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寺庙的散文 刻画寺庙的散文
描写寺庙的散文篇1:记忆中的古寺庙
秋日下午四点钟的夕阳,一动不动挂在天空,照着那个安静的古寺庙,照着那个菜园,时间定格在那一刻。——题记
时间到了九月份,开始有了秋的味道。
有人说,秋是回忆的季节,蔚蓝深远的天空,似是大自然精心画出的一幅水彩画。阳光照在身上,再也没有了夏天那般炙热的感觉。红色的砖墙上,爬山虎微微摆动的绿叶,投影在墙上的幽幽的暗影像水波一样一进一退。透过时间的墙壁,我又看见了校园里的那个秋天……
在这个多情的秋天,你是否也有回忆?是否和我一样留恋那个单纯的年龄……
那个年龄,总以为未来会很美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或者坐在有风的操场里,坐在墙角的那一排排树下,我是这样想的……
我没有见过你上中学时的那些教室和操场,不知道那儿是不是也有很久、很久以前留下的房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我那时上的中学却有着这样的房屋,几个很高的房子并不直接连在一起,说是房子,更有点像寺庙,寺庙的中间可以有小花园,有几棵高大的树,那些树影似乎还在摇曳……
秋日下午四点钟的夕阳,一动不动挂在天空,照着那个安静的古寺庙,照着那个菜园,时间定格在那一刻。
那时,我每天下午的晚读都去那里读书,有些废弃的木头堆在一起,我坐的很高。安静的环境,读着古诗文,让我仿佛置身在一个优雅的古寺庙里……有时我也会静静的看着住在那里的一个老头修剪那个种满了各种瓜果蔬菜、杂草野花的小花园,小花园里有哪些属于他的花花草草,还有那个用竹竿架起的长长的葫芦蔓,有属于我的记忆……或者看着他,因做饭而升起的袅袅炊烟,越升越高,渐渐的消失在斜阳的蓝天白云里……
这类似于寺庙的房屋,具体存在了多少年我说不清,也不清楚住过多少人,更不知道在此留过多少故事,只能任由思绪去幻想。我猜,是否也有一个善良美丽的女子,有着白衣飘飘的古典美,她曾在此住过……她也曾在月下得到过最真诚的海誓山盟,然而在此孤独终老……
高中的岁月,我在那里待了三个黄昏的夏天,又暮色里待了三个下雪的冬天,那里是我的古时候。如今的梦里,我还在那些木头上,安静的坐着……
描写寺庙的散文篇2:上庙
庙在中年人的眼里,是和尚骗钱的工具;庙在老人的眼里,是一座神圣的教堂;庙在我的眼里,是宽阔的田野。今天是初一,一大早,我便随外婆上庙去。
上庙的人很多,可以用“一群一群”来形容,但几乎都是老人,要想找到一个年轻人可以说是在大海里捞针。这时,我联想到购物街。那里也是人山人海。男生穿着宽松的名牌套装在街上溜达,顺便寻找一下对象。女士很大胆,穿着时尚的靓装在街上买东西。然后,我把目光转向这些来上庙的,穿着“耸耸”(老土的意思哈,跟方块学的)的老人,长长的吐了口气。真的是鲜明的对比啊!
就这样,我目睹着一张张沧桑发黄的面庞和几张俊俏而白嫩的脸蛋跨进了大殿。随即,几座菩萨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突然觉得菩萨真可怜,被玻璃封锁在里面,身上布了一层灰,而且这么热的天,还要被电灯发出的光炙烤。更主要的是,那些贡给菩萨的水果几乎发霉,而好的水果全被和尚吃了。可是菩萨仍然“为人民服务”,这种精神着实让我佩服。但菩萨的可怜已完全被老人的认真和热情所掩盖。六个“神殿”上都有人,后面还有老人排队。旁边一个满头白发的和尚敲着钟,中间还有一个功德箱。“杨言,快点拜!”外婆说道。也罢也罢,拜吧,顺便帮我那几个还没有考试的朋友许个愿。我这样想着就“扑通”一下跪下去。双手合拢,开始祈祷:“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承蒙您的照顾,我已经如愿考上了附中。希望您再慈悲点,让我那些朋友也考上理想的中学,谢谢了!”完了之后,又磕了三个头。一殿过了,烧香了。“哇!香烛真旺啊!”我不由得惊叹到。“杨言,你不是说你头痛吗?去摸摸旁边那个狮子的头!摸了就不痛了!”我走过去一摸,靠,摸了一手的灰!接着,我忍着怨气,一步一步的走到二殿又走到三殿去还愿。因为外婆许了愿,而这愿又实现了——这个叫对菩萨的尊重!
真的,庙就像田野。老人们就像农民,然后在田野里种植了一个个希望,等到丰收的时候,十分高兴!我想:老人们也只有在这里表现出对自己儿孙的爱吧。那些面庞,不是正适合出现在这里吗?其实,我外婆也知道这是迷信,但她仍然相信佛,这种执着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啊?
我从小就跟随外婆上庙,至到现在我才懂得了上庙。
描写寺庙的散文篇3:泰山庙记
羑河之畔的鹤壁石林镇黑塔村东南头,有一座小庙,名曰泰山庙,没有围墙和院子,直立在路上,庙前就是乡村小路,庙左右及后面是民居,为前后相接的两个三间房室,石砖木结构,前室房顶为弧形,瓦是绿色的,后室顶是传统的人字顶,瓦是灰色的,和平常的乡间小庙相比,没有特色且显得寒酸。前室门柱下有重修庙碑,碑上说清光绪年间修庙原因、重新修庙过程及筹划、主持人等。据传泰山庙是在明嘉靖年间始建的。
遥想当年先祖从洪洞大槐树迁移,在羑河之畔安顿下来后,面对的是羑河水经常泛滥、南山上为野狼占据的现实,经洪武、永乐至嘉靖年间数代人的筚路蓝缕,先是开发塬上,继之开发羑河冲积地,人们也从崖畔的窑洞里走出来,在窑洞前的平地上建瓦房圈大院,形成了村落。村民们的生活差别也大,富者高屋大院,贫者草屋败院。
明嘉靖,就是海端所说的“嘉靖、嘉靖,家家干净”的某年大旱,青黄不接之际,贫穷的人家已有断饮外出乞讨现象,村人因此找村里读过书的以“善其身”称的贤达,众贤达们见之不忍,商议后与村里三老们及富者们聚会,云本是同根生,奈何如此?当有钱出钱,有米出米以救之。三老们说:此言极是。富者们相顾左右后云:当报县上救之。三老们云:报之不及。如今官场油滑,批下来也只能得到米袋里滴落下来的米粒也,不如自求多福。贤达们云:且报县上显民意,再上达于君,多少可减税。富者们云:穷者自当济之以米,然贫者中有力者也应出力也。三老云:何处出力?富者们云:天旱已久,羑河水涸,掘井水亦不济事,庄稼显绝收之象,救之不及,惟待雨水到来及时抢种也。三老们云:彼时人已逃光,何人来抢种?所谓救人者,实乃救已也。富者中有人云:修龙王庙,或修祠堂。贤达中有人说:已办祈雨仪式,信息在送龙王路上,龙王知我等之心之后还得待机等下雨窗口,因为风伯雷公电母能凑到一块不容易;修祠堂乃一家之举;不若修泰山庙,出钱、出米、出力者可用在一处,雨水一来,亦能及时抢种也。
泰山庙者,供奉道家之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为民众祈福、求子、求财、保平安之神也。建议一出,众人称善,逐策划及修之。捐钱捐物捐米者众,贫者出力劳作,一日二餐有着落,可省一些粮食以济家人,家人虽不得饱,然亦不用去乞讨。泰山庙建造迅速,上梁立柱之日,老天爷忽下大雨,雨停后人们抢种庄稼,村人以为诚心感动上天也。为感诸神之德,村人在泰山庙建成之后,在众乡贤筹划下,于泰山庙四周置义田,义田出租给无地之民,收入用于祭祀、助学、济困、治病等,后数十年又陆续修水利防羑河水泛滥,修造东、西大寺、村门楼、黑玉塔等,一派乡贤治理气象。现代国家,在经济困难之际,常采用加大公用设施建设的方式,以工代赈,增加就业者就业机会,公共设施亦得到修建。就实际操作来看,吾国乡村早已运作矣,我国乡村无数祠堂庙寺观及水利设施大多就是这样修建的。
文生上世纪七十年代读书时,正值视传统文化如糟粕而批判之异常岁月。真正接触传统文化已相当晚矣,且文生也愚,对传统文化也只了解皮毛。《四书》中〈大学〉中的“三纲八条目”,予以为是传统文化之重要精粹也。三纲乃明明德、作新民、止于止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分阶段为: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三纲八条目虽当述而不作求其本意,然亦应作与时俱进的解释。《大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经典,其中治国、平天下者,当以其时的国与天下之含义解之。时国指诸侯之国,天下当指周朝,意思是知识分子应协助王公贵族们治理好自己的封地,同时使王公贵族们尊敬、服从于周王,维护周王的权威。用现在的话说,治国、平天下就是治理好地方,服务于国家,维护国家统一。达者兼济天下,当有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义;穷者独善其身,当有齐家、治国之举。然而无论达者与穷者,都应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看过“描写寺庙的散文”的人还看:
1.白落梅描写寺庙的散文
2.关于禅意人生的散文
3.白落梅描写中国寺庙的散文
4.描写楼兰的抒情散文作品
5.关于虔诚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