨情景,我的老师,我的启蒙者,虽然他磕巴虽然他沉默寡言,却在我记忆的时空里像一盏灯火一样亮着,时刻照耀我前行的道路。

  每当我记起这一幕幕的那时故乡的情景时,就像饮着一杯陈年的酒,心里总是涩涩的、酸酸的,甜甜的,暖暖的,随之也忘却了那光秃秃的山,寒冷的冬天还有饥饿。

  我总在想,故乡的山虽然瘠瘦也不美,可它硬是用它不肥沃的土地努力的供养着村里的人们以及它身边的所有生灵。它承担不起大型树木的养育,便尽力生长出一些小灌木和花花草草的来打扮自己,竟也经营出漫山绿意,满目葱茏。这样的山谁有资格去嫌弃它?我没有,我对它索取的太多了,我挖过它身上的药材,像野百合了,小黄芩了等等,然后拿到供销社换来学习用的本子和铅笔。也在它身上刨过骆驼蒿,一背篓一背篓的背回家去做柴火,把炕烧的热热的,渡过寒冷的冬夜。

  描写别离故乡的散文篇2:远去的故乡

  岁月流逝,脚步辗转,银发渐生,年仅半百的我少时勤奋读书,走出深山,考学、工作、结婚、生子。工作二十八年来,时常勉励自己珍惜岗位,勤勉人生,如今也可谓家庭幸福,生活美满。随着年龄的增长,故乡---这个永不褪色的风景,总时时在我脑际,让我魂牵梦萦。故乡是秋风中摇曳的红高粱,是雨后稻田里的蛙鸣,是村前村后山坡上的野花,故乡是晚霞中妈妈扛锄归来的身影,是暮色里袅袅飘逸的炊烟,故乡是牢牢拴在心灵深处永不放释的一个基点,始终定格在我生命中记忆里。

  前不久,大妈去世一周年,我又回到了故乡。下午,我随意在村里悠走。抱着那一棵棵参天笔直的杨树,捧起那清澈甘甜的山泉水,抚着那光滑的饭场石,走进一户户老乡邻,握住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看着一位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内心热浪翻滚,暖意顿涌。漫步在鸭儿戏水的弧形河堤,丈量着两旁的每一块田地,回味着幼时随父母田间的耕作情形,感受这丝丝缕缕熟悉而又亲切的愉悦和斗转星移物是人非的离愁和忧伤。

  年少的记忆里,有路边任何一朵摇曳的野花,有卧在老屋墙角晒太阳的花猫,有夏日梨树上恬噪的蝉鸣,有酷暑天趴在地上吐舌的黄狗,有冬季在场里堆雪人的欢乐……

  难忘幼时童年的快乐。无论是放学或星期天、节假日,和小伙伴们在村头躲猫猫、滚铁环、踩高跷、打陀螺、跳田、踢键子、丢沙包、老鹰捉小鸡、过家家,虽然往往因为输赢争得面红耳赤,但乐此不疲;直到夜幕降临、月亮高挂,村里家家瓦屋顶上升起了袅袅炊烟,母亲们拖着长音叫着各家小孩的乳名,催着回家吃饭才恋恋散去。那长短各异的声声呼唤,夹着鸡鸭归圈的欢叫声,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山村晚景。而今天的村庄却少了炊烟,少了呼唤,几排规划整齐的一座座平房掩映在绿树间,显得寂静落寞。村里的青壮年劳力把瓦房改建成贴瓷砖的平房后,都纷纷远离故乡外出打工挣钱,他们在那没炊烟的城里,心怀乡土、思念双亲幼子,说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他们心里的忧寂跟老家的房子一样空,却无可奈何,因为毕竟挣的钱要比在家里的多。

  我怀念那放学归来到村头摇尾相迎的小狗,它像一个撒娇的孩子竖立着往你身上蹭,继而又在你的身边来回转着;我怀念周末假日在坡上放的那头叫“黄妮”的母牛,一身金黄的牛毛像绒缎似的,它吃饱了就会悠闲地甩着尾巴,有时会竖起耳朵,像在倾听天籁,有时会静静地看着你;我怀念家里年年孵出的一群小鸡,整天簇拥在老母鸡身边,萌态可爱;我怀念猪圈里的那头黑猪,只要你一去给它喂食,它会懒洋洋地晃着胖胖的身躯,摆头摇尾,大口大口地吃食,临近春节有人来收猪,看着爹娘逮黑猪上秤,我还哭得一塌糊涂。娘搂住我说,闺女,卖了猪才能给你们交开春的学杂费。而今天留守的老人寥寥无几,甚至一个老人还要照看几个儿子的房屋、孩子,他们没有精力再去养猪、养狗、养猫,更没有人再去养牛。村里没有了撒欢的小狗,没有了圈养的小猪,更没有黄牛的哞叫。走在水泥硬化的村道上尽管没有了狗屎、牛粪,平坦干净,但我心里依然有莫名的失落和缺憾。

  走到幼时在村里上复式班的三间学堂,我更是思绪万千。昔日的学堂现在已成了火星庙。这座山村教室,我一坐就是三年,教室至多有50多平方米,西边一小间是老师的住室,东边两间是教室,教室分三排,分别是一、二、三年级。学生少,只有王老师一人教我们,三个年级加一起只有13名学生。通常是王老师给一个年级的学生上课,余下的两个年级复习或写作业,一个年级一个年级轮换讲课。上课轮年级上,班会同时开,课外活动在一起玩游戏。站在这个启蒙的摇篮旁,王老师手把手教写字的身姿,黑板上的一行行字,朗朗的读书声,游戏时嬉戏追逐的笑声,争着相让蹲火池的情形,一幕幕历历在目,留下无尽的感慨、念想、温情……

  原来生产队里的仓库,打麦场已无影无踪。大集体时盛粮食的仓库已建成了一乡邻的住房,打麦场上已建起了房屋。过去的打麦场既是队里开会的地方,也是集体打粮分粮的地方;既是乡邻们夏季打麦的地方,也是矗立麦垛的地方。儿时的我们拼了命地往上爬,麦子的锋芒把我们身上扎的红牙牙的一片,汗水顺着小脸流淌,胳膊一抿各个成了大花脸。夜晚,我们总是靠在麦垛围着纪永爷讲故事,在他的吐沫星子里我知道了《水浒传》、《西游记》、《茅山学艺》、《穆桂英挂帅》,有时听着听着安然入梦, 穆桂英、岳飞、孙悟空就会在梦里翻飞。

  我很想念那些逝去的岁月,很怀念那时空气中飘荡着一股股新鲜的芳草清香;早上迎着晨阳欢欢喜喜和小伙伴一起去上学,把一声声的欢喜与喜悦以及沾满露水的艾草留在身后;村里人在田间地头忙碌耕作的身影和吆喝声;农闲时婶子、大嫂们围在一起纳鞋底拉家常清脆的笑声,成了乡村一道美丽的风景。

  描写别离故乡的散文篇3:离别

  树叶飘落,秋天的脚步近了。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回首翘望。那个夏天我们失去的太多太多。紧张而激烈的中考结束的那一刻,整个人都轻松了下来心情愉悦。当我们站在操场上齐肩并排的照毕业相片时每个人都笑的很甜,全然不知离别在悄悄地靠近,一起享受着最后的恬静时光。估分,那次是我们最后一次团聚在课堂上了吧,老师催促着对答案,各为己忙。离别已经降临,我们无声的向彼此说了一声“再见”。

  当我再次回到母校,夏天将要结束。看着那个曾经厌恶的操场上,似乎有着我们跑圈的身影。一圈,一圈,又一圈,无休无止。但是现在这个操场上空空如也,心里有丝丝寂寞。坐在曾经我们聊天,娱乐,吃饭的角落,感受着曾经留下的回忆的味道或苦或甜。猛然从回忆中惊醒,发现一切一切都已经化为泡影。回忆终究是回忆最终化不成现实的。我怀念,怀念那个回不去的夏至。

  现在的我们各奔东西,在那个夏天我们我们从“初中号”列车下站。分别在不同的驿馆休息整理行囊做好登上下一辆列车的准备。换乘,渐渐地我们没入人海,有些人一辈子都不再有交际。曾经给彼此立下的海誓山盟,如今回忆起来觉得有些搞笑又有些心酸。“时光不老,我们不散 ”最美的谎言不过如此难道不是么?自古以来常言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时光是一个尽职的刽子手终将使我们分别。

  秋,“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并不是一个欢快的季节,也代表着离别。就像树枝与树叶一样,到秋天一样会分别,叶子枯黄而落,谁又知叶子是因不舍离别而愁黄了青翠的容颜,但他与树干的结局最终还是分别。树叶落下甘心化为泥土,用自身的营养供给树木,希望他在来年早日长出新的伴侣而不再孤单。爱的境界是给予,但最高的境界却是奉献,成全。正如树叶对树的奉献与成全。一次次的奉献,一次次的别离,树开始不在动心,麻木不仁。

  第一次的别离使我们铭心刻骨,第二次的别离使我们相思成疾。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渐渐地我们面对别离的态度变为一笑而过。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次的别离也变得麻木了。别离终究会到来,与其担心受怕的煎熬,不如开心坦然的接受。离别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珍惜好现在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让离别时有任何的遗憾就足够了。离别之时笑着给对方一句甜美的祝福,转身离开。把这段友谊化为最美的回忆珍藏。所以就让我们笑着面对离别,不要留下一滴眼泪。

  
看过“描写别离故乡的散文”的人还看:

1.关于故乡的经典散文

2.关于怀念故乡的散文

3.最新描写故乡的经典散文

4.描写故乡的散文

5.回不去的故乡散文

34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