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黄土高原的散文
描写黄土高原的散文篇1:黄土高原上的绿洲
北方夏末秋至的季节,下雨是最频繁的,位于黄土高原的宁夏,一天的气温也是变化之快,坐落于六盘山脚下的李庄更是奇特,似风情万种的少女,万般的变化,早晨起来,推开房门,大雾弥漫于外面的每一个角落,小鸟在树枝上喳喳作响,甚是悦耳,张眼细细地看,着耳静静地听去,别是一番美妙的境界,
这里的人们起来的很早,已经给牛割草回来,准备去田间干活,这里的田地位于李庄东南方向,一片四五百亩的平川,中央是一条笔直的大路,直通李庄,站在路边,放眼望去,有的人已经在田间干活,有的人拉着牛、扛着犁正往地里走。七八点过后,大雾开始冉冉升起,如袅袅青烟,微风一吹,又似无际云海,不一会儿,消散在空中。朝阳从远方的山丘上开始渐渐升起,泛金色的光芒铺满了整片大地,慢慢的开始温暖了起来,人们都沐浴在阳光中。一幅美景就这样的呈现出来了
李庄后面八九公里处,就是六盘山主峰米冈山,高达三千米。从李庄开始走,一路上就是一卷长画,万般景象尽在其中,一条蜿蜒盘旋的长路,两旁是偌大的森林,树木茂密,叶草丛生,听见的只有小鸟的叫声、时不时飞过来的蜜蜂,于这种景色融为一起,静静的聆听,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那么温暖,那么美丽。
一段路程过后,引入眼帘的,又是另一番景象,两条小溪从两个方向过来融为一条小河于路旁流过,继续向前走,路成坡度了,也没有前面的路那么平坦了,这是以及接近正前方的山了,也就是六盘山主峰,向上走,大多数是自然形成的青石板成阶梯形一层层砌起,五米多宽。峡谷对面是诺长的一壁悬崖,和路平行呈半圆形,如刀切一般,顺路而行几里,见一片平地,绿草铺地,好像专门为人民造出的休息场地,瞬时,我叹服了自然,鬼斧神工都无法来说明、描述。休息片刻,又开始走了,这次改变了方向,因为路拐弯了,这一小段如无洞石桥横穿峡谷,方向是悬崖之上,慢慢的走来,到了悬崖上面,深吸一口空气,舒展一下筋骨,片刻之后,微俯身躯看向远方,我终于体验到了山高人为峰的感觉了,此时,天已渐黑,原路返回,到此结束
每到最高点就已经让人赏析悦目,剩下的路程,剩下的美景,我还会去欣赏的。
描写黄土高原的散文篇2:哦,我的陕北高原
长久蜗居在繁华的闹市,鳞次栉比的楼厦遮挡了我的视线,浑浊窒息的空气麻木了我的嗅觉,市侩的俗气抑制了我丰富的想象力。于是,伴着一曲韩红的《天路》,我作了一次漫长的游历,登上鄂尔多斯高原与陕北高原接壤的制高点。
我的身后是绵延起伏的内蒙古高原,眼前逶迤着的是苍茫厚重、古老多情、充满史诗般神奇的陕北高原。这时节,我激情豪迈,万语千言堵塞在胸口。
我是一位陕北高原上多情的行吟歌手,我弹奏着我的竖琴神游于这千沟万壑之中。在此,华丽的辞藻已变得苍白无力,优美的歌声也显得柔弱低微。我的思维像一只高原之鹰从辽阔的北方贴着云朵向南展翅奋飞,鸟瞰着这片荒蛮而充满灵性、粗犷而蕴涵着美丽的大地。
此时的我,像一个幽灵一样在这块高原上游弋,大脑像一架失控的飞行器,漫无目的地心驰神往。
大约200万年以前,陕北曾是一块林木茂盛的高地平原,后来雄伟的昆仑山卷起阵阵狂风,挟着滚滚黄尘淫威而至,在肆无忌惮的山洪冲刷下,经年经岁,形成了这支离破碎的山川梁峁、凸凹错落的丘陵沟壑。举目四望,只见苍茫的群山像千万头气势磅礴的黄牛奔向东方;纵目远望,又似从天际呼啸而来的黄色波浪滚滚涌入海洋。西伯利亚的风吹过来,夹着沙砾和黄尘,掠过空寂荒凉的山野,更增加了几分幽邃遥远的神秘色彩。
陕北高原是轩辕氏的本土,位于高原南部的黄帝陵可以见证。高原东北边缘部有一条著名的、汹涌澎湃的河流,它的名字叫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咆哮着、撞击着、怒吼着,向那遥远的渤海奔去。高原的西部横亘着一条雄壮浑厚的子午岭山脉,子午岭山脉的脊梁上一条古老的秦直道循着高原的走势蜿蜒而去。站在高原,穿过历史的隧道,我望着这块历经冷风凄雨剥蚀、铮铮铁蹄践踏的大地,仿佛在读着一部苍老厚重的世纪兴衰史。四野空旷,伫立于此,我仿佛听到了辚辚驶过的秦皇之辇,听到了战马嘶鸣、鼓角争鸣的汉武铁骑;我仿佛看到了旌旗猎猎、刀光剑影、烽火狼烟的王莽方阵;看到了突兀在高原上不可一世的一代枭雄赫连勃勃筑造的西夏城池……
哦,一切的一切都远去了。如今,高原是那样的安祥,那样的沉寂和缄默,空吊着西部孤独的残阳,让人感慨顿生,浮想联翩。那些无数民族英雄的传奇和历尽战火硝烟之痛的谜底被深深藏在这陕北高原的层层皱褶之中,成为永世之谜,让后人作无休止的造访和探寻。
是时,正是金秋季节,那些已作古的历史英雄和沉睡在黄土深层的列祖列宗,用他们脉管里高贵的血液将陕北高原涂染成一幅巨大的以赤色为主的油画,那些高昂着头颅的山杨、白杨、背搭杨、红柳、白柳、毛头柳、塞上柳、白桦树、枫树、杜梨树、洋槐树、槐树,像一波波翻滚的浪潮在高原上跌宕;酸枣刺、狼牙刺、沙棘、芥子木、马茹子、柠条等各式各样的灌木葳蕤地点缀于红色的波浪之中,沉默的黄土高原静静地躺在那里,娓娓地向人们讲述那遥远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陕北高原这块荒蛮神奇之地曾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文化的交融地,这是一块“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的一隅。清廷御史王培棻视察陕北高原后,曾写下了著名的《七笔勾》,描述了当时陕北高原地瘠民贫,一派“塞外荒丘”的景致。
同时,我们又看到了陕北高原人那种坚贞不屈、敢于向大自然和命运抗争的凛凛正气。陕北高原以它强悍的姿态向世人宣告,陕北高原人是炎黄子孙中赤诚高尚的一支,然而这勤劳善良、桀骜不驯的一群,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时时在向自己的命运发起挑战,久经光景岁月的磨砺和风雨战火的洗礼,铸就了他们特有的倔犟和刚直不阿的悍性。他们曾给百年积弱、满目疮痍的中华民族注入了活力,造就了无数的民族英雄和高扬民族气节的千秋忠骨。绥德的韩世忠,安塞的高迎祥,米脂的李自成,肤施的张献忠,丹州的罗汝才,安定的谢子长,保安的刘志丹,还有后来从江西走来带领一支队伍落脚于此,从此改写了中国历史和影响了世界进程的旷世伟人毛泽东,他们曾谱写下多少可歌可泣、留芳千古的壮丽诗篇。
环顾四方,陕北高原的饥饱冷暖和荣枯轮回尽收眼帘。哦,那静静地伫立在天宇之下的陕北高原,那喧嚣于历史长河之中的一叶行舟,那宛若天籁之音震慑天公的安塞腰鼓,那一把把剪刀、一张张红纸以祈求人类安康、民族图腾的陕北剪纸,那浑厚又带几丝悲凉向命运抗争的陕北唢呐,是我的陕北高原,我亲爱的衣食父母!哦,这一块苍凉贫瘠、散发着灵性、且富有牺牲精神的高原,这大自然神工鬼斧的精灵,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广袤疆域中一个不显眼的角落。
描写黄土高原的散文篇3:黄土高原绿了
陕北的春,出现了一个奇迹——黄风不见了!
走到哪儿,湛蓝的天空游着几丝白云,山峁沟壑间绿树成荫,漫山遍野的杏花、桃花、梨花、槐花争艳闹春。清风徐来,树林翻滚着绿浪,花香芬芳袭人。这着实令我震惊,在我成长的每个春季,春草不成势,树木稀少,风起土扬,人们深受其害。祖父常对我讲,有一年春天,炕上的人刚听得风声,黄风便破门而入。窑檐石被掀起“咣咣”地砸在了院子里,牛圈被刮得只剩下了石槽,河涧的柳树被连根拔起。山上一人被刮进了天窖坑,找到的时候,只露个脑袋,旁边几棵杂草残风中摇曳着。
我没有遇到过如此大的黄风,但每年春天都笼罩在它的恐惧之中。小时候的春天,我常跟着父母去山里耕种。有一回刚收拾好行囊,就起风了。风里裹着土,像洪水咆哮着从山上滚淌下来。小石子、碎杂草被掠到空中,雨滴似的洒下来。顷刻间,昼晦如夕,黄霾蔽天。父亲扛着犁桨,母亲拎着耙子,两人近在咫尺却要大声呼喊,娃娃去哪儿了。我早已手扬牛鞭,挤进黄风,奔向了远处的山地。到了地里,我拉着牛绳前面走,父亲掌着犁,母亲沿着犁出的槽沟下种子。强劲的黄风吹得我像棵草摇摆着难以前行。母亲叫我歇歇。我坐在冰凉的地里,透过浑浊的黄风,望见母亲佝偻的身影在翻熟的地里下种子。她每下一粒种子,都要往地里踩一脚。她不停地向我喊话:“飞飞啊——还在吗?”“冷不冷?”我长一句短一声地应付着她。我每一张嘴,就要吃一口土,我就不再吱声。母亲踉跄着走过来拿根绳子往我腰里一绑,欲将我拴在树桩上。父亲突然钻进风中跑了,他在高声疾呼“哞——”,牛不见了。狂风再次袭来,我被刮得像块土疙瘩往下滚。母亲卯足了劲儿扯着我腰里的绳子。过了好一阵儿,风才变小了。我看见父亲拉着牛,行走在天地相接的山脊。天空蓦地滑过几声大雁的鸣叫,山的那头传来一个粗狂沙哑的声音: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头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歌声飘荡在山谷里,我心头也荡起一股暖流。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我。”靠着天,靠着田,黄土高坡上的人们“不管是八百年,还是一万年”,唱着信天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知是已经习惯,还是出于无奈,他们很少抱怨黄风。他们是那样的豁达与乐观。然而,我常常幻想,若是黄风可以消失,那该多好啊!要根治黄风,需要草木。广袤的高原放眼望去,如潮的山峦,树木少得可怜。其实,古代这里也曾是水草丰沛,绿树成荫。到了秦汉,由于人口增多,战争频繁,人们过度开垦、采伐、放牧,严重破坏了天然植被,黄风便来了。为了生存,砍伐在我身边继续着。村上二百多亩的坝地里,长满了柳树,小河流过树林,吸引了众多孩子们跑来耍水。为了种地,满坝的树被砍倒。那条小河也就干涸了。
我念高中来到了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端的榆林。教学楼耸立在四周一片沙地的正在建设中的开发区。春季的下午最容易起风,有时候吃罢下午饭,同学们在校园里刚翻开书准备阅读,飞沙走砾像子弹一样射过来,打在脸上的沙子抽得人生疼,我们赶快跑回教室。黄风很快淹没了整个学校,教室里必须开灯了。直到晚自习结束,黄风还在那儿等着我们,同学们相扶着急速跑回宿舍,许多个夜晚我们都是枕着黄风轰鸣声入眠的。多少回在梦里,我们看到了一片绿色的世界!
假期回家,村里开始退耕还林。我格外的激动,一些人却显示出一种漠然,反问我:农民不种地喝西北风去?退耕还林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大部分村民在塬上,在峁上,在山腰,在沟渠,挖出了一个个树坑,栽上小树苗。成活的小树苗一天天茁壮成长,枯苗被拔掉,然后栽上新苗。乡亲们领着林业补助款,空余时间要不进城务工,要不做点小生意,要不开个养殖场。黄土地逐渐披上绿衣,农耕为主的各类传统习俗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他们再也用不着黄风中耕种,看着老天的眼色苦等雨水。这时,我去了新疆石河子大学求学。石河子是座戈壁滩上的绿洲城市,被联合国授予了人居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奖。走在大街上,道路宽阔笔直,第一代兵团人栽下的树大如车盖,清枝摇曳,树影婆娑,各处盛开的花朵鲜艳得像是剧烈燃烧的小火苗。整个城市除了大学附属医院是高层,其他建筑物都藏在一片绿海当中。我不由得幻想,我的故乡陕北,若是变成这样该多好啊!毕业回到陕北,榆林开发区的母校躲进了栉比鳞次的高楼大厦群,城市四周的防护林也掩盖了沙漠。来到老家的山野中,杨树、梨树、果树、杏树蔚然成林。追逐历史的岁月,山谷里已不见风沙茫茫。亲过我的小河旁,杨柳堆烟,绿草如茵。
今年春季,我正好有机会北上鄂尔多斯,南下关中,东渡黄河,西出银川,走遍了黄土高原,处处青山绿水艳阳天。绿色从记忆中的一点点蔓延至眼前的一片片。随着树林绿浪的翻滚,花丛也像从这个山头游到了那个山头。再看那被树林包围的村庄,屋檐下乳燕初飞,枣树梢麻雀嬉戏,柏树林布谷鸟引吭高歌,一排大雁掠过柳树群,惊起野鸽一片。是人们丢掉了锄榔䦆头,将土地还给了树木。树木又收服了黄风,回赠人们一片赛江南的绿色风光。享受着城镇化建设的红利,人们开店,办养殖场,合伙经营经济林。人们在奔小康的路上,有了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为伴。千百年来,黄土高原“春无草以藉觞,夏无林以遁暑”的历史已被改写,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震惊的丰功伟绩啊!
看过“描写黄土高原的散文”的人还看:
1.川西高原散文
2.有关山的散文
3.描写小城之美的经典散文
4.描写壶口瀑布的写景散文
5.有关赞美黄河的散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