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西藏的散文刻画西藏的散文
描写西藏的散文篇1:感受西藏
其实西藏就是西藏,只是看西藏的人各有偏好,又带着不同的情感色彩,所以感受也不同,正所谓“风月无古今,情怀各浅深”。就如有人喜欢城市,有人喜欢乡村;有的人喜欢历史,有的人喜欢现代;有人看人文,有人看地理;有人喜风光,有人爱饮食。西藏是一块神秘的土地,不仅有独特的风光、历史和自成体系的文化,还因为高原缺氧的地理环境对于每个内陆人尤其是零海拔地区的人是一种挑战。我总说去过西藏的人都带着一种自豪感,这种感觉不仅仅来自与无限风光、恶劣并变幻莫测气候的亲密接触,还在于挑战自我,站上世界屋脊的那种内心的满足。西藏曾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地区,要更好的了解这片土地,不能不了解佛教在西藏传播的历史,正如要了解西方,应当读读圣经。
拉萨原为“惹萨”,白山羊驮土之意。相传当年松赞干布带兵走到这里,看到这里的景色非常好,就决定在这里建都。他把戒指投在湖中,用白山羊驮土,填平了湖水,戒指投入的地方就是惹萨,后来慢慢叫白了,就变成了“拉萨”。西藏的地形犹如一个罗刹魔女仰面躺着,文成公主就在这魔女的心脏以及各个关节处设置寺庙和灵塔,保佑吐蕃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藏族本是一个信仰苯教的民族,自松赞干布起,为了政治需要引进了佛教,中间虽有公元841年藏王朗达姆灭佛的事件发生,但是大体上从那时起佛教在西藏一直兴盛到今天。政教合一则始于格鲁派黄教__五世洛桑嘉措,在同其他教派的争斗中,洛桑嘉措依靠蒙古势力打败了其他教派,建立了统治西藏的政权。
去西藏的时候正好赶上藏族的萨嘎达瓦节,在布达拉宫广场和大昭寺门前的转经道上,满是一手提着佛珠,一手拿着转经筒边走边转的藏民。布达拉宫最早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皇宫,后来作为__喇嘛办公和休息的地方。现在红宫中安放着历代__的灵塔,金碧辉煌,但缺少人间烟火。喇嘛不太友好,绷着脸,不肯让你多逗留一刻,藏民也不大进去,只是围着布达拉宫广场转经。大昭寺的景象令人难忘,在著名的大昭寺广场,成百上千的藏民睡在那里,醒了就开始磕长头。他们不远万里从西藏各地一路磕到拉萨,许多人一生的梦想就是能够在近处瞻仰释迦牟尼的14岁等身金像。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他的徒弟为了纪念他,依照他圆寂前的模样为他塑造了8岁、14岁、25岁等身金像。25岁等身金像留在印度,后因战乱沉入印度洋底,8岁和14岁等身金像却以不同的途径,机缘巧合的来到了西藏。当年松赞干布政治联姻,同时迎娶了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赤尊公主带来了佛陀8岁等身金像,供奉在拉萨的大昭寺,文成公主带来了佛祖14岁等身金像,供奉在小昭寺。后来吐蕃和唐朝的关系紧张,据说武则天皇帝要派兵夺回释迦牟尼14岁等身像,吐蕃人为了保护佛像,就把8岁和14岁金像进行了调换,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14岁等身像供奉在大昭寺的原因。
描写西藏的散文篇2:西藏行
小时候就知道我国的青藏高原,总以为那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谁料年过半百后,竟能踏上闻名遐迩的“世界屋脊”,涉足神奇的雪域高原,也算庆幸了。
8月10日
我们早已订好飞机票,早上八点零五分起飞,出发那天,我们起了个大早,7点钟前我们便赶到了机场。
过安检,验票,登机。空姐提醒我们放好行李,系好安全带,舱内广播为我们作救生解说。完成起飞前的一切程序后,飞机缓缓从停机坪驶出,几分钟后进入了跑道,大约经过两分钟左右,飞机突然加速,轰鸣声震耳欲聋,窗外的建筑物快速地向后移动,感觉座椅强烈震动。高速行驶大约几秒钟,飞机突然腾空而起。座椅不再震动,强大的轰鸣声却仍在继续,感觉飞机在努力向上爬升。几分钟后,轰鸣声渐渐减弱,飞机进入平稳的飞行状态。
飞了大约两个小时,飞机停在重庆机场,我们都走下飞机,在候机室走走。一个小时后,飞机重新起飞,继续向拉萨飞行。大约飞一个小时左右,我向窗外望去,只见片片白云从机翼下掠过,白云下面群山连绵,隐约可见,穿过白云还能看到山上的积雪。我坐过几次飞机,若非起飞或降落时,飞机不可能飞和得这样低,于是我断定,飞机已在青藏高原上空。
不久,飞机缓缓降落在拉萨机场。
拉萨机场位于西藏贡嘎县,也叫贡嘎机场,坐落在雅鲁藏布江南岸,到拉萨有一个多小时路程。接我们的是一辆崭新的大巴车。大巴车行驶在机场到拉萨的公路上,向车窗外望去,平坦而弯曲的柏油公路,一边是河床宽阔的河流。导游介绍说,这河就是雅鲁藏布江的上游。一边却是光秃秃的石山,被风化后的石山,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犹如久经风雨侵蚀的千年堡垒。极目远眺,可见远处尚未收割的青稞。阳光照进车窗,车里人被晒得热辣辣的,感觉这里的阳光特别强烈。难怪人们都说,这里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一个多小时后,成片的建筑楼群进入我的视野,一座高原城市出现在眼前。啊,这就是我心仪已久、魂牵梦萦的圣地——拉萨!
描写西藏的散文篇3:感受西藏
西藏,一直是心中的圣地,说不上为什么觉得神圣,或者只是因为别人这么说,也就这么想。又或者是那里的雪山让人敬畏,那里的文化感觉神秘,不管怎样,总想着一生总要去那里朝圣一次,才会了无遗憾。终于在7月13日得以成行,而这次的西藏之旅却让我带着一种参与的心情近距离地感受这片净土,体会这里的文化,我相信这是冥冥中的缘分。
西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所以藏传佛教成为其文化的核心。在这里,佛教不仅是佛堂里的朝拜,而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和存在的方式。无论是在寺庙旁,还是在街道边,或者在山路上,都能见到或朝拜,或转着经筒的人。住在大昭寺旁,这种体会尤深。早上6点,天还未亮,已经有了转经的人流。而在晚上12点,还能听见藏民朝拜时两木撞击的声音。无论何时,寺庙旁都不乏磕长头的人群,这样的朝拜方式,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顶礼膜拜。那样的虔诚,让我深受感染,所以自己也做了一回藏民,全身而伏的膜拜一回。那一刻,真正感觉佛就在心中。这时更能体会为什么西藏有那么多的佛龛,壁画,白塔,经番。这些器具毋宁说是神灵,不如说是教科书和教具,时时提醒人们佛主的存在,让人随时随地修心。在一种虔诚简单的膜拜中,佛教深入到每个藏民的骨髓。
宗教深入藏民生活还表现在它成为治疗的方式之一。在嘎则寺,我们见到该寺的活佛。这是一个慈祥的老人,却有着活佛的威严感。在招待我们时,一个藏民带着孩子来找他治病。孩子脚上长了类似疱疹的疮,活佛看了,念念有词,藏民感谢着走了。我并不相信这样的咒语能克制病魔,但有时心的力量给人带来的潜意识至少能减少对病魔的恐惧,也从侧面反映宗教在藏民心中的力量。
藏民日常的行为方式也体现着宗教的意味。在林芝时,几个人推着板车艰难地爬山。开旅游车的司机扎多停了下来,给他们10元钱,坐在旁边的我好奇地问为什么,扎多说他们是到大昭寺朝拜的人,按方向看是从昌都过来,他们一路的朝拜行走是在积累福报,给他们钱自己也会吸收福气。在大昭寺前我也见到几次路人主动给钱给朝拜的人,送者乐意,受者坦然,这让我暗自惊叹宗教的力量。给钱给路人在我们往往是一种居高临下,带有优越感的单方施舍。但在西藏,在藏民间,施舍是相互的给予,一种平等的互换,这是其他地方难以见到的。
对自然的尊重是藏民宗教信仰的另一个侧影。藏民对自然的顶礼膜拜,使西藏成为最后一块净土。去纳木错的路上,开车的师傅说西藏有15座神山,每座神山藏民都会当作神灵供奉。而也一直听说这些神山蕴含丰富的矿藏,早有内地人想去开采,但在当地人的反对下屡次受挫。或者有人说这是愚昧,但在我看来这是尊重自然的智慧。多布杰告诉我们,藏民每到一定时候都会向河流扔掷宝石,他们认为向自然索取后,必须予以回馈方能保持平衡,这难道不是我们所缺乏的智慧吗?自以为聪明的我们无节制的索取,造成的生态灾难,或者报应就在2012。所以大昭寺的尼玛师傅说,西藏和佛教是有缘的,西藏这个地区有佛教的慧根,因着这样的慧根藏传佛教才能在此扎下如此的根基。
看过“描写西藏的散文”的人还看:
1.西藏感悟散文
2.布达拉宫散文
3.关于拉萨的散文
4.关于西藏的散文
5.碑林路人描写西藏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