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名家写家风的散文有哪些

时间: 超财2 散文

  名家写家风的散文篇1:好家风带来富贵吉祥

  家,是栖息地,家是快乐的港湾。因为有好家风的传承,使得今年已经88岁高龄的王云,身体硬朗,一天到晚谈笑风生,无忧无虑地安度晚年。

  王云膝下有4个女儿,2个儿子。拥有一个子孝妻贤的大家族。老两口相亲相爱、患难与共、勤俭持家走过金婚的顺畅人生。身体力行把良好好的家风渗透在子女的血液,被一代代所传承。

  一、重言教、讲立德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影子。孩子成长过程中始终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的熏陶。王云的家训是,不求个个成才,但求个个成人。6个孩子虽然都没有上过大学,可每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事业,都有上进心,都能在自己的岗位发挥作用。大儿子王草原是是一个企业的管理干部,晋升为农场公安局副局长的二儿子王立海是公安战线的姣姣者。一个女人在气象台工作,另外一个女儿在卫生院工作。

  每逢家人团聚,王云总是一边听孩子们的工作情况汇报,一边不断提醒孩子,做人不要有“猜忌之心,听间离之话,做生分之事,钻公共之利”。教育子女宽容、大度,“宰相肚里能撑船”。使孩子们时刻得到警醒。

  在老父亲的教诲下,几个孩子心地善良,与人为善。不管是兄妹之间、邻里之间、朋友之间还是同事之间都能和睦相处礼尚往来。

  二、重礼仪、讲诚信

  在王云家,讲究接人待物诚恳、尊卑有别、礼让三先。一家人聚餐的时候,要先请长辈入座,吃菜的时候不能越位,不能在菜盘里随意翻弄。家里来了客人一定要笑脸相迎彬彬有礼,不能嫌贫爱富要一视同仁热情招待,离开的时候,要送至门外。

  凡是答应人家的事情,不能反悔,要信守承诺,不能失信于人。帮助人一定要尽心尽力,实在办不成的事也要跟人家说明原因,求得对方的理解和谅解。在父亲的谆谆教导和严格的监督下,孩子们做事都很严谨,养成了不说大话,不开“空头支票”诚实守信的好品格。

  三、重身教、讲本分

  王云是一个“老革命”按照子女的评价,说他们的父亲是个“老本本”。

  80年,王云晋升为农场场长,这在老百姓的眼里为有权有势。可在子女就业问题上,根本没借到他什么光。当初,他的二儿子在锅炉房烧锅炉,二女儿风里来雨里去的在气象台,工作十分辛苦。按理说,凭借场长的职务,他完全可以把孩子安排在好的单位,可他没有这样做。他跟孩子们说,他是领导,管理的是一个大家庭,身边有那么多双眼睛看着自己。“正人先要正己”如果自身不正,说话就没有底气,别人就不能服气。

  起初,儿女们对父亲的做法感到很不理解,可当听到老百姓对正直、谦逊、和蔼可亲又善于助人的老父亲的高度评价的时候,脸上挂满了笑容。心里的委屈自然烟消云散。

  名家写家风的散文篇2:柴米油盐酱醋茶

  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交响曲,这就是真实的生活。什么是幸福?幸福就在每天每日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一点一滴里,和家人,一起过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凡生活,也许再简单平淡不过,却是最难得的幸福。

  柴米油盐酱醋茶,俗称开门七件事,是每天家庭生活中的七样必需品,在日常生活中最最普通不过了,却蕴含许多文化哲理。

  不知谁说的:百姓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花。这话说的有失偏颇。文人如果离开柴米油盐酱醋茶,何来琴棋书画诗酒花。文人不但没有离开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且还从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悟出若干文采和菁华。

  比如第一件事,柴。夕阳西下,牧童暮归,炊烟袅袅,曾经是农村一道暖意融融的风景。旧时启蒙课本有一首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支花。”何谓“烟村”?用柴烧饭,村庄自然就笼罩在朦胧的炊烟中了。

  “传说,清代著名文学家,郑板桥喜欢上茶楼喝早茶。一日去喝早茶走到城门口,由于人挤,被一个进城的樵夫的柴担挂烂长衫。樵夫很不好意思地放下柴担向郑板桥道歉,看见郑板桥是个读书人,就提出:“我有一首上联,你若能对出下联,我就赔一件新衣裳给你,好吗?”郑板桥想,吟诗作对正是自己的长处,何惧区区一樵夫?于是就答应了。

  樵夫的上联是:“此木为柴山山出”此联咋听不难对,但仔细一想,是个叠字联,很不好对哟!郑板桥想了好久想不出下联,只好认输,挥挥手让樵夫走了。郑板桥上了茶楼,苦苦思索了一天也想不出下联来,眼看已到黄昏,不走也不成了。于是站起来往窗外一看,家家户户的房顶上炊烟缭绕,好美一片景色啊!西边的落日为人们奉献着一天当中最后一点余晖,傍晚的残霞被渲染得绚丽多姿。此时,村里的家家户户正在做晚饭,一户户人家的房顶上升起了缭绕的炊烟,堪称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景。郑板桥在感叹这黄昏时分的绚丽景色的同时,触景生情,脑海里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瞬即对出了下联:“因火成烟夕夕多。“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是一副拆字的巧对,也是华夏楹联世界中的一朵奇葩。它已不仅仅是一个文字游戏,更折射出我们汉语言文字无穷的创造力。此后的妙联不胜枚举,如:此木为柴山山出,白水作泉日日昌;此木为柴山山出,女家即嫁可可哥;此木为柴山山出,黑土当墨月月用。

  第二件事,米。柴米油盐酱醋茶,米排第二位,是解决人们温饱问题的宝贝。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的《忆昔》是大唐开元盛世是经济发展的写照,从这首诗中可见自古以来,米的多少是中国人贫富的标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是生活七件事的核心。

  传说很久以前,人类靠捕猎为生。因此,影响了动物繁殖,闹饥荒!所以,大家商量去找动物以外又能填饱肚子的食物。找了半天没有找到,十分苦恼,这时许多动物过来帮忙,猴子拿来了树叶,鹿拿来了嫩草,海獭拿来了生河蚌…,无奈人类的胃,适应不了这些食物。这时,一位老者说道,有一种东西叫稻米,极适合人类吃,可是发现稻米的神农氏很小气,不愿把稻米生长的地方告诉百姓。老者只是听祖父说过稻米的样子,只能把稻米的样子形容给人和动物们听,大家分头去找,可惜都空手而还。后来,第一个找到稻米的是老鼠,它把种子带了回来,从此人类就有了动物以外的食物。人类为了答谢老鼠,许下有稻米就有老鼠的诺言。后来,因为老鼠繁殖得太快,人类种的稻米都被它们吃光,成了鼠患,于是人类开始了灭鼠行动。每当打死老鼠的时候,老鼠总是睁开双眼,意思是,死!吾眼闭!这个故事,反映了远古人类生存的艰难。

  时至今日,浪漫的人爱说,亲人像“米”,是生命中的粮食,时时刻刻无法割舍。偶尔的分离:就倚窗望院泪满襟,满园春色懒追寻。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片心。

  名家写家风的散文篇3:家风是一种文化

  最近这两年与儿子闲谈,不知不觉的会涉及到谈婚论嫁的话题,时常有意引申为交流的主题。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聊着聊着,自然就聊到如何选择对象的问题上去了。偶尔还会形成一个集中的专题性讨论,从内心冀许,到实际范例,探讨观点,无需遮拦,推心置腹,占用的时间不是很久。但我不会烂嘴叨舌,过多过细,以免令他感到:老爸苛刻,老爸磨叽,老爸操心,老爸着急,老爸老了的印象,从而束缚他的手脚,积留厌倦与疲惫之感,甚至回避题中之意。“八零,九零后,没个整。”经常听到同事这样讲。我想他和我都是生活舞台上的角色,只不过随着时间发展,根据不同阶段,每个人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需要适时增减和改变,得以顺势和谐地转换罢了,我们都是这个舞台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谁是参谋,谁有决策权,不明自知。

  我们父子之间,互相尊重,站在彼此角度,不失现实考虑,尽量往一起碰。想想,我们父子融洽的原因,真的是一种家风的固守和传承的体现。没有把什么话题全然唠散的时候,也没有让一个话题遭遇南辕北辙的尴尬,更没有出现过“热脸贴在凉屁股”的现象。深深感到家风是一种珍视和体会的文化,关于文化梁晓声曾经这样说过:“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家风不是最直接最现实最细碎的文化反映吗?如果把家看做是土壤的话,那么家风就是阳光,空气和水,是除去情感之外,能够慰籍滋养情感的纽带和力量。每当发现小小分歧的苗头,即将出现的时候,一方马上就会转移其它话题,三两分钟之后,双方都能以另一种口吻,再次回到原有的话题中来。轻重适宜,深浅有度,追求己悟,一向如此。与其说是懂得对方的心里,不如说更注重交流的方法,不至于让一个话题陷入死角,继而不欢而散。这种即理智又轻松,即持重又自由的氛围,常常使我感到为父的愉悦。

  有时我的一些只言片语,提纲挈领领,他听没听进去,我都怀疑,但面上他不反驳,我依然畅快淋漓地继续说下去。就事论事,比如:说说我参加同学儿女婚礼的感受,对各个环节,程序,场面,包括新郎新娘的装束,作派,台上的肢体语言,等等,都会在电话里品头论足,当然对新娘的气质,身世,学识,教养,长相,要做重点评论,传递给儿子。至于他有什么感觉和想法,或是果真当一个“耳旁风”,不会介意,也没必要再去追问。我想只当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故事而已。在孩子心里,良好的婚姻观,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哪管它,说者有心,听者无意呢!好在以儿子的涵养,能够“耐烦”地倾听。倒是儿子在课后的晚间,打来电话,滔滔不绝地讲述身边同学谈恋爱的一个个故事,带上自己有些单纯近乎幼稚的观点,说自己大学里不处对象,过了四年“皇帝”生活,不分散学习与实践的精力,吃啥穿啥很自在。

  
看过“名家写家风的散文”的人还看:

1.关于家风的散文

2.有关家风的经典散文随笔

3.关于家风的散文

4.关于家风家训散文

5.关于家风的精品散文佳作

4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