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古镇散文
浪漫古镇散文篇1:走进古镇李庄
初夏的清风伴着蒙蒙细雨缤纷大地,打湿了我的心情,魂牵梦绕地勾起我大脑深处的记忆——古镇李庄。古镇李庄在我脑海里充满着文明古朴的气息,久违的李庄向我们一行人扑面而来。
偶遇岗位培训的机会,前往李庄培训基地集训,与老师和四十八名同学们-道分乘两辆公交车,迎着东方的晨羲踏上了古镇李庄的土地。车至终点,古镇李庄正逢赶集,熙熙攘攘的赶集人群,不停地穿梭行走在大街小巷之间,一个个笑容可掬人们舒心地谈笑着。来自祖国各地的游人,着装各异,步履蹒跚,有的观景、有的购物、有的品头论足议论着李庄“三白三奇”古老传说。昨夜气侯剧变,飘落下入夏第一场阵雨,雨后的太阳红彤彤挂在长江对面的山坡上,太阳依偎着蓝天白云,阳光下的远山郁郁葱葱,近水波光粼粼,层层绿浪映入眼底,温差清爽宜人,清新的空气让人感到这里是世外桃源。
一阵清风徐来,揭开了古镇李庄的神秘面纱,干燥寂莫的心随着缕缕清风荡漾在古镇的街头巷尾。古镇犹如刚刚沐浴的少女,冰清玉洁,婀娜多姿,超凡脱俗,赏心悦目。微风拂着衣衫而过,往日的暑浪消失得无影无踪,热暑御衣,层层绿浪随风摇拽,远山的薄雾轻纱飘飘若仙,紫外线剥开层层叠叠的云海,露出了嵌蓝嵌蓝的天;纱飘云走,雾飞纱散,汩汩阳光直泻而来,给古镇罩上了浓浓的色彩。
伫立街头,道路两旁绿树成荫,片片绿叶翩跹起舞,古色古香的乡村风貌吸引着八方来宾,笑迎天下来客。抬眼望去,这里没有繁华都市那些高耸入云的水泥建筑,遍布眼底的是亭台楼阁和旧时民居,错落有致的民居建筑、亭台楼阁与低矮的木结构青砖灰瓦房混为-体,形成了古镇李庄的亮点和特色。这块古老而又充满传统文明的土地上,没有灯红酒绿,没有莺歌燕舞,更没大都市那种繁华的喧嚷浮尘。同济人曾留下诗曰::“川音如酒诉衷肠,山乡处处是家乡”。不-样的山水不一样的情调,小镇依附着长江突显出地理位置的重要,自西而东的父亲河——长江,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波涛滚滚奔向东方。是长江的水浇灌了这块热土,是蜀国的富饶润育了她的秀丽,四周墨绿的山坡浅丘拥抱着洁静的小镇,她让我们沐浴到了纯洁、柔和的阳光,呼吸到了清新、凉爽、甘甜、鲜美的空气。
古镇李庄于梁代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设六同郡起,至今已有一干四百六十多年的历史。李庄曾经是南溪县县府所在地,宋朝乾德年间(公元963年——968年)中县治所迁县府至仙源坝奋戎城(今天的南溪县城),李庄便属于南溪县的一个小镇。到1983年10月,宜宾市撤区并乡调整建制后,李庄由南溪县划归翠屏区所辖,李庄改为了现在的李庄镇。
李庄地处长江中上游的江边,是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的南大门,因其地理位置狭小,交通条件特殊,世人知晓不多,一直处在“养在深宫人未识”的蜀南境地。在未通公路以前,李庄仅靠长江上的船舶作为交通工具。李庄闻名天下的原因,追根溯源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二战的战火弥漫,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避战火烽烟,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等文化机构、学府迁移至李庄。1940年,狭窄瘦弱、地灵人杰的李庄汇集了国内众多知名的文化机构和学府,为中国文化人在战云密布、国难当头、外敌入侵的非常时期,李庄恬适安静、闲云孤鹤环境,营造了一个为读书人“摆三尺书桌”而赢得了后人敬仰和瞩目。当时,李庄仅有四千余人的小镇,-转眼接纳了一万多名人学子让世人刮目相看。李庄为众多华夏学子、革命志士能够潜心研读科学文化知识,发展传承华夏历史文化提供了相对安静学习环境和条件,培育了大量的中华文人学者和热血壮士,成为了抗战文化的大后方。由此,小镇李庄功不可没,流风遗迹,传为佳话,名声大噪,火红大江南北,扬名巴山蜀水。
最值得李庄人娇傲的应该是旋螺殿,堪称古镇李庄的第一张名片,“三奇”(奇殿、奇石、奇迹)之中的第-奇便是旋螺殿,它是古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旋螺殿始建于明朝万历年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原曾用名文昌宫,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古建筑。隔远望去,威然屹立在山坡上,参天大树似遮似掩着呈八角形的旋螺殿,古木映衬下,“犹如琵琶半遮面,千声万呼始出来”,四周高大的围墙紧紧环绕,院内古木花草姿态万千,飘溢出幽香清雅的气息。精雕细刻、巧夺天工、匠心独特的旋螺殿,存世四百余年至今仍顶天立地,不腐不朽,让人大为景仰和叹服;整座建筑采用的梁、柱、框、架均为木质镶嵌一气呵成,没有用一颗铁钉和任何粘合剂,被人们公认为中国亭台楼阁建筑之经典。中国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曾评价:其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千古当世之佳作。到了李庄,如果不去如雷贯耳的旋螺殿,绝对会让你后悔此行。
浪漫古镇散文篇2:古镇游情
来成都生活近6年,说真的从未静下心来好好品味一下成都古镇。没想到一次周末夕阳悠闲之中,黄龙溪却以她特有的古镇情调,让我感受到温情浪漫,点点暖意幽幽弥漫。
朋友驾车驶出城外,视野豁然开阔,一路驰骋,一马平川,绿树成荫,不到2个小时,黄龙溪近在咫尺。于是乎,停车穿院,信步间就来到了黄龙古街上。走在青石板斑驳的街道,两边挂满了红红的灯笼,一个低洼广场中间有一个龙头,身后的街道中间有一条溪水,我猜这可能就是所谓的黄龙溪了。
深秋的傍晚,天黑得很快,不一会,古镇到处灯火阑珊。夜色暮霭中,耳边传来低低嘈杂的游客声,路边的溪水哗啦作响,游走其间,恍如在画中游玩,又宛如世外桃园一般,特别是街道两边高挂的红灯笼,增添了不少喜庆的气氛,使夜色下的古镇更加楚楚动人。街道两旁的房屋古香古色,虽说是新建的不少,不过却不失其意,仍然散发着幽雅的气息,悠悠然弥漫了整个天地,真是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虽然不是很大气,但却有小家碧玉之感,使人流连于其间的小巧精致而忘乎自己,真如唐人王维诗中所说的那种场景:行至水尽处,坐看云起时。的确心中深有同感……
慢慢地观望,细细地品味,青石板铺就的小巷幽幽地延伸向古镇的每个角落,水车、石磨、独木桥、捣衣石、古井台、连同一座古朴的石桥静静地卧在清清的小溪上,街边店铺发黑的门板上方斜挂着蓝底白字的招牌。我在桥上观景,观景的人们在桥头观我。桥头边扑滋滋的烧烤,三轮车夫的吆喝声清脆而响亮,老店铺里灯火明亮,不时飘出阵阵菜香。。。。。。菜香味搅动了我们的肠胃——肚子饿了。于是,江边酒家,把茶临江:酥脆花生、蒜泥黄瓜、麻辣黄辣丁、大蒜链鱼,鱼头汤。。。。。。再有潺潺流水,习习凉风,诗意的很了。浅浅地喝、慢慢地谈、惬意地看、静静地听,好象还真有点“杯茶熏得我自醉”了。
晚饭后天已黑尽,秋寒之交的湿润空气把夜浸泡得阑阑珊珊。轻轻地,缓缓地,顺着弯弯曲曲的润浸石板路慢慢走回去,街边路灯的光影斑驳地洒在石板的街面,这一块亮,那一块亮,映照着两旁的古屋,皮鞋踩在光光的石板上发出空空的响声,远处还有小狗的汪汪声,门板的吱呀声,轻微的咳嗽声,以及我们的悄悄私语。。。。。。慢慢地那原本属于自己的身心,不知不觉中就融入真情之中。恍惚中,握紧身边人温热的手,问自己,是浮生?是梦境?在这样的夜色下,身处这千年古镇,天、地、人融合一体,自然也就忘掉了自己,忘掉了一切,整个世界就只剩下这美妙的夜色了,面对此情此景,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绝伦的享受呢。
走出幽静暗沉的古巷,向前望去,那灯光,那流水,那街铺交织成的一幅美丽图画,似乎望不到头。人们来来往往,品着店里的小吃,玩着溪里的水车,赏着连绵的灯火,毫无喧嚣,有的只是私语,有的只是眼神,有的只是安静。。。。。。于是乎,轻轻地,我长长呼了一口气,生怕踩碎了一个梦,一个关于寂寞,关于淡定的梦境。
浪漫古镇散文篇3:情定古镇
都说中山古镇是心灵的净土,我寻着歌声,搜寻那世外桃源的踪迹。
古镇老街雨不湿鞋、日不能晒、冬暖夏凉,在青石上踱步,在巷尾间观光,已成为人们心照不宣的时尚。古镇建筑多为两层“吊脚楼”,全系青色瓦片盖顶,红漆木板竹篾夹墙,圆柱承重,古朴凝重中透出原汁原味的巴渝人家风韵。“与旺客栈”里,不知是否有佳人独坐窗前,回忆这里的人和这里的事;街头巷尾间是否还在上演风流才子和冷浸佳人的爱恨缠绵?
古镇依河而建,似江南水乡,两旁的大树郁郁葱葱,温柔的包裹着她那可爱的孩子们,明媚的阳光躲过碧翠的叶儿,留下班驳参差的影儿,是那样的宁静致远。
端庄质朴的民居古庄园、古寨、古堡、古寺庙、古桥、古墩等古建筑似乎把我们带回了从前,龙塘庄园更是庄园代表中的经典,建有天井、鱼缸、花园、青瓦白墙、柱础撑弓、斗拱、顶梁全是雕花而成,庄园四周为葱绿的林荫,每日早晚成千上万的白鹤、白鹭飞舞在林中,一年四季与人为友,形成一幅天伦共享的风景画。在这样的环境中,打一壶好酒,做几个下酒菜,对月独酌,岂非人生一大乐事!
老旧的房子,老旧的样子,周式咸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名声远扬,搀嘴的我,迫不及待地想尝尝老镇咸菜的味道。李太婆烟熏豆腐,让人一闻便觉流口水,望君不妨一试!
远处青山隐隐,一轮红日,半掩窗门,似红尘一笑,默默行走于岁月中,打捞着历史的沧桑,鉴证着古镇“爱情天梯”的美丽誓言。
山外青山楼外楼,青山小楼紧相拥。你确定你到这里不是为了回忆,却可以给明天制造回忆!
看过“浪漫古镇散文”的人还看:
1.关于古镇的散文
2.关于古镇情怀散文
3.古镇唯美散文
4.关于古镇情怀散文
5.关于描写古城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