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描写陶渊明的散文推荐

时间: 超财2 散文

  描写陶渊明的散文推荐篇1:不欣赏陶渊明

  我很不喜欢陶渊明这个人,而且一直想写文章评论一下他,也可以说是谴责他。也许我没有权利去谴责一位自古以来博得众人喝彩的著名诗人、隐士,但我不能改变对他的看法。

  原来,我也有过想做隐士的念头,但无奈,人是善变的,最终,我还是不喜欢隐居这种生活方式。因为,仔细想想,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

  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如果你是足够坚强的人,就不会因为道路上的一块石头,而放弃走下去,然后折回原点。真正的猛士,敢于面对一切困难,即使它不可战胜,但他宁可牺牲生命,洒尽鲜血,也不会向命运低头,要向它挑战!

  上学期学习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文中的五柳先生正是陶渊明的化身,其实他是在写自传。他很多话都在说,自己有志向,有远大抱负。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隐居?为什么不离开山村,回归朝廷,做一番事业?俗话说:有志之人立常志,无志之人常立志。“常著文章自娱,颇怀己志……”难道他的志向只能用语言来表达,而不能用行动来表现?他在文章中写,他的生活很艰苦,房屋四处漏风,不蔽风日,生活如此恶劣,却没有上进心。还整天去别人那里喝酒,喝得酩酊大醉,这就是所谓的有志之士?

  在仕途之路上,只经受了一点挫折,就辞官回家,退隐江湖,我极度鄙视这种做法。相反,在这方面,我很欣赏李白,虽然在朝廷受其他大臣排挤,受尽谗言,被迫弃官。虽然他此时的心情很抑郁,但他仍持有坚定的信念和足够的信心,而且他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陶渊明不敢直视惨淡的人生,不敢挑战坎坷的命运,不敢牺牲自己的生命,不敢打击腐败堕落的朝廷,不敢像屈原一样为了国家而付出一切!他所做的,只有躲在小山村中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国家正值危急存亡之时,而此时他还在怡然自得地采菊。

  描写陶渊明的散文推荐篇2:陶渊明的魅力

  “幽蓝生前,含熏带秋风”,只见一位老者一手拿着扇子来扇风,一手拎着酒壶,由远及近向我们走来,定睛一看,原来是陶渊明。我急忙跑上前,扶着陶老先生:“陶先生,您为什么要隐居起来呢?大城市里多热闹呀,您难道喜欢这冷冷清清的山林中?”“非也,非也”,陶先生边走边扇着扇子说:“我们坐下说话。”于是指了指前面的凳子,我扶陶先生坐下来,“我十分喜欢清静之地,然而这个地方既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桃花林,又有我喜欢的花中四君子,以至于说我不喜欢热闹,看来你还没有享受山林中的---------哎!你自己亲身体会一下呢,才会感觉到动物们的言语,清新的空气…..”“哦,对了。陶先生,在您喜爱的事物中,您最喜欢.......?”陶先生打开酒壶,喝了一口酒,回答道:“老朽当然喜欢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四君子中您最喜欢哪两种植物呢?”“这个,我最喜欢菊和梅”陶先生摸了摸胡子接着说:“老朽为什么喜欢他们呢?正是因为菊花可供人们赏用,供人们欣赏,它盛开的烂漫,凋谢时菀转,老朽所以说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嘛,至于梅花,我喜欢它乐观谦虚,凌寒独放的品格,这做人哪,也就要有菊花和梅花的品格,在逆境中生长,在逆境中愈战愈勇,子祯,你说对不对?” “哦!”“哎”陶先生长叹一口气,说道:“虽然在这深山野林中生活,城市,我也想去呀!”

  “祯儿——醒醒”我挣开眼睛,原来是一场梦,不过陶先生说的话,我会铭记在心,并且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描写陶渊明的散文推荐篇3:平生最慕陶渊明

  平生慕陶令,五柳品自馨。

  神浮遍市井,气定皆山林。

  欲学鲲鹏志,怎奈斥鷃心。

  非为无益事,何遣有涯身?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晋朝最伟大的诗人。说到他最著名、最广为人传咏的莫过于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了。陶公眼见世俗是非混淆,便从此无意混迹于市井,毅然辞官归隐。在南山下,东篱旁,菊丛中,陶公忘却了烦恼,忘却了名利,忘却了尘世。没有了寤寐思服,也就没有了辗转反侧,自然过得是优哉游哉。他在山林之间找到了真趣,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大自在。

  陶渊明是高人。如果不是高人,怎能写出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千古佳句呢?陶渊明是逸人。如果不是逸人,怎能脱离世俗,安于贫寒,用心体会山水之乐,并且感受的是如此之深之切呢?陶渊明是神人。如果不是神人,怎能像神仙一般的魂游太清,常作逍遥之游,而又丝毫不被尘世俗物所牵绊呢?

  他就是这样一位“高人”、“逸人”、“神人”。

  杜甫诗云:“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陶渊明的确有了“千秋万岁名”,但他的身后事却并不寂寞。只因他是陶渊明,只因他是一位避世的贤者,只因他用如橼大笔向黑暗的社会做了最坚决的斗争,只因他留给后人太多的传奇经历。对他的评说,或褒或贬,或赞成或反对,千百年来争论从未停止过……

  我常说,人生而乃方石一块,棱是棱角是角。有的人选择把自己放入河流中,经过了水的不断冲击,他的棱角被日渐磨平,变得无比圆滑;有的人选择一直在岸上待着,虽说经年风吹日晒,他却仍旧棱角分明。很明显,应将陶渊明归入后者。

  其实,我对陶公亦是有一个逐步认识、理解、向往的过程的。原来我对陶公所持避世之态度,是否定的,是批判的,是难以理解的。我对男子汉大丈夫的理解和大多数人一样,就是要顶天立地,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简言之,就是要“出世”。而绝非像陶老夫子一样,躲在深山老林,不食人间烟火,装成个聋子,哑巴,瞎子。去“避世”。后来,我才真正意识到:陶公乃大智慧也!在刚走出家门,接触到亲人以外的人和世界的时候,我总是想着改变,要把一切改变成我心中的理想状态,把自己当做是耶稣式的救世主。渐渐的,我发现,这个世界自有这个世界的法则,不是一人之力就能够改变的。而我更不是什么耶稣,充其量是“一粟”而已,是那沧海里小的难以再小的一粒粟,能激起什么大的波澜来呢?置身于无边的天地间,微末的我,该怎样放言?放言,往往如泥牛入海般了无消息,甚至会招致嘲笑,怨恨;不放言,就表示顺从,有时就要说违心话,办违心事,自己良心会受到谴责。所以经常会感到进退两难,令我不知所措。现实和理想,生存和自我,仿佛生来即为天敌,根本冰炭难以同炉,要是有它就必定没它。这还是在现今这样一个相当文明、发达、文明、自有的时代,而今尚且如此,更何况陶渊明是身处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封建帝制的统治之下,其处世之艰难,可想而知。我忽然与陶老夫子竟有些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感。我顿时觉得陶公不是真心想成“聋哑瞎”,而是不与绝大多数叫板,采用隐蔽战线,看似无为,实则无为而无不为。陶渊明非但不瞎,他还是个千里眼;非但不聋,他还是个顺风耳;非但不哑,他还是个歌唱家。他用最尖锐的目光,看透了压迫者的本质;他用最灵敏的听觉,听到了劳苦大众的心声;他用最嘹亮的歌声,赞美了劳动人民的质朴。他用最华美而又无比辛辣的语言,鞭挞了暗无天日的封建统治!

  之所以陶渊明显得十分另类,是因为他始终保持着“方石”的本色。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的隐居,其实就是像我所说的“在岸上”的一种生活,是在有意保持自我。是不是单纯的明哲保身呢?绝对不是!假使说陶渊明真的要保身的话,又何来那一道道檄文一样的诗作跟文章呢?不过,保持“棱角”,不是讲非得归园田居,一个人只要有良心,敢于说真心话,又何必计较身在山林还是市井呢?

  
看过“描写陶渊明的散文推荐”的人还看:

1.关于陶渊明的散文

2.写陶渊明的文章

3.关于杜甫的散文

4.我心中的陶渊明作文

5.关于写桃花的散文

37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