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描写山林景色的散文欣赏

时间: 超财2 散文

  描写山林景色的散文欣赏篇1:相读山林

  隆冬,下过一场大雪不久,我相约了两位老同志,去登下巴沟林场森林了望哨,想从高处相读一番这一带的山林。

  从场部观看,了望哨正好建在西南诸峰组成的那尊仰卧静观天象的大佛的“丹田”位置上,登上去了,就失去了这种景象,了望哨其实只是建在一座高峰上。

  大雪后,连续出了好几个火红的太阳,气温持续上升,阳坡、半阳坡的雪早已融化了,只有阴坡林下残留着一点点碎银般的积雪。这天仍然天气晴朗,一阵西北风吹过,碧蓝的天空没有一丝白云。

  在了望哨附近的几个抽调点,从不同角度我细心鸟瞰,极目远眺。以往我曾无数次地这样相读过山林,无论从主客体间的内涵和外延等诸方面考查,总觉得把森林比作大海非常贴切。可是这一带森林说什么也没有一点象大海的影子。我疑心是我的感觉发生了错位,这时如大海的却是那碧蓝的天空,山林倒象那阴雨天飘浮在天空的云彩,森林只是一团一团的乌云。蜿蜒曲折的洮河,恰如一条活泼顽皮的玉龙,在去间游走。

  思圣曾说过:“登泰山而小天下。”以此类推,我们登上了望哨,便就有了小山林的感觉。你随便拿张洮河林区着色林相图来看,都极酷似一张被蚕吞噬过后仅剩叶脉的桑叶。由于千百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林内频频活动和近百年的开发利用,现基本形成农田和森林插花,草场与森林镶嵌的景观格局。你无论站在洮河林区哪座山头,往北望,灰白灰白的一片;向南所及,深浅不同的青黛相连。我熟悉这青黛,我更清楚那灰白。洮河林区冬季,阳坡、半阳坡原始的森林顶极群落大都是由桧柏和方枝柏组成,由于人为破坏,烧伐无度,现大多数沦为灌丛,草场或岩石裸露的荒漠和秃岭。这些的颜色都呈灰白的。阴坡、半阴坡为箭竹云杉和杜鹃冷杉林型。近年来,乱砍滥伐风抬头,无法遏止,森林迅速朝逆演替进展。不信?你看这脚下:刀切般阳坡,稀稀拉拉的几丛灌木,活象飘摇托儿所在沙漠里的骆驼刺,这时我仿佛听到它们在哽咽呼号。那退走、山脊、沟涧也几乎清晰可见了,已如瘦骨嶙峋行将就木的百岁老人的脊背,几条肋骨历历可数,寥寥无几的几颗小树极象他那行将脱尽的头发,也象藏族同胞栽在那神山上的“嘛呢”旗杆,呼啦啦地向我们呼救。只有一个马面的森林保存完好,一打听,那是安果村的神林。

  一阵强劲的东南风吹来,乌云滚滚压过来,山林和天空越来越暗,乌云象山林投在大海中的倒影,渐渐地开始天昏地螟。我的心头也如蒙上了层无法名状的乌云,阴沉沉的,闷得喘不过气来......不知为什么,我下山时连连跌了几跤。下午四点多,我们才怏怏地回到场部。

  描写山林景色的散文欣赏篇2:幽静的海棠山

  海棠山风景区是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十大优秀景区之一。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大板村西北2公里处。海棠山海拔高度715.5米,山高谷深,怪石嶙峋,植被丰富,气候宜人,风光秀丽,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典范。

  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让我帮着去遛遛车,也就是车停放久了,需要跑一跑,正好,我“假公济私”!开着车带着朋友去了一趟海棠山。路程不远,1个多小时就到了。

  来到海棠山的山门,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幽静、肃穆。因为不是节假日和法会日,这里几乎是没有几个游人,山下停车场只有两辆车在那里停放。门票不贵,每人50元一位,因为没有游人,我便跟售票员开玩笑说能否优惠,还真是的,每人给我们优惠了10元,也就是40元一位喽!

  上山的主要人行通道正在维修,我们沿着旁边的车行道上山,一过山门,就给人一种进入佛家和道教的境界当中一样,一朵大大的莲花正对山门,没有游人,喷泉没有开放。远望通往山上普安寺的通道,都是相隔不远整齐排列的涂金的大象的雕塑,一直通向正殿的山脚下。我不知道它的含义,也不敢妄加评述。

  我们不是拾级而上,而是沿山势而上,一路上农家、庄园点缀在路的两侧,进得一座农家院落,里面载满了李子树,满树青涩的李子尚未成熟,本想跟农家攀谈几句了解一下海棠山,可是屋门上锁无人,但还是很感慨这幽静的世外桃源般的农家庄园,很是羡慕。

  因为我们都不是拜佛之人,对佛教的知识了解甚少,来到这样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藏传佛教名山,自然不敢造次,观景也只是走马观花了。但是从传闻和亲身感受,也多少知道了些海棠山藏传佛教的一些内容。

  早在1683年,海棠山就建起了普安寺。鼎盛时建成的以措钦大殿为中心,包括法相僧院、时轮僧院、密乘僧院、白泉寺等寺庙建筑群占地4万多平方米,楼台殿阁1500多间,僧舍400多户,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被称为藏传佛教东方中心。普安寺的主建筑——措钦大殿,毁于1976年。2001年经省政府批准复建。2002年10月竣工,2003年春节正式向游人开放。复建后的普安寺措钦大殿,用6公斤黄金、1200块宝石镶嵌而成,是目前东北地区修复重建最大的一座藏传佛教庙宇,殿内复塑的大白伞盖佛母像高9.9米,是全国最大的室内雕塑佛之一。如今,风格独特、金碧辉煌的措钦大殿已成为海棠山一个突出的新亮点。

  摩崖造像是海棠山一大突出景观。“摩崖”就是在山岩上刻字;“造像”就是在岩石上雕像。普安寺摩崖造像始于道光八年(1828),花费白银一万零八百两,共造像449尊,现保存完好的267尊。这些造像分为安息佛和忿怒佛两类。最大的造像高5米,最小的仅0.16米。大的魁梧,小的精巧,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雕刻方法上吸取了中国古代及国外雕刻艺术风格,造像雕刻得细纤精巧,惟妙惟肖,从形式上看生动活泼,神形兼备,富有美感,形成了海棠山独特的具有蒙、藏、汉族兼备的高、中低浮雕艺术特色。至今有些造像的彩绘仍很鲜艳,令人叫绝。《人民日报》刊载的文章认为这些摩崖造像“堪称中国民间艺术杰作”,专家学者称之为“中国一绝”、“藏传佛教黄教东方中心现存代表”。

  描写山林景色的散文欣赏篇3:乡村黄昏

  时间的手,探入岁月深处,把四季转换的细节一一呈现。风,是一支苍劲的笔,在高高的天穹连续挥舞,云,是一滩时浓时淡的墨池,把这个季节速写成一幅幅深深浅浅的水墨画。 半空中,各类鸟儿踩着空气灵动,或冲天,或低翔,星星黑点在远处或聚或散。偶尔钻入枝繁叶茂的森林,偶尔发出几声清脆的鸣叫,把乡下的暮景打造得生机和激越。

  夕阳投影到山上,原先墨绿色的森林被镀上了一层金灿灿的光彩。雨天里蒙蒙的迷雾早已远去,一眼望去,干净祥和的山林在昏黄的天空下静静地静立。

  河水涨了!浑浊的河水渐渐漫上了河床,行进的速度更快更急,间或拉扯着河边垂柳的枝叶,把柳树的心事撩拨得牵牵盼盼,缠缠绵绵——河水是红色的,霎时把柳叶的面颊也挑逗得红红的。

  每一片田都是一块绿色的盆景,默默地镶嵌在田野里错落交叠着。目光所及处,一张绿色的巨大地毯厚厚地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把七月的乡村妆点成为绿色的主题。

  蛙声起起落落,这边一阵那边一阵,不甘寂寞的青蛙们,在田里唱响季节的交响,把一声声雨季的誓言播洒在田间地头。成群成群的蝌蚪游过——也许,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一直就在延续着!

  田间小径各种花开,知名的不知名的纷纷盛开,各种植物疯长的雨季,这些花儿又怎么能耐得住寂寞呢?瞧!牵牛花把耳朵伸出篱笆,在偷偷偷听过往的脚步呢。

  蚂蚁依旧匆匆忙忙地,在一小块地面上营造自己的领土。这黑色的精灵,忙忙碌碌终其一生。望着那一群群急匆匆的身影,我们又怎能不慷慨地给它定义一个勤奋的美名呢?

  蜻蜓掠过,不由想起孩提时老辈们说过蜻蜓没有眼睛的故事。看它们上下翻飞,左右闪腾,丝毫没有出现误差,难道,那是老辈们跟我们开的一个巨大玩笑吗?

  一头老牛在不远处草坪上悠闲地吃草,一窝小猪紧随其后,时而啃草,时而嬉戏,无忧无虑的小猪们肆意地欢谑着,追逐着。老牛啃累了,放平了头在努力咀嚼,小猪们玩够了,被主人赶着随母亲朝着夕阳的方向归还。

  风轻轻地吹来,田野里的秧苗随风起舞,泛起一阵阵绿色的波浪。风吹过,绿浪一波紧接一波,齐齐朝着风的方向有序地摇摆着,舞动着。

  齐人高的玉米微微摆动着,在地里窃窃私语。雨季是玉米生长最快的时节,一不小心,你就可以看见齐腰高的玉米地刷地长成了比人高的一小片玉米林——而有的,已经在开花。

  赶山的汉子们从山口陆陆续续回来,这是一个野生菌出产的大好时节,各种野生菌在这个节令里纷纷出土,给乡下的餐桌丰富了不少色彩。昂贵的,稀有的,各色野生菌竞相争妍,有的还远远地出口呢。

  暮色苍茫中,各种脚步纷纷朝着家的方向。当赶山汉子们的脚步声消失,夜幕也就在汉子们脚步声后降临。这时的田野,也就显得安静和悠然。

  看着夜幕降下,忙碌了一天的乡村,渐渐进入了夜晚。

  
看过“描写山林景色的散文欣赏”的人还看:

1.关于描写森林的散文精选

2.关于写森林的散文精选3篇

3.关于描写森林的散文诗欣赏

4.描写森林的现代散文诗歌精选

5.有关描写森林的散文诗

37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