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描写张爱玲的散文精选

时间: 超财2 散文

  描写张爱玲的散文精选篇1:张爱玲.我.天才梦

  张爱玲有着她的天才梦,我也有着自己的天才梦,我们的梦都做得近乎痛苦.张爱玲的一生是一段传奇的故事,是一个苍凉的手势,是一声重重的叹息。

  她最喜欢的字眼是苍凉,也注定了这是她灵魂最后栖息地的风景。在她的笔下即使是热辣的九月的太阳从亮丽中透出温馨的同时也透出苍凉。她是冰冷决绝的,在寒冷的悲哀中,她的自尊心被琢磨得愈加灵敏纤细。她的文章中透露着开朗和悠闲,真实和恍惚,灿烂和悲伤,华丽和颓废,沉淀着难以明言的寂寞与孤独感,但一点都不顾影自怜。

  她有着敏感内省的气息,察古往今来的恩恩怨怨,检视红尘中的纷纷扰扰,阅尽人世间的沧桑纠葛,审视芸芸众生的悲哀残缺。

  喜欢听张爱玲娓娓道来的故事:旧日大上海的烟气,雾气弥漫的空气,夜营的喇叭,归家的电车,高楼后边的红日,如梦似烟般的月光,深深的庭院,曲折的流年......

  张爱玲的散文《天才梦》,诙谐又悲哀的气调中透露出她的早熟早慧与过人的禀赋,她用亮丽的色调描绘当一个作家的梦想,这是她最绚丽的梦想,尽管这个梦想有时做得近乎痛苦。“我发现我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才会补袜子,我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适衣裳,许多人试教我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但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霓虹灯......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嗜咬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人世沧桑,当繁华过尽,一切褪色时,一个传奇就这样在明亮的星光中,绚丽的眼花中,激昂的掌声中,无数叹息声中渐渐暗淡了下来,就这样消失了。以后,我们只能从她苍凉的文字中看到她的身影,我们只能从种种探寻的议论中体会她的孤立勇敢,我们只能从渐渐暗下来的色彩中看透她的颓废艳丽,我们只能牢牢盯着那个已转身苍凉的背影,蹒跚地告别。

  其实,我也喜欢苍凉,喜欢悲壮,它们有着更深长的回味,如张爱玲说的像葱绿配桃红,形成一种参差的对照。我也深深希望自己从小被视为天才,我也真的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适衣裳,我也懂得享受生活,懂得在清晨倾听一朵花开的声音,在黄昏欣赏天边的晚霞,品尝芳香馥郁的茶,感受华灯下城市流淌淡黄色的温柔,我也经常走同一条路去上学,可是很长时间后,仍不认识那条路......遇到烦人的人或事,我也想一句“把我包括在外”,挡掉别人的好奇,打探,烦拢,我也从小做着天才梦。我也想像张爱玲一样一生创作,一生勇敢,按自己的意愿演绎人生。

  “看着我们怯怯的缩小的愿望,我总觉得有无限惨伤。”

  但是我却与天才相距甚远,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像张爱玲一样勇敢地承受自己的选择。我放弃了最爱的写作,用惆怅的灵魂去换得名次和分数。在别人的赞叹声中得到满足,沉浸在虚幻的天才梦里。每晚我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在路灯下,归家的途中泛着点点落寞,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孤军奋战的角落。虽然这样的日子很累,但那时的我真的以为自己很聪明,然而在周围人的惋惜声中梦碎了,碎得没有一点声音。回首来时路,时光匆匆,我有什么呢?什么都没有,没有忙乱的拼搏与追逐,没有令人艳羡的成功与希望,有的只是天才孤僻的特质,张爱玲还有她最衷爱的写作,但我却违心地放弃了,所以后来真的有了噬咬性的烦恼。

  描写张爱玲的散文精选篇2: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是胡兰成和张爱玲的爱情,前八个字是胡兰成写给张爱玲的,而后八个字是张爱玲赠给胡兰成的。

  深夜里突然间想起了这句话,于是便起身想要道尽这些话。她的一生都贯穿着这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也许我是没有什么佛性和禅心,致始到终都只是一知半解。

  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在乱世之中,他们的相识、相知、相恋,及至最后的分手,都堪称是一场“传奇”。

  很多时候,我却暗暗为这段恋情而感到叹息。那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只身闯世界的文人,在挣扎中淡漠了自己的人格、尊严、价值观,让爱玲受尽了多少的屈辱和怨恨。也许胡兰成是懂张爱玲的,懂她贵族家庭背景下的高贵优雅,也懂她因为童年的不幸而生成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仅仅这一个“懂得”,也许就是张爱玲爱上胡兰成的最大原因。其实细细分析来,张爱玲本身就不是一个世俗之人,她不以尘世的价值观去品评一个人。她没有什么政治观念,只是把胡兰成当作一个懂她的男人,而不是汪伪政府的汉奸;对于胡兰成的妻室,她也不在乎,因她似乎并不想到天长地久的事。她在一封信中对胡兰成说:“我想过,你将来就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也许她只在乎胡兰成当下对她的爱,其他的,她都不愿多想。胡兰成的年龄比她大出很多,但这也许又成了她爱他的原因。

  胡兰成也确实配不上她,如果只是滥情那也就算了,但是这样的移情别恋却反反复复,让这个心气高傲一次又一次的低下了头,张爱玲真的是委屈的,她的心里只有这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的心里却装着几个女人,叫她怎么能不感伤?

  还记得离开温州的时候,胡兰成送她,天下着雨,真是天公应离情。她叹口气道:“你到底是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这场雨,也冲刷了他们曾经的“倾城之恋”。张爱玲已经知道,她这一生最美的爱情,已经走到了辛酸的尽头,再有没有挽回的余地了。在他落魄时爱玲用尽一切办法接济他,而当他功成名就时她便毅然选择离开。

  常常一遍一遍摸着她的照片,摸着她似笑非笑的眼角,摸着她欲说还休的唇角,间或会听见有些叹息,从她高昂的额际,从她微噘的眉心传出来;青石板路上高跟鞋的矜持响声,旗袍非常宛若玫瑰般盛放的声音,外滩上传来的一浪浪歌声……。遮掩的叹息穿越了旧上海绚烂的夜空,穿越千万重迷离的烟雨,从她的照片中传来。

  始终无法忘记初次看见张爱玲照片时的复杂心情。镜头自底角度往上拍摄,照片中的人又不自觉地仰首,神情清冷,自信,毒辣,以鹤姿出现,吡视人间。细细凝视其照片,竟发现乱世中的硝烟与炮声依然清晰传来,曹七巧的冷笑,姜长安的呜咽,范柳原的高谈,白流苏的低笑,都一一从照片中泄露出来,每一声叹息都无比精确地击中我的内心。像被窥探了秘密,我惊讶之余又惊喜无比,手足无措,不禁潸潸。热泪点滴汇成奔涌的河,洗刷着我自身的苦痛与世界的外壳。而照片中的爱玲始终只笑着,不语。

  于是以后的我便以标准的凡夫俗子字太张望她并暗暗艳羡着她,看她如何让倾覆着一整个香港城,来完成一场旷世的爱恋,看她如何弄璋弄瓦,制造七个琉璃瓦的破碎。爱玲信手的一则故事便波澜过我的世界。

  但是,我在艳羡她、盛赞她的同时,有否留意到,她华丽的旗袍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眼泪?如笔下的故事一样,她在自己低到尘埃里的爱情也得不到圆满收场。爱玲度过了比小说更传奇的生命,把所有人远远甩在自己的文字后面,只留下照片,供我们瞻仰与膜拜。原来,那些无奈又凄凉的叹息,也有着爱玲的一份悲情。

  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凝视与聆听中,我对世界对生命的认知一天天深化,爱玲的照片,已然成为我遮风避雨的精神蜗居处,在这个世界里,我既可以远离现实的纷扰又敢于面对现实的惨淡。直至今日,我发现,纵然时间总以其残忍的方式为人间一切打磨,以至于天荒地老,美人迟暮,长街无觅,茶蘼谢尽,而爱玲,其人,其照片,却持久地美丽着,在幽幽的叹息中,成了历史最玲珑剔透的见证。

  也许说,她曾经爱了,爱的彻底,也被伤了张爱玲从未就这一场恋情说过只言片语,我们只有从胡兰成所著的《今生今世》中《民国女子》去考证。这段感情,究竟孰是孰非,也许真的并不重要。

  描写张爱玲的散文精选篇3:被辜负的岂止是爱情

  提起张爱玲,大多数人都会想到那段被胡兰成辜负的爱情。纵观张爱玲的一生,她被辜负的又何止是这份情?

  十五岁时我开始痴迷三毛。得知三毛此生挚爱的女作家是张爱玲,还以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故事为蓝本写了《滚滚红尘》,拍成电影后获得了台湾电影金马奖八项大奖,我开始遍寻张爱玲的书。

  自此,张爱玲笔下绮丽苍凉的文字,陪伴我度过了迷茫而孤独的青春岁月。

  三毛曾与她欣赏的内地作家贾平凹探讨张爱玲,贾平凹称自己最喜欢张爱玲的《金锁记》。此篇,亦被夏志清盛赞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夏乃将张爱玲作品隆重推荐给台湾读者之人 )。

  然而,在我的印象中,我最喜欢的是张爱玲的散文,她的小说最让我震憾的亦并非被名家称道的《金锁记》,而是《心经》。

  当女儿爱上自己的亲生父亲,这是世间怎样摧残人性的畸恋?

  《心经》给我们带来的,便是这样一种惊心与遗恨。

  妙龄女孩小寒爱上自己的生父,两人暖昧难言七八年,母亲却始终是一个被排斥的旁观者。最终,父亲选择与像极小寒的女生远走高飞,小寒与母亲握手言和。

  年少时,我看小说不止两三遍,却依然看不明白。或许,最根本的原因是我无法理解更不能接受这样骇人听闻的**之恋。都说张爱玲是一株临水自照的水仙。她也称自己的小说大多有所本。多年后,当我重读张爱玲,似乎也就慢慢懂得,她心中潜藏的恋父情结。

  张爱玲与苏青对谈时,记者曾问到一个十分具体的问题:“依照女人的观点,标准丈夫的条件怎样?”苏青不假思索,从第一直数到第五,第五条是“年龄应比女方大五岁至十岁”。

  张爱玲不作具体回答,声称她不要框框,独对苏青的第五条她是附议的,而且以为男方的岁数还可加码:“我一直想着,男子的年龄应当大十岁或是十岁以上,我总觉得女人应当天真一点,男人应当有经验一点。”

  她还说过:我一向是对于年纪大一点的人感到亲切,对于和自己差不多岁数的人有点看不起。

  或许,正缘于这份“俄狄浦斯情结”,张爱玲的第一任丈夫胡兰成较其年长14岁,第二任丈夫赖雅则比她大了 29岁。

  她的这些人生经历与写作灵感,不能说与其父亲张志沂毫无关系。

  张爱玲的童年算是欢愉的。彼时,父母尚和睦,有一个安稳的家,一堆佣人亦给予她姐弟俩无微不至的照顾。

  随着母亲黄素琼出国留学,父亲张志沂公然将外面的姘头带回了家。如此看来,张志沂对子女是无暇关爱的。但也还不至于无故伤害。

  后来,父母离异。张爱玲随父生活,期间也还有脉脉温情。张爱玲十四岁写出《摩登红楼梦》,张志沂认真看完,还煞有介事地为其拟了六个回目。彼时,父亲对她尚有欣赏和器重。

  直至张志沂再婚。继母孙用藩本是前孙宝琦之女,往来的闺蜜中不乏民国名媛陆小曼此等人物。但她因染烟瘾,直到三十五岁才嫁给离异的张志沂,两人竟因共同爱好——鸦片情投意合。

  若是正常的人家尚好,偏偏父亲继母有如此嗜好,性情难免变得阴晴不定。张爱玲的无助与无奈可想而知。她与父亲的冲突也终因一件小事升级。

  十七岁那年,因为张爱玲去母亲黄素琼处只禀告了父亲未报告继母,孙用藩为此狠狠扇了张爱玲一记耳光,却污蔑张爱玲动手打了自己。张志沂不问青红皂白,对着张爱玲就是一顿拳打脚踢。

  我不知道他动手的那刻是否吸食过鸦片,但他的残暴无情却让张爱玲深味人间薄凉,彻底斩断对这个弥漫着鸦片云雾的家的最后一丝留恋。在被张志沂囚禁了半年之久后,张爱玲设法逃了出去,投奔与姑姑同住的母亲黄素琼。

  之后,她与父亲张志沂见过一面,只为当面讨要学费。从此父女二人便各安天涯。

  父亲在她的心中是旧式的颓废的寡情的。

  她说:父亲的家,那里什么我都看不起,鸦片,教我弟弟做汉高祖论的老先生,章回小说,懒洋洋灰扑扑的活下去。

  即便她出身簪缨世家,外曾祖父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祖父祖母即张佩纶与李菊耦的爱情被曾朴写进乱世奇书《孽海花》,母亲黄素琼出身名门(其祖父系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然而,张爱玲在没落的贵族生活里倍感孤独和压抑,也练就了她的冷漠和早慧。

  难怪她在十九岁时便写下: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看过“描写张爱玲的散文精选”的人还看:

1.张爱玲优美散文摘抄

2.张爱玲散文的经典语录

3.张爱玲描写跳舞的散文

4.关于张爱玲描写造人的散文

5.张爱玲的经典爱情散文精选

39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