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极负盛名的送别诗。它曾被谱入乐曲,称为《渭城曲》、《阳关曲》或《阳关三叠》。小编这里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全诗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唐朝】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的注释:
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2、朝雨:早晨下的雨。
3、使:到某地出使。
4、安西:指唐代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5、渭城:故址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位于渭水北岸,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陕西咸阳县东,现今西安市西北
6、浥:(yì):湿润,沾湿。
7、客舍:旅店,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8、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9、君:指元二。
10、更:再。
11、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中国古代地名中,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称“阳”。)。
12、故人:老朋友,旧友。
13、更尽:再喝完。
14、朝(zhāo):早晨、清晨。
《送元二使安西》的意思:
早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沙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青翠欲滴与明朗。
请您再喝一杯离别的酒吧,
只是因为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再也不会碰到知己了。
《送元二使安西》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给董庭兰送行时的赠言。首句展现了西北黄土高原上风卷尘沙入云端的独特地域风光。“白日曛”三字给辽阔的黄土高原增添了迷茫暗淡的色彩。第二句“北风吹雁雪纷纷”,写出了送别的时令和气候。作者写天气骤变,也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朔风劲吹,大雪纷飞,本来已经够凄凉的了,耳边又传来鸿雁的阵阵悲鸣,则更令远行人大有孤雁离群之孤寂无依感。雁总是群飞的,它使整个画面都沉浸在依依惜别的感情氛围中,令人在鸿雁的悲鸣声中联想到友谊。“莫愁前路无知己”是安慰董大在前进的道路上处处都会遇到知心朋友;“天下谁人不识君”既是对第三句的补充,又是对董庭兰盖世美六誉的赞扬,也是对友人光明前途的预言。
《送元二使安西》鉴赏:
诗开头"渭城"一语点出诗人饯别元二的地方。"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一个所在,是饯别的具体地点。并说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天下了一阵小雨,首句的"朝雨"因次句"柳色新’三字而知为春雨,这种写法叫做互文见义。这可以使语言更精炼。
写离情别绪,诗人笔下的景物也往往成为有情之物,代人伤心,为人垂泪。本诗写春朝,"邑轻尘"三字表明雨不大,只是沾湿了地皮。接着又说,环绕客舍四周刚刚放叶的柳树。经春雨洗过,益发显得青翠嫩绿。这里描绘的是一个空气清新,盎然生意的春天的早晨。此种写法,似与"送行"的气氛不十分谐调。然而,诗人心甲已先装着一个"别"字,虽有良辰胜景,也无心流连,别意正是以潜意识的形式笼罩景物、环境的。由此可以看到,主观情感在一篇抒情诗中的决定性作用。其中的关键词语是"柳色"。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汉代长安城东郊有一条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桥名"灞桥",人们在这座桥上送别亲友,要折下桥头的柳枝送给行人,这就是所谓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离别之意。
这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因此。作为文化标志的一事一物写入诗中,就使诗具有十分丰厚的情感意蕴。“柳色新"三字在诗中有双重含义:既是写时令节候,也是离情别绪的心理映现。"柳色新"三字是前二句和后二句的关节,后二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这类常情写在此处,读来特别朴实深厚,紧相呼应的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使这杯酒具有极重的分量,那是故人的一片心肠。
唐代由于国力强盛,对外的交流往来也空前频繁,因此经常有人"西出阳关",,或出使,或经商,出阳关向西,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而且要涉足杳无人烟的大漠,所以将出阳关的人,内心无限凄凉,前来送客的亲友自然也怀有同样的心情。本诗中的元二的心情,当不胜故国他分之感。此时的故人之情,较之寻常情况下,弥足珍贵。"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可谓笔力千钧。白居易《对酒》诗:"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可见此诗打动人心的力量,正因为这首诗说出每个出关、送行人的内心感情,得到许多人的强烈共鸣,成为广泛传唱的出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