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描写知青的散文描写知青的文章

时间: 超财2 散文

  描写知青的散文篇1:浅谈知青文学

  一、“____”前的知青文学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1953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起始之年,也是中国知青文学的起点。这一年,团中央下发文件,组织高小、初中毕业生回乡。这次号召知识青年回乡是一种政策性的倡导,本质上是人力资源调配的行为。除了强制性地把“右派”分子赶到农村监督劳动外,其他人的回乡行为基本上是自愿的、零散的。不久后,文坛便出现了一批描写回乡知青建设新农村的文学作品,如马烽的《韩梅梅》、邓普的《军队的女儿》、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黄天明的《边疆晓歌》、冯金堂的《红姑娘》、柯蓝的《洋土结合》等。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有着共同而鲜明的主题,即“革命理想与革命豪情,以及这种理想与豪情在现实斗争中的消长变化,最终升华为对革命理念最大限度的张扬和歌颂。”这类文学作品包含革命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所创造的人物概念化、简单化,只不过是国家政策的传声筒罢了。

  二、“____”期间的知青文学

  “____”期间的知青文学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主流价值下的文学创作;另一部分是带着反叛精神的“地下文学”。“____”10年给广大知识青年带来的精神伤痛,一直以“地下文学”的形式反映出来,如食指等人的诗歌创作。那些所谓的“地上文学”,则处在话语权与文学精神被阉割的状态下。

  描写知青的散文篇2:俺村来了帮知青

  1975年,大约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最后一批,全国各地的知青们,响应伟人毛泽东发出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于是乎,他们告别了繁华的大城市,奔向了祖国四面八方的偏僻乡村,要说这批知青下乡与我特别有缘,因为知青们下到了俺村,有的知青进入了俺家,给我很深的印记,我就想拿起笔来,写一写当年的知青故事。

  知青的到来,对于这个封闭了几十年的村庄来说,无疑是一件破天荒的新鲜事,使这个近2000人口的大村轰动起来。我那时正在上学,放学的时候,就见一群人急匆匆地向大队办公室的方向走,不知咋回事?再一问是“知识青年来了”,再往前急走着,就见三俩一伙,五人一帮的男男女女,嘻嘻哈哈地往前走着,都想跑到前面去看个热闹,走姿各不相同,孩子们奔跑着,青年男女们一边嬉闹着,一边急急地走着,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听说“知识青年来了”,也想去看看光景,迈着“三寸金莲”小脚,上面心头着急,下头的三寸金莲小脚急不得......。只一会儿功夫,村中央的大街两旁就围满了人,竟把全村唯一的一条7米多宽的大街围了个水泄不通,现场的热闹气氛真令人感奋,大队办公室门前挂起了醒目的“热烈欢迎知识青年进驻乔家大队”的红色横幅,村中央站着男女两队小学生,两手举着大红花,载歌载舞,嘴里不停地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的口号,大队的锣鼓队也即兴敲起了欢快的锣鼓,“咚咚锵、咚咚锵”的鼓点振奋人心。欢迎场面的热烈程度不亚于上级领导来检查,非常热闹。这时,刚上任不久的大队支书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话了:“全体社员同志们,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上级派了15名知识青年来到了咱大队,这是对咱乔家大队的信任。希望大伙拥护支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口庄户腔的大队支书刚讲完话,就听到了一个十分悦耳的“女高音”:“各位乡亲们、大叔大婶们,我叫张丽华,是青岛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进驻乔家大队知青组组长。”话音刚落,就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我们15名下乡知青,从小生活在城市里,过惯了城市生活,刚刚跨出校门,来到这里,对农村不熟悉,对农村生活不习惯,但我们决心扎根农村,接受乡亲们的再教育,我们的到来,可能会给乡亲们增添不少麻烦,请多多谅解!在这里,我代表全体驻乔家大队的知识青年表示衷心的感谢!”接下来,大队支书和团支书一起,把知青们引领到了村子后面崖坡下新腾出的八间房子里,也就是我住老屋的崖下,那时,一出门往左一拐十几米就是。从此,这里就成了知青点,党团支书安顿好了吃住,就让知青们先休息。第二天,就为知青们讲了村史和村子里的基本情况,尔后,就按一个生产队一名知青的比例,大的生产队可分配两名知青,这样,把15名知青分到了12个生产队里,知青们便开始了漫长的插队生活。

  描写知青的散文篇3:知青岁月

  春雨撒下缠绵,秋雨留下眷恋。每每小雨时,便回勾起我对那个年代充满激情的一段向往和回忆:

  一九七四年深秋的一个早上,小雨稀沥沥的下个不停。“上工喽,上工喽”,这是生产队打头的吆喝声。集体户的男女同们学先后来到队部,队长发话了:“今天上山扒苞米”,话很利落。披上大块塑料布,踩着泥泞的山间小路来到了地头。秋雨虽不大,但阵阵冷风吹来,却让人感到丝丝寒意。

  一个人的肚子在咕咕叫,所有户里人的肚子都在叫,做饭的女同学因为种种原因没做饭,撂了挑子,只有饿肚皮了。歇气的时候队长知道了此事,说让大家回去,可谁也不肯。那真是都有一股说不清的劲头。

  雨,小了很多,变成了毛毛细雨。我们叫着劲的和社员干得热火朝天。哗哗哗,嚓嚓嚓,雨声伴着手脚的忙碌声交织在一起。把饿早已放到了脑后。一会工夫,成堆的苞米和成排的苞米结被抛到身后。像一座座金色的小山诉说着我们的劳动汗水与收获。

  东北的十月已经很冷了,下午还是手里的活记,雨下下停停,身上的塑料布随风摆来摆去,水珠扑落到脸上,不得不抹来抹去,手冻红了。水花伴着冰茬不时的往下滴落。扒出来的苞米流星似的飞来飞去,尽管苦,尽管累,可谁也不说什麽,那是因为他们已经过近两年的广阔天地的锻炼,真正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农民。

  突然有社员喊:“来人啊,有人昏倒了”。大家忙跑过去一看,原来是集体户的女同学,好一会她才醒来,问了一下女同学才知道她已经是两顿没吃饭才饿昏的。大家劝她回去,她无声的点了点头。也许是一种理想与信念的支撑,也许是一种忘我的工作热情,当我们再次回头的时候,她又和社员一起不知疲倦的干起活来。

  经过小雨的洗刷,再看那山脚下的枝叶,沙沙作响,向人们不停的招手,水珠像更像那晶莹的银饰,闪闪的放射出耀眼的光芒。雨水,顺着垄勾向山坡下流淌,汇成了涓涓小溪,不知疲倦的奔跑着,奔跑着。

  后来对此事男同学写了这样一首诗。诗道:玉米地里片片金光,长空万里雄鹰傲翔。我们广大的知识青年,在祖国的各个地方茁壮成长。革命的熔炉,把我们百炼成钢。广阔天地,铸就了我们坚强的翅膀。青春啊,像那热火燃胸膛。生活啊,让我们充满战斗的力量。毛主席啊,我们永远沿着您的革命路线——奔向共产主义胜利的远方!

  
看过“描写知青的散文”的人还看:

1.关于知青的散文

2.吹响知青集结号散文

3.知青回忆文章

4.关于知青下乡的爱情故事

5.知青上山下乡的文章

39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