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林黛玉的经典散文
感怀林黛玉的经典散文篇1:林黛玉死亡之谜
红楼梦关于林黛玉是怎么死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死法,也没说出死亡时间。
红楼梦第97回写到,当贾宝玉洞房后回到林黛玉的房间时林黛玉便死在床上。
其实贾宝玉也不知道将要和自己结婚的是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而林黛玉呢,她甚至是完全不知道贾宝玉结婚这件事。
然而林黛玉是怎么死的,我们来试着分析一下。
刘心武先生在解说红楼梦的讲座中曾推测过,黛玉是为了救宝玉,选择了以投湖自尽结束自己的生命,还有菖、菱的配错药也是导致她去世的原因之一。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有的人说是得肺结核死亡的
有一种说法是沉湖,这种死法我个人不赞成。
有的说是她外婆给她带的糯米做的年糕,吃后不好消化,加上有病就死亡了
有的说是自己把自己给逼死的首先我们看一下她成长过程。
5岁——书中说她是“年岁又小,身体又极怯懦”,从后面的介绍中可知林妹妹那年只有5岁,一个5岁的小孩子就那样虚弱,“自打饮食起就吃药”,而母亲又早逝,她是“哀伤过度,竟几日不来上学”,这样一个心思细腻,重情意又记性极好的孩子,自然忘不了每一丝忧伤,因此她的症状是——抑郁症。
13岁——这时宝姐姐进来了,而且她是“行为端庄,举止豁达,故比林黛玉更得下人之心”的大家闺秀,论模样、才情都不比林妹妹差,最要命的是宝玉被她吸引着分心了,林妹妹在大观园内唯一交心的朋友被人吸引着分了心,她肯定是又嫉妒又生气,然而这种感情是无法发泄的,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焦虑症。
15岁——林妹妹提诗旧帕后自觉“通身燥热,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盟”,这能算什么病?不过是受了凉,有点感冒发烧什么的,不好的是后来发展成为肺病——她咳血、头晕、心口痛(其实是肺部敏感)就是证明,在那个时候,肺病和白血病的意义是差不多的,都是几乎不可能治好的疾病,因此她的病是——肺炎。
17岁——她宝哥哥要娶宝姐姐了,大人们还瞒着她,能是什么病——相思病。
所以说,孱弱的身体,加上严重的心病,共同把林妹妹推向了孽海情天的深渊。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重要角色,也是曹雪芹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百年来,人们对红楼角色众说纷纭,有爱林憎薛者,也有拥薛贬林派,对林黛玉的死更是有多个版本,高鄂的版本是气病交加而亡,而红学专家研究曹雪芹的原稿得出的结论是自杀,但我细读红楼,且通过认真的反思后,认为林黛玉是死于谋杀!嘿,下面的听众朋友别扔鸡蛋,且听我慢慢道来。 《红楼梦》读到第九十八回,真让读书人柔肠寸断,泪流成河,黛玉临终前的声音“宝玉,宝玉,你好、、、”在耳边凄咽回响,久不停息。
林黛玉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是在期望中等待又在等待中绝望的一生。然而,通观整部书中之人物,却寻不出她的一个同性知己,史湘云还是薛宝钗?虽然她们皆能洞悉一点黛玉之为人心性却也终未理解得一腔深怨。
刘心武说,小说第一回就指出了宝玉和黛玉的仙人身份。宝玉本是天上赤霞宫的神英侍者,黛玉是天上一棵绛珠仙草。“只因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因此草受天地之精华,又加雨露滋润。脱却草胎本质。修成个女儿身,只因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断之意。恰近日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还他,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唤给他。” 下凡后,绛珠草化为林黛玉,要用一生的眼泪,还神瑛侍者化做的贾宝玉的灌溉之恩。
刘心武举例,林黛玉每次和贾宝玉闹别扭都要流泪。而在第四十九回,黛玉却说:“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似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就是在暗示还泪之旅是有终点的。
“泪还完了,她就会主动回到天上。”刘心武认为,黛玉不该死得如此难堪,而是以一种比葬花还要诗意的方式。
死亡方式是沉湖而死
“黛玉应是沉湖而死”,刘心武推测。他从曹雪芹撰写的前80回中找寻伏笔,作为推理证据。
证据1:中秋节黛玉和湘云湖畔联诗—出处:第七十六回
刘心武说,两人联来联去,联出两句惊心动魄的来。湘云说:寒塘渡鹤影。黛玉接了句:冷月葬花魂。(通行版本中为诗魂,古本中为花魂) “花魂并不是一个陡然出现的词语,林黛玉的葬花词里出现的次数就很多。七十六回这个地方,它就是林黛玉的象征。” 刘心武解释,“冷月葬花魂”的意思,就是在凄清的中秋夜,湖面上倒映着中秋月,花魂一步一步地沉下去了。这句联诗,是林黛玉沉湖的一个暗示。
证据2:海棠社黛玉封号“潇湘妃子”—出处:第三十七回
“潇湘妃子,什么意思?”刘心武说,指的是古老传说中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两个妃子得知舜死后,将泪水洒到竹子上,出现斑痕,得名斑竹、潇湘竹。“两人找不到舜,眼泪哭干了,就在水中死去,死于江湖之间。”刘心武说,两人的结局就是“泪尽入水”。因此,“潇湘妃子”别号本身,也在暗示黛玉沉湖。
证据3:宝玉祭奠金钏黛玉说谶语—出处:第四十四回
刘心武提到,凤姐过着生日,贾宝玉却突然偷偷跑到庵里的水井边,因为这天也是金钏的生日,他知道是自己的行为不当造成了金钏跳井身亡。
别人都不在意,唯有黛玉与宝玉心有灵犀。她说:“天下水总归一源,从咱们荣国府、大观园都可以接一碗水,对着那碗水去表达哀悼不就齐了吗?你非要专门跑出去。”
刘心武认为,黛玉说这样的话,是个谶语,就是对今后命运的一种事先的暗示。“如果曹雪芹写得到黛玉之死,很可能会有贾宝玉舀了一碗水,对着碗中水祭奠她的情节。”
证据4:元妃省亲点戏《闹殇》唱词—出处:第十八回
“元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戏,其中《牡丹亭》的《闹殇》一折很有门道。”刘心武说,因为脂砚斋在这里批语:伏黛玉之死。“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刘心武指出,这句唱词正中“冷月葬花魂”的意境,而“玉芙蓉”,这里指水生的荷花,影射黛玉死于水域。刘心武指出,“曹雪芹亲密合作者”脂砚斋的批语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依据,脂砚斋明确表示: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之大过节大关键。刘心武猜测,如果是曹雪芹写黛玉之死,会把这一段描写得非常优美。黛玉会像葬花一样,精心地设计她的服装、道具和路线,一步一步地走进湖中,借仙遁复归天界。也许第二天人们发现黛玉已死,但找不到尸体,只会有衣服和钗环存在......
感怀林黛玉的经典散文篇2:小议林黛玉与薛宝钗
从古到今,一直有许多人在争论林黛玉和薛宝钗哪个更好,而总是没有结果。可见林黛玉与薛宝钗这两个人物形象对后人的影响之深。
林黛玉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爱妒和娇痴,她寄宿外婆家,本来是一位千金小姐,可她总喜欢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看低自己,猜疑别人,她那爱妒的性格常常对别人说话不留余地。黛玉遇到伤心事,也总喜欢用眼泪去麻醉自己,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别人,喜欢盯着自己的“伤口”,而不是去寻求解决的方法。她有着对花落泪,见月伤怀的多愁善感的性格,在潇湘馆中,终日以泪洗面,最后终于泪尽而亡。
但黛玉的身世令人同情,虽说也出生在官府之家,但自幼体弱多病,出不了门,小小的年纪竟在药中泡大,本来就虚弱多病的身子更加虚弱,也许是“独生女”,父母对这个“掌上明珠”爱之又爱。家庭的规矩、礼仪比那些大家闺秀们差了些,但这更显示出她与众不同的性格,显示出她的无所顾忌和她的处处谨慎。
黛玉的文学,吟诗作文和聪慧是无人能及的。耐心的教香菱吟诗,教给香菱知识。她细心、耐心、全心地教香菱吟诗,为的是让姐妹们摆脱命运,谁能够和她相比呢?
她和贾宝玉一样,也是一名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总而言之,林妹妹不是只会哭泣的一无是处的。相反,她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反抗这封建礼教的束缚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她的的确确是一块纯洁的,无瑕的“通灵宝玉”。
薛宝钗的性情和林黛玉截然相反。她城府很深,有心计会做人,真是“人前说人话,鬼前说鬼话”,把自己的真实感受掩盖起来,在别人面前装得特别老实。在那么复杂的大家庭里,上下关系搞得如鱼得水,以至于从来爱挑剔的赵姨娘也称赞她。这点我还真是敬佩她,或许在当今的社会,需要的正是像宝钗这样的人吧。
但宝钗是封建礼教的捍卫者。深信“金玉良缘”。以至于与宝玉结婚没多久,宝玉就离家出走,落得个守活寡的悲惨命运。
这两个美女各有千秋,但结局都是悲剧。
至于黛玉和宝钗到底谁更好,我也说不上来,两者都有我所敬佩的与鄙弃的。要是两个人结合起来就好了,但是无论是书中还是现实生活中,都没有完美的人,你有缺点,我也有缺点。我猜想这也是作者曹雪芹塑造这两个角色的理由吧!
感怀林黛玉的经典散文篇3:黛玉之死
红楼梦后四十回中,我觉得写得最精彩最动人之处莫过于黛玉之死。黛玉气绝之时,正是宝玉娶宝钗的那个时辰。当隐隐约约音乐伴随着黛玉的魂魄逝去的时候,大观园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黛玉初进贾府之时,作者就说她身子虚弱,自打会吃饭时起就吃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但是,仅仅是这就使得黛玉香消玉殒么?
我们都知道,在红楼的前八十回里,贾母是非常喜爱黛玉的,凤姐当时时和贾母站一边的,当众人提及给宝玉说亲时,贾母说要模样好的,处的来的,一个院子里住的,这些条件,舍黛玉其谁?还有红楼第二十五回写到,凤姐送新茶到黛玉房中,因被黛玉抢白,故打趣黛玉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为何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说得黛玉红脸不言。
如此一来,家中两大权力中心都是看好黛玉的,但是为何最终还是出现了后四十回礼的调包计而使得黛玉含恨而终呢?
这就不得不说说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起初掌管王后的礼职,充任女史,不久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的贾家大小姐——贾元春了。虽然贾元春在书中出场不多,但她既是贾府的政治靠山也是封建家族制造的“金玉良缘”婚姻的支持者。为什么说她是封建家族制造的“金玉良缘”婚姻的支持者呢?大家都注定,她在一次赏赐礼物给众人礼物的时候,独宝玉与宝钗的相同。这就显示了宝玉择偶问题上的倾向。
那么,仅仅是一个贾元春就能使得我们的黛玉死于非命吗?
不,除了元春,大观园里一个个的有谁真的对黛玉好过?
首当其冲的就是宝玉身边的大丫鬟——-袭人。
袭人,原名珍珠,从小因家贫被卖入贾府,原系贾母之婢,后又服侍史湘云几年,贾母素喜袭人心地纯良,恪尽职守,将她予了宝玉,作为后备姨娘之人选,后逐渐成为宝玉丫头中的领头人,纵观全文,袭人合乎当时的妇道标准和礼法对奴婢的要求:小心谨慎,温顺谦恭。也正因为这个谨小慎微的丫头却做了荼害黛玉的凶手。
众所周知,袭人对宝玉是有些个“痴处”的,这“痴处”,来源于王夫人等许诺给她的准姨娘身份,因为这,袭人就开始关注起宝玉的“准新娘”,之间的“准奶奶”来,文中写道袭人听闻贾母有意将黛玉许给宝玉时,就巴巴地跑去潇湘馆探黛玉,还搞的黛玉十分奇怪:袭人姐姐平常是最不热衷说别人的,怎么今儿个……
所以,当宝玉因所谓“流荡优伶”、“淫辱母婢”等罪状遭到贾政一顿痛打后,袭人如同惊弓之鸟,惊恐不已,她觉得再不加制止,宝玉很可能会闯出更大的“丑祸”来,于是在王夫人找她谈话时,她便未雨绸缪,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怎么个变法儿,以后竟还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并说出来自己的顾忌:“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便是外人看着也不象。”袭人的深思远虑触动了王夫人担心宝玉“作怪”的心事,王夫人对她感激不已、“感爱”不尽,给了她许多实际的好处,而对黛玉,那是绝对起了一份“恨”的。在加上平常宝黛之间的一些事,也会毫无疑问地“传”到王夫人的耳朵里,这“恨”久更深了一层。
经过王夫人这么一“恨”,黛玉比之宝钗久差了一大节了,再说,王夫人和薛姨妈是姐妹,再如何,宝钗也比黛玉亲,中国封建社会里是很注重血缘关系的。这就有了后来王夫人进宫游说元春的戏份。
再有就是横在宝黛之间的大桥——-宝钗了。
宝钗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薛姨妈最初就说: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
是真的金玉之说还是有人别有用心呢,当初薛家北上,是因为宝钗待选,但是我认为薛家有个大阴谋:要是选修万一选不上,还有贾家可以求其次。在当时的环境来说,贾家和薛家联姻也是门当户对的,并不会让薛家这个皇商丢脸。后文中,宝钗果真没有进宫,这就直接导致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这场“掉包婚礼”。
虽然说“掉包婚礼”是贾母等人一首操办的,但是宝钗就真的没做任何事吗?
宝钗初进贾府就博得众人的好感,就连丫头们,都多愿意和她亲近,这在表面上看没什么,但是在那样一个大家族里,丫头们的谈论也回引起波澜,宝钗的“好”让丫头们说的都是好话,而对黛玉呢,这么一比较下来,自然就吃亏了。再者。湘云原本是和黛玉很要好的,可是为什么最终湘云还是说宝姐姐好呢?可怜的黛玉,在诺大的大观园里居然找不到一个可以交心的人。即使有个宝玉,大家也都真的是个在花丛里转惯了的,虽然记得有林妹妹,但是还有一堆“姐姐”呢!
看过“感怀林黛玉的经典散文”的人还看:
1.写林黛玉的文章
2.毕淑敏最好的散文
3.评价为话题的作文6篇
4.高考哲理散文满分作文3篇
5.《红楼梦》读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