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洛阳的散文 描绘洛阳的散文
描写洛阳的散文篇1:忆洛阳
忆洛阳从洛阳回来有三周了,日子过的总有点恍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的境界我达不到,只觉得是少了些许的魂魄,依旧在洛阳流连,便想着写上几笔,聊以自慰。
洛阳的景致,是无需我多言的。画匠狼毫一挥,洛阳落在宣纸上;诗人绣口一吐,洛阳落在词句间。我就是说说身在洛阳时最真切的感受吧。
城门丽景
我们一行人,是在一个温热的午后,走向了隋唐。踩在已磨得很是光滑的青石板上,会很自然的想到,这路,是谁家官宦下令营修的?当年的肩舆车轿在这走过吗?出征的将士在这走过吗?讨生活的小贩在这走过吗?无数的疑问因风而逝,路,还是路,周围却早已不是当年风物。我们也只是踩着古人的脚印,来寻找盛唐的影子。
边走边想,转弯,便到了丽景门。这阙城门,是洛阳唯一保留下来的古城门,据说是有神灵庇佑,当年日军都攻不下这城门。走进了来看,红漆剥落,却不失宏伟。走到城楼入口处,沿着石阶而上,便会看到城隍庙,天后宫,观音阁和九龙殿,烟气袅袅,香火繁盛。
自古以来,中国的百姓都敬神。人们拜城隍爷,把城隍爷的像修的既高且大,让他老人家目力所及之地都成为受他庇佑的水土;人们也拜妈祖,据说妈祖娘娘本是渔家女,后来成仙,专门保佑出海谋生的人的安平;人们也拜佛祖和观音,我佛慈悲,为芸芸众生留下悲悯的泪水;人们也会拜圣王。九龙殿,顾名思义,供奉的是定都在洛阳的最有作为的九代帝王。滔滔千载史,洛阳久经兵戈,亡毁,破败,百姓遭受了太多的荼毒,所以渴望在圣王贤者的怀柔中休憩,感恩戴德,更会在千秋万代之后依旧供奉他的魂灵。
因为恐惧,所以敬神,有所敬畏则又反衬出男为耕,女为织的中国先民的淳朴与善良。敬神,不分蛮汉,不论外中,已经成为一种安慰,一种警戒,一种希翼。
站在丽景门城楼上眺望,是无限好的晚景和近黄昏的斜阳,以及荡漾开去的漫漫绯红。借着着酒红色的余晖仔细地观看洛阳老城,的确是老了,鬓已星星,早已不分当年的市坊,不现当时的繁阜。街道狭窄,拥挤,两侧房屋的墙已略微坍圮,房屋的门依旧是木制的,带着两个铜制的圆环,让我禁不住想到,推门而入,见到的不知是哪个唐宋院落,明清人家。同时,也让我禁不住感伤,当年在宇文恺修建大兴城时,在武后营建东都洛阳时,可曾想到,那个曾经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际都市,到如今会显出壮士暮年的颓然之态。
描写洛阳的散文篇2:洛阳牡丹
当年被逐出长安,流放洛阳,她也没输半点狂妄。说她是顽强中带一点倔强,懂得反抗,也懂得安放。
对信仰的渴望,原来可以这么有力量。是谁乱了谁的浮生,是武皇,是谁欠了谁的苦等,是牡丹,是牡丹的一眼痴望,让富贵落地,生根发芽。
绿色的叶片,在逃离长安之后,焕发生机,没有一层一层的院墙的阻拦,牡丹连生长都演得那么疯狂。
火红的花朵,是一团火,烧出四月洛阳最耀眼的火花。似烈焰,将美的梦想点燃,我不折牡丹,怕毁了美的光芒,恐断了没的遐想。
谁说牡丹太骄小,流放洛阳她也伟岸,谁说牡丹太势利,拒绝武皇她也敢。
凋零又怎样,只是看你怎么看,算是死亡,还是成长,你用何种眼光?
走了又如何,牡丹出长安,不带半点牵挂,牡丹居洛阳,不含一点忧伤。世人也没负她,她身旁的马蹄从来没有停止,路人也没半点离意。
生命就是这样,你千万别逼她,否则,没有什么能阻挡她的生长。
牡丹,在四月的洛阳绽放,火红的模样,似烈火状,烧伤了生命的渴望。
描写洛阳的散文篇3:水煮洛阳
或许是在磐石交错的山脚,或许是在雾气缭绕的水边……。“华胥”,这个懵懂少女,古铜肤色,体型丰腴。她来到雷泽,这是她喜欢的地方,是她眷恋的雷神的家园。呼吸着,雷神的气息,她看到了雷神巨大的脚印。这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伸出了改变世界的一脚。顿时,磐石颤栗,风卷骇浪。华胥心动,举目四望,头顶上风云骤变。一缕刺眼的金色光芒透过云层,笼罩了这个美丽的少女。怀胎十二年后,她生下了伏羲。
伏羲是个神圣的男人。绝顶勇敢,绝顶聪明,拥有一切智慧。黄河岸边,龙马浮出,呈给他一副神秘的图画。洛水之滨,天书显现。伏羲的伟大是凡人难以描摹的,他带着“河图洛书”,站在洪荒的尽头。伸手,仅可触及他呼吸中的微尘。原来神圣那么遥远……
洛阳的上空弥漫着灰白色的雾气,赤脚走到窗前眺望,城市的嘈杂海浪般涌现。小贩吆喝,妇人讨价,孩子哭闹,脚夫们叫嚣……这是九朝古都,我梦中那个神圣的地方?
始终认为“洛阳”和“西安”都是太文化的城市,不可随意调侃。洛阳城下足足埋了一层帝王才子,而洛阳山水的任何一道弯都是历史,每一株花草全写满了故事……
那便是:“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投入闷热,穿过街市……只带相机和心。
登上开往龙门石窟的58路公交车,摩肩接踵蹭了一身的汗水,身旁一位中年人身上蒸腾出的热气焐着我,无处躲藏。感觉到额头上的汗水,顺着脖子淌进衣服里。
龙门石窟,坐落在伊川河畔。因为去过云冈石窟,对这里没有过多惊心动魄的感觉。浅浅游罢,直奔白园。
白园,是我的第一个目标。带着虔诚,去拜谒---“香山居士”白居易。“香山”果然松香弥漫。转过门堂,拾级而上,松枝掩映,香气便带着潮湿扑面而至。林间有小亭点缀,风惬意,景缠绵。溪流脚边,潺潺而下。难怪白居易一住就是12年,这等美景怎不诗情泛滥。
白冢,默默的在小径的尽头。青砖环抱着一捧黄土,杂草漫人。游人默然地拍照留念,以各种造型与碑帖合影后转头下山。我心头油然升起一股悲凉,坐在冢前的石阶上,思绪万千。(尽管“冢”这个称谓属于将相的坟墓,但在我心中,他比将相们更具分量。)
文人总是落寞的,才情遭人妒恨,爱国之心不得偿。愤而“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归隐山中,他酿酒、打渔、耕田。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会邀客来家,先拂酒坛,再开诗箧,后捧丝竹。边喝酒,边吟诗,边操琴,“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酒的境界对他不是小酌、不是微醺,而是大醉。大醉,他才会忘了《琵琶行》,忘了《长恨歌》。何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何必“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香山隐居,他只管喝酒钓鱼,也快活似神仙。唯有夜半梦醒,听山雨淋铃时,他的心在哪里?
冢上的草,山间的水……林间喧嚣渐逝。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看过“描写洛阳的散文”的人还看:
1.关于好心情的散文
2.描写心灵之美的优秀散文
3.描写古城的优美散文推荐
4.描写城市的抒情散文作品
5.关于描写古城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