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描写乡情的散文 描写乡情的文章

时间: 超财2 散文

  描写乡情的散文篇1:乡情

  傲骨梅花开寒冬,又是一场雪匆匆。不觉中,透明的时间带走了我不少的岁月,很多的不舍,一如曾今的年少,一如当初的美好。如今留下的只是时光沉淀后的斑驳,给予我一副只有回忆的画面。好像有很久没回家了,一个人的身影流浪在远方多年,似乎家里的种种早就与我无关那般,已然变得陌生。那袅袅升起的炊烟,那熟悉的笑脸,如今,感觉是那么的遥远。

  我是一个成长在农村的孩子,从小就在山里生活,田中耕耘。虽说环境算不上很美丽,但也拥有着青山环绕,绿水长流的景象,虽不是水榭楼台般的典雅,却有着浓浓的乡土之情,清风细雨的韵味随处可见,我家是在一处依山傍水地方,群峰围抱,四季如春,绿水绵绵,炊烟袅袅,可是现在,这些都离我相隔在千里之外。

  很小的时候就总是想着快快长大,好走出偏僻的山里,离开农村去城市走走看看,我梦想中的大城市,是昌艳繁华,人潮人海,高楼大厦,车来车往,当我刚走进了梦里的画面时,的确是如我所想的那般多姿多彩,深深的吸引着我这个农村跑出来的孩子,后来,慢慢的我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城里的生活,因为对我来说这太过于陌生,太孤单了。

  出来工作了这么久,我只影行单的走过很多个城市,很多个地方,比如诗一样苏杭两州,无处不绽放着古都的风采,韵味甚浓。比如京沪的灯红酒緑交通四处发达的两座城市,无处不是人山人海,车潮汹涌。我用自由的翅膀飞跃了重重高山,层层河流来到了从小就渴望到达的地方,却以背井离乡,亲朋难见的代价换来了忙碌的生活,一个人轻狂的走了这么些年,来到如今,我愈发的觉得,城市的生活节奏很快,与此相比我更向往着田园的生活,农村中独有的乡间之情。

  一晃好多年过去了,从十多岁开始我就离开养育我的那片土地,背景离乡的四处讨生活,东奔西走,南来北往,经历了一路的风风雨雨,人生坎坷,来到今天我只能用庆幸来纪念那曾经的蹉跎岁月,风雨兼程我还在,他乡讨路亲相离。忽然觉得我好累,身心皆疲惫,一路拼搏下来才发现我什么也没拥有,只留下我孤单的影子思念着远方的那一处梦乡。

  每逢佳节倍思亲,突然,很是怀念家乡的风景人情,家里的种种,眼看就要过年了,不知道家中可好,亲朋好友们可曾无恙,那一草一木还是否如初?这一切的一切如今想得知却是那么的难。好想回归故里,回到那处生我育我的地方,回到,那片多年不见的山野村冈,好好的回味小时候家里的风土人情,慢慢走上记忆的路上,寻找我那个遗失的青葱年代,当初的风景人影,还有那个天真可爱的小孩。

  还记得,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父母都是早出晚归的在地里头耕耘,以此赚钱养家,五六岁时我就承担了一些家务,烧水洗澡,煮饭是每天的必修课,等父母晚上回来才能做菜吃饭,起初连生火都会弄得满屋子的烟,满脸都是灰尘,那会儿心里总是闷闷的不乐,因为我总不能如约的和小伙伴们一起捉迷藏,丢手绢。如今想想,我很是怀念那一段时光,因为烧水煮饭并不是当初想象的那么艰难,而现在想做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开始上学了,学校很近,我都会懒床到最后一刻才起来去学校,因为妈会及时的叫我起床,我本以为上学后就不用承担那些家务了,可不料放学回家后,这烧水做饭的活还是落在了我身上,说实话当初心里很是不爽,总抱怨为什么父母不能早点回来做饭,为什么我就不能像其他孩童般那样没有顾虑的开心玩耍,后来我慢慢成长才明白,父母负担我们三兄弟很不容易,早起晚睡的操劳着,相比父母,我的工作是微不足道的,对于他们而言更是不忍心让自己孩子受累,更是不愿意让我们承担这些家务,可是没办,生活太难了。

  自小,家里就种养了许多的农作物,比如鸡鸭猪鹅,稻谷,还有那瓜果蔬菜,最难忘的,莫过于是那几亩田的橘子,常常跟着父母去田中做活,橘树发芽了得把多余的掰掉,定期的给它施肥洒药,看到绿油油橘树在我们的护理下,茁壮成长撑起一把绿伞,心里还是有些许高兴的。果实成熟后,邻居们都来帮忙剪摘,密密麻麻的果实悬挂在绿林里昂首向阳,一框框果实从地里有序的慢慢运出,然后浸泡保鲜水再一个个装袋保存,以前只知道它好吃,殊不知却要这么多工作量和繁琐的程序才能包装进箱销售,后来我才知道什么是老师所教的粒粒皆辛苦啊!

  犹记得那会儿,我最喜欢养的小鸭,雪白光亮的羽翼我很是喜欢抚摸它们,甚至有时还会抱着它们。买回来时很小,我总是跑到田里沟里钓青蛙给它们吃,因它们最可喜欢吃了,一次我钓着钓着忽然发现前面有条很大的虫子,吓得我撒腿就跑,连收获到的成果都扔了。当每次活蹦乱跳的青蛙回到家里,我倒出来后,它们就像一支军队般吵吵闹闹的开始了掠食,以飞快的速度将食物吞下腹中,一场疯抢后它们都满足的出去游水了,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很是欣慰。

  描写乡情的散文篇2:乡情

  我曾想翻阅词典,试图找出故乡和家乡的区别。上高中的女儿得知后淡然一笑,说老爸可真够神经的。女儿解释说:故乡就是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也叫祖籍。是相对于身处遥远他乡的游子而言的。而家乡则是生于斯、长于斯,如今仍工作和生活于此的城市或乡村。女儿回答的是否准确我没有考证,但思乡的情结可能会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或是淡淡的,亦或是浓浓的。

  女儿年幼的时候,每每周末三口人回家,几天未见的父母总会操着浓浓的河南方言问孙女是否习惯去幼儿园,问我和妻子工作上是否还顺心。那时女儿总会偷偷地问我为什么爷爷和奶奶说话的语音与我们不一样呢?有时女儿偶尔也听不懂爷爷和奶奶快节奏的方言。旁边的妻子给出了答案:和你爸刚结婚的时候,妈妈也不明白你爸爸老家的南腔调,时间长了就慢慢地领会了。

  是的,虽然父母远离故乡己五十余年,但依旧是乡音未改。也难怪刚结婚时妻子听不懂河南方言。妻子的祖籍是河北丰润,她却出生在辽宁南票,除了父母向她偶尔描述河北老家的情景外,她对故乡的感知可以说是空空白白,甚至她没有回过老家一次。可以说妻子是地道的东北人,,而且操着一口标准的辽宁西部的口音。

  我与妻子不同。我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出生在河南的新乡。在那里我度过了人生最美好也最难忘的童年时光。八岁那样我随母亲来到父亲工作单位所在地——辽宁的南票,在这里我开始了自己的学生生活。虽然那时春节前后常随父母奔波于千里之遥的铁路线上,但也正是从那时起,故乡的童年时光连同对故乡美好的印象便永恒地定格在我的脑海中,并且会经常浮现眼前而挥之不去。

  十九岁那年去沈阳上学,三年之后便参加了银行工作。逝水流年,几经工作变动,不经意间已人到中年。一次去北方出差,一口流利的东北话让朋友感觉到我是一个辽宁人;另一个机会去南方学习,一口地道的中原口音让同事们觉得我又是河南人。我也感到自己具有了双重的归属感。其实口音代表了乡音,乡音又蕴藏着浓浓的乡情。故乡和他乡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他乡住久了,也会变成故乡。

  有时我会莫名地羡慕妻子。她出生、成长于此,她又工作和生活于此,她不会品尝到那种淡淡的乡愁;而于我而言,故乡中原的清山绿水和父老乡亲却成了我永远的牵挂。

  或许将来有一天,女儿也会离开家,漂泊异地,或去求学,或去工作和生活;或许将来有一天,女儿也会把现在的家乡变成自己的故乡,可是将来女儿的他乡在何地,乡情又会怎样地缠绕她,有谁能猜得到呢?

  描写乡情的散文篇3:浓浓的乡情

  最近老是做同一个梦,半坡上一户人家,嵌在光秃秃的土丘之间,门前堆满了砖瓦、石块,鸡在土堆里觅食,一只黑狗卧在那里,伸出长长的舌头懒懒地吐气,黄土砌出的院墙已经有些破旧,墙头上长满了清苔,院子不大,里面修有几间瓦房,还有几只窑洞靠山并排摆着,屋子的主人好像很老,脸色煞白,一副重病模样,他家的其他人似乎都很忙,急急地走来走去。这种情景在我的梦中多次出现,终于有一天,远在他乡的亲戚告诉我,他的父亲忽然得了重病,是一种不好的病,我和父亲商量尽快去看看。

  五月的阳光已经很烈了,出门时丈夫一再提醒我注意防晒,但在临走时仍然忘记给脸上涂防晒霜,下了车,太阳毒毒地射过来,脸上顿时辣辣的疼。

  亲戚的家在乡下,那里离他们的县城不远,父亲出来时带了我们姊妹三个,一路上他一直没有说话,眼睛微微闭着,车子是妹夫开的,他知道父亲前一天晚上没有好好睡觉,一路上开的很慢,快到县城时父亲醒了,他要下车买东西,我告诉他已经买好了,他不太放心,提出看看到底买了些什么,妹夫打开车子的后备箱让父亲检查,只见父亲猫着腰翻了一阵,随后没说什么话劲直去了一个小卖部,又买了一些东西,其中有几瓶酒,我说只是去看病人,拿酒干什么?父亲说出了他的道理,他说病人现在很敏感,可能他家里的人还没有告诉他病的实情,如果我们郑重其事地去看他会加重他的负担,我们带点酒假装随便走亲戚可能会更好些。父亲的用心我们听懂了,一路上大家都很凝重,谁也不说一句话,复杂的心情就像这五月的天气,不很热但却格外闷燥。我想起那个常做的梦,院落、房间、窑洞还有患病的老人,似乎都是冥冥中有人要告诉我什么事,梦里的一砖一瓦都是那样熟悉,只是所处的位置有点怪,怎么会在半山上?

  多年前亲戚家就这样,但院子较大,修在村子最北边,那里有一块很平的地,院子前面有一口机井,每天下午会长长地排出一个打水队伍,那时候他家还有一个气派的木大门,门前坐着一对石狮子,人进大门时一定要看看它,它总是不分昼夜地守在门的两边,列着嘴,瞪着那双铜铃似的眼睛,人看它时,那双眼睛瞪地就更圆了。小时候我经常去那个院子,因为弟弟和两个妹妹都是在这个院子里长大的,父母从遥远的家乡来到这里,没有一个亲近的人,母亲生了小孩没人伺候月子,就雇了这家的老奶奶,上班后,没人看孩子,奶奶就主动提出带回家照看,刚开始母亲按月付给奶奶工钱,到了带小妹的时候,奶奶无论如何不收钱了,她已经对我们一家有了割舍不了的感情,我们叫她奶奶,她也将我们当做自己的孙子。她叫母亲的小名,那是外婆来我家叫母亲小名时她听到的,母亲说每次听到奶奶叫她小名她都想哭。若干年后,院子里的孩子逐渐多了起来,奶奶也比以前忙了许多,母亲不再将我们放到奶奶家了,但我们仍然可以天天去,奶奶就经常给我们拿吃的东西,还叫我们悄悄地吃,别让她的儿媳看见了,那时候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但很听话,拿了东西就偷偷地吃。有一次还真的被发现了,奶奶的小儿媳显得很不高兴,手里拿了铁锹追着大黑狗死命地打,嘴里不停地叫骂。后来被母亲知道了,就私下告诉我们别再给奶奶惹事了,我们知道犯了错,以后再去奶奶家就带上好多吃的,分给奶奶的孙子们吃,母亲也隔三差五的给他们东西,尤其是大米,那时候大米很稀缺,逢年过节时粮站才供应一点,我们将大米给了奶奶家,再给奶奶及她的孙子们买块做衣服的布,将我们穿小的衣服送给他们的孩子,婶婶的脸就会好看些,奶奶的日子也没有那么难过。这种日子过了好久,有一年母亲被一纸调令调走了,先后去过好多地方,我们也跟着转了好多地方,但不管去哪里奶奶都在牵挂着我们,经常做了好吃的给我们捎来,有时候她还会拄着拐杖去看我们,来了就住几天帮母亲做做针线活。母亲也常去看奶奶。学校放假了,我们就被母亲带着去奶奶家,碰上有人问母亲就告诉人家说:“回娘家”。

  
看过“描写乡情的散文”的人还看:

1.表达乡情的文章

2.关于乡情的散文

3.浓浓乡情的散文

4.描写乡村的优美散文

5.关于乡情的文章片段

38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