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吃的散文3篇范文

时间: 银娜2 散文

  吃的散文篇一:吃

  几位姐姐也挺疼爱我,连有好吃的野果都忘不了我。可有一次吃桑葚就出了大问题,也许吃得太多,也许桑葚不适合我,反正就是不消化。我整日哭闹,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好。父母为此找了好多医生,可愣是治不了,我日渐消瘦,最后除了小肚皮都没人形了,弄得父母都灰了心。就在他们绝望无助的时候,碰到了一个赤脚医生。他介绍了一个方子让父母试试。得,死马当成活马医,试试吧!没成想一副药就管用了,我从死亡线上被拽了回来,父母喜极而泣。

  感谢天,感谢地,伟大的改革开始了,吃饱的问题很快得以解决,但吃肉依然是很珍稀的事儿,要么逢年过节(当然得是重要节日,比如端午、中秋),要么婚丧嫁娶才有机会打牙祭。每到这个时候,大人小孩都会让嘴和胃超水平工作,把长时间的亏欠补回来。然而总有一些人的肠胃不堪重负, 弄得老打臭嗝儿不说,还上吐下泻。邻家有个小孩就因为一次劳累过度,害得他几月不思肉味。

  盛夏时节,一次在大伯家。刚出锅的包子呼呼冒着热气,带着麦香和甜蜜扑鼻而来。我抓了一个急不可待地咬了一口。好烫,这时小手一哆嗦,包子里的糖水顺势全倒在光光的胸脯上。吃得欲望顿时无影无踪,我当时一心一意做的事便是嗷嗷痛哭。母亲慌忙用手把我身上的糖水拂掉,一边用另一只手在我背上轻抚,并说了很多安慰的话。也不知过了多久我才安静下来,好在身上没落下什么疤痕,但心里的印记却永远地刻下了。

  跟其他小朋友多日不知肉味不同,我的境况就好多了。父亲是个木匠,手艺在十里八村可是响得很。不时就有人请他去做家具或农具。那时的人们很纯朴、热情,总是极尽所能做出各种美食来犒劳客人和工匠。所以每到放学的时候,我总会去找父亲。美其名曰找,不过是想蹭一顿好饭罢了。父亲见到我总说一句:你怎么又来啦?我不好意思地笑笑,也不搭话,好在主人往往也没把我这个小屁孩儿搁在心上。有必要解释一下,那时的我压根儿不知道季老这个人和他的故事,所以自然没受到他的什么启发,爱找父亲的冲动纯属巧合而已。 借父亲的光,我的童年营养勉强算是跟上了,这也是当时我还不太瘦的原因。

  下面我要隆重介绍一下儿时我的最爱豆瓣肉,它至今仍雄据我味蕾榜的榜首。 。一块带皮的猪肉四四方方、半肥半廋,先把毛烙净,烙得皮儿也有些焦黄,然后洗净用刀纵横切割,但皮儿还相连。用川南的豆瓣(和郫县豆瓣的区别是不带油)抹匀,倒扣在碗里,在锅里加水用大火熏蒸。上桌时那金黄的油、酥黄的皮儿、嫩白的肥肉、酱红的廋肉,还有那星星点点的豆瓣、辣椒、青花椒和子姜,它们的香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在让人馋涎预滴。吃一口绵软嫩滑、麻辣香咸,从嘴里滑入喉咙,再到五脏六腑,最后渗透全身。简直是神仙吃的美食,若能重新品尝不知是否还有当年的味道。

  上初中了,已知羞的我不再去找父亲了。那时镇上做学生餐的馆子不多,吃饭先得从家里带米去换成饭票,一斤米一斤票等重量兑换。至于菜嘛,5分钱一份,且翻来覆去都是烧豆腐或血旺,蔬菜极少,有也是包菜而已。想吃肉只有去镇政府的食堂,但得5毛钱一份,而我一周的菜钱才刚好5毛而已,所以无需考虑。不过每周还能剩下2毛,我还是有计划安排的。那时的瓜子一两刚好是2毛,周六放学后我就会称上一两,经常都是奶油味儿的那种,边走边吃,算是对一周的午餐有了点补偿。现在的我容易上火,早已与瓜子说拜拜了。初中的伙食与美毫不沾边,不过果腹而已。

  进入九十年代,我也上高中了,饭票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买饭也直接用钱交易。我也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吃肉也变成隔三差五了,菜品也比初中多了些选择。不过这段时期的饮食记忆依然平淡,只不过临近毕业时猪肉爆出了胆红素事件,那时没几个人愿意吃肉,尽管学校食堂一再做出安全保证,并且降了半价,大家依然不为所动。从那时起,食品安全的问题初露端倪。

  再后来去冰城呆了几年,总的来说东北的饮食相对粗淡些。尽管如此,那里的气候却更宜于长肉,离开那里时身上多了十多斤肉。男同学总爱摸我有些圆滑的肚皮,说有民族特色,说我富态,小时以胖为美的我还有些沾沾自喜呢。要说那段记忆,东北大酱倒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心里不时地会怀念一下。老实说,第一次见到大酱心里还有点怵,味道怪怪的,至于外观吗,有点像……反正你懂的。出乎我意料的是,我竟很快适应了那种怪味,那外观甚至也成了诱惑。与其说是一种怪味,不如说是一种奇特的香味,越吃越香 ,越香越想吃,下饭、拌面均妙不可言。托同学的福,我吃面时就只点炸酱面了。

  毕业后回到家乡,经济独立了,吃的完全自主了,然而我的分量也越来越重了。那时火锅开始走进大街小巷,洋快餐也来了。不时吃顿火锅,偶尔去窗明几净的肯德基或必胜客坐坐。然而,媒体几次三番地揭露火锅底料问题,又说洋快餐是垃圾食品,慢慢地热情就冷却了下来。进入21世纪,食品安全问题更显突出,三聚氰胺、瘦肉精、苏丹红、毒大米、黑心……什么什么的,简直让人无所适从,最后对外面的食品都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不信举个例子,你多吃饼干试试,多吃面包试试,慢慢地、细细感受一下,你肯定会有发现的。

  后来有了对象成了家,妻子是个勤快人,总会变着法儿亮亮手艺。原本吃货一个的我大饱了口福,体重也像吹气的皮球蹭蹭上涨,一度接近160斤。慢慢地我感觉到:胖不再是美,更不是福气。脂肪肝、血压不稳、睡觉鼾声如雷……总之问题出了一大堆。减肥,必须得减肥!天天好酒好肉不再是好事儿,饮食必须改!妻子从图书馆借来健康食谱书籍 ,学习并改善我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另外就是晚饭后散步和到小区健身设施上练半小时。就这样,我的体重又像乘坐电梯一样快速下降并回复正常, 但脂肪肝却是减肥成功两三年后才痊愈的 。没吃减肥药,没喝减肥茶,不节食,不抽脂,更不做理疗。诀窍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吃喝有度、起居有常”,很简单吧。说起来妻子真是功不可没,她常自诩为养殖能手,肥肉型、瘦肉型随手拈来。我笑答肥肉型已不合时宜,能养瘦肉型就可以了。从此以后,出去聚餐或赴宴,无论吃喝多么丰盛和珍稀,也激发不出我刻苦努力超能力发挥的斗志了。

  吃是一个宏大的命题,绝非区区几千字所能尽述。回忆些许过去,抖出糗事一大堆,让各位看官见笑了。不过我想表达的是,随着时代环境的改变,人们对吃的感受和心境也随着改变。从最初的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最后是吃得健康,吃的内涵在不断演变和丰富,吃的境界也逐步提升。快乐固然是吃的重要内容,一直未曾改变,但吃出健康才是根本,特别是在当下。

  吃的散文篇二:吃

  似乎我从小就是一个吃货,连嘴角也长了一颗好吃痣。

  张爱玲也爱吃,她曾说“中国人好吃,我觉得是值得骄傲的”,所以我就一直因为自己是个“好吃鬼”而偷偷地骄傲。

  艾青说,他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而我也是吃了农村的山长大的。

  吃山,家乡的山是个宝库。虽没有“三宝”,却犹如一个丰富的小卖部,里面藏了不少 好吃的。

  当整个山林都还笼罩在银装素裹之中时,就有一些调皮的小鬼,从地底下冒出了头,那就是冬笋同志。枪打出头鸟,所以可怜的冬笋君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一道菜,嫩嫩的冬笋炒肉是我的大爱。最好吃的是才长出来的小笋儿,白白的就像《西游记》里刚长大的人参娃娃一样,让人看了,谁都忍不住咬伤一口。真尝了一口,脆脆的有嚼味但又不老劲,好吃得不得了。除了新鲜吃,小笋儿还可以被晒干,做出笋干,等到腊月过年用来招待客人。把竹笋儿泡开之后,和排骨炖在一块儿,浓浓的汤里既有笋的鲜味,又有肉的嫩,在大晚上光是想想想都让我忍不住吞口水。再过几个月,我的另一大爱“蕨菜兄”也冒了出来。我们的五一劳动节,基本就是窜在各个山里,半天下来,脸被荆棘刺花了,衣服上被苍耳粘满了,但抱着满怀的蕨儿,什么也顾不上,满满都是丰收的喜悦。把蕨子泡上两三天,再与藠头,腊肉炒到一块,又是一道美味。

  乡下的小孩大多没有许多零花钱的,我们的零嘴也多来自山中。每年夏初,城里的草莓上市的时候,我们也天天往山里跑。我们从长满刺的野生莓树上小心翼翼地摘下一颗颗冒着红汁的小刺莓,一不小心就会被刺枝给划破皮。红滴滴的刺莓挂在树上放大了看可不像圣诞夜树上挂满了小灯笼吗。去得勤了,只觉得小刺莓熟得慢,偶尔有几天忘记了去“巡查”,看到地上都是焉落的刺莓,懊恼得不行。于是我们又想出了绝招,把还没熟透的莓摘回家,洗净了,放上糖做成罐头,更是有别样的滋味。夏天除了刺莓还有茶包,就是长在茶树上的白厚的叶子。越白越厚的茶包,就是越好吃的。春天茶树开出的白色的花朵儿,里面藏了许多的蜜,吮上一口,甜滋滋的。秋天茶树结出茶籽,晒干了可以打成茶油。到了秋天,是最热闹的季节。小山送走一批又一批客人,但它从未让客人们空手而归。这里面,最好吃的是野生栗子。剥开外面那层厚厚的刺壳,里面躺着两三粒栗子。虽然没有板栗那么大,却脆得很,咬上去“咯吱”一响,又不会坏了牙齿。更有许许多多的我叫不出名字的,不知道是花是叶,是果还是根的东西,我们吃着它们长大……

  家乡的吃我数不尽,在这里长大,我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好吃鬼”,也算对得起我嘴角的痣了。张爱玲在《吃》一文的最后写到,“我很愿意在牛肉庄上找个事,坐在计算机前面专管收钱。那里是空气清新的精神疗养院。”而我,也正在怀念我的天然小卖部,怀念那些纯真的年华。

  吃的散文篇三:谈吃

  同学找去吃饭,要了一盘杨拉罐,出于好奇,吃了一些,干巴巴的的,没觉得有什么好吃。

  杨拉罐,我小时经常能够见到,好象在榆树上最多。小时侯,在山上灌木林旁走过,不小心被杨拉子蜇过几次,那种滋滋的刺疼,疼得人龇牙咧嘴,我现在还有记忆。为了报复,有时会尽力找到杨拉子弄死。杨拉罐是杨拉子过冬的存身罐,那时可不知杨拉罐能吃,有时只是揪下来玩,但之后随手也就扔掉了。谁会想到有一天,杨拉罐也能成为人们口中的食物呢。

  记得年轻时读过一篇散文《中国人与吃》,大概是秦牧写的。是说中国人在吃的方面实在是世界一流,中国人开的餐馆也遍布世界各地,足见中国人在吃的方面独擅其长。作者似乎在讽刺中国人在大吃二喝方面无人能比,而在其他方面却不见其长了(指当时经济落后)。

  清代诗人袁枚,曾写过一本随园食单,内容如何,不得而知。不过,对国人的菜品总结归纳一下,提高一下国人一生活质量,不能不说是子才先生对国人的贡献。作家林语堂的妻女也写过一本菜谱,经林语堂润色发表,据说在美国还得了奖。袁枚和林语堂都是快乐主义者,吃的好一点,吃出快乐来,自然也是他们人生的一部分。

  从烧菜的好坏,不仅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也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心灵手巧,这当然不可一概而论,可也有一定道理。所谓一事精,事事精,触类旁通。此事最具代表性的是伊尹、易牙。伊尹由厨师而至将相,两方面都做到了极致。易牙在历史上是大大的坏人,他为了取悦齐桓公,烹了自己儿子给齐桓公品尝,我一直疑心桓公怎么能吃的下去。易牙烧得一手好菜,齐桓公离不开他,这应该是很重要原因,坏人往往也有绝活。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一贯讲求仁义道德的圣人,也不是板着脸天天讲礼,也不反对吃得好一点。只要不是铺张浪费,不去暴殄天物。把食物做得好吃一点,实在是人之常情。看过一个介绍说,一个人去了偏远的乡下,那里只有土豆可吃,所以就变着法子做土豆,这是被生活所逼的不得已,却也给我们启示,日常的生活完全可以变变花样,那样生活会更容易耐受。浮生六记里陈芸,贫苦的生活,也让她过得有滋有味,富有诗意情趣,真让人羡慕。和陈芸那样的女人一起生活,不知是男人要几世才修来的福分。

  在我看来,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不是四大发明,造纸印刷,而是豆腐。现在,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没有豆腐是不可想象的。我知道的用豆腐做出的菜就有烧豆腐,麻辣豆腐,鸡刨豆腐、鳕鱼炖豆腐等等,淋林兰总,说不出名字的不知还有多少。我总觉得,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里,豆腐不知营养和救治了多少人。昆虫学家法布尔说,发明一道菜,不亚于发现一颗小行星,信然。

  对于吃,不能不说自己很遗憾,一没福气,二没肠胃。小时没条件不用说了。现在条件好一点了,温饱水平。家里没有灵巧人操厨,我自己来做,又没有手艺和耐心,结果饭菜总是做得囫囵。而且现在的我,肠胃也消化不了多少好东西了。好在小时苦日子过得多,对什么都不挑,一切家常饭菜在我的嘴里都可以吃得很香。

吃的散文相关

4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