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经典古诗词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立秋的经典古诗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立秋的经典古诗词11篇
1.《立秋》
作者:吴藕汀
檐果栏花落叶惊,
瑶池仙种正滋荣。
立秋欲试鸣虫候,
砚北先听蝈蝈声。
2.《立秋》
作者: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3.《立秋前一日览镜》
作者: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4.《早秋客舍》
作者:杜牧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独夜他乡泪,年年为客愁。
别离何处尽?摇落几时休?
不及磻溪叟,身闲长自由。
5.《立秋日》
作者:令狐楚
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
燕词如惜别,柳意已呈衰。
事国终无补,还家未有期。
心中旧气味,若校去年时。
6.《立秋日曲江忆元九》
作者:白居易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
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7.《岳州看黄叶》
作者:张说
白首看黄叶,徂颜复几何。
空惭棠树下,不见政成歌。
8.《霜叶飞》
作者:方千里
塞云垂地,堤烟重,燕鸿初度江表。
露荷风柳向人疏,台榭还清悄。
恨脉脉、离情怨晓,相思魂梦银屏小。
奈倦客征衣,自遍拂尘埃,玉镜羞照。
无限静陌幽坊,追欢寻赏,未落人后先到。
少年心事转头空,况老来怀抱。
尽绿叶红英过了,离声慵整当时调。
问丽质,从憔悴,消减腰围,似郎多少。
9.《落叶》
作者: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10.《和杜录事题红叶》
作者: 白居易
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
11.《一叶落》
作者:白居易
烦暑郁未退,凉飙潜已起。 寒温与盛衰,递相为表里。
萧萧秋林下,一叶忽先委。 勿言微摇落,摇落从此始。
节日起源
立秋,是“四立”之一,表示秋季的开始,禾谷开始成熟,收获的季节到了。《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说文解字》:“秋,禾谷熟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如《管子》所说:“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即小暑、大暑、处暑,按顺序分别为初暑、中暑、末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末暑),“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二十四节气中的暑天比较长。暑天长对于农作物长势和产量有利,作物要有足够的生长时间和热量,如果暑热时间短,作物生长时间和热量都不充足,长势和产量会受影响。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物候现象
中国古代一些文学作品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事实上,中国多数地方立秋至处暑这时段还是闷热的“三伏天”,在这“三伏天”时段并无“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等现象。据二十四节气排序,立秋后还有处暑节气,“处暑”是出暑的意思,立秋期间尚未出暑。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这几个节气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期。
气象变化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立秋后还有一个处暑节气。立秋还处在暑热之中,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正所谓“热在三伏”,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至处暑往往还处在“三伏”期间,“三伏”涉及大小暑与立秋、处暑四个节气。“三伏天”在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强盛,控制了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在副高的控制之下,天气晴热高温,因此“三伏天”属于酷暑,所以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从其气候特点看,秋阳肆虐,立秋正当暑,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
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季节转换,南方地区的降雨量、干湿度等变化明显;北方地区,变化明显的是气温。进入秋季后,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气候开始由夏季的多雨湿热向秋季的少雨干燥气候过渡。立秋表示季节转换的开始,但并不表示气温会立即下降。“三伏”中的末伏还在立秋节气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