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诗歌大全 > 儿童诗歌 >

小学赞美浪花的诗词

时间: 小龙 儿童诗歌

一次次浪花溅开,黑雾般越过浅滩

消失的声音,必然来到

渐渐明亮起来的山谷

越过一群群丰满的青麦

向月亮消失的天空里跳跃

瞬间回响在清澈的

高原,我们如雨落下

一次次清洗即将远离的早晨

我们将永不会再回来

湿润傍晚澄黄的麦田

如同影子藏匿,或散播远方

回望终于起身的海洋,难以穷尽

小学赞美浪花的诗词【篇2】

1、《临江仙》明代: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浪淘沙》唐代: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赤壁歌送别》唐代: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4、《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唐代: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5、《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唐代: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小学赞美浪花的诗词【篇3】

1、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唐·刘禹锡·《浪淘沙》)

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3、浪花有意千重雪,桃花无言一队春。(唐·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

4、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沈钩。(宋·王琪·《望江南/忆江南》)

5、全似孤烟斜日、出阊门。浪花拂拂侵沙觜。(宋·王质·《虞美人·绿阴夹岸人》)

6、葭荻横披众木东,花如雪晚来风(宋·蒲寿宬·《渔父词/渔父》)。

7、江上浪花飞洒天。拍阶鞺鞳屋如船。(宋·蒲寿宬·《渔父词/渔父》)

8、鼋鼍出没蛟鳄横,浪花遮尽君山青。(宋·陆游·《岳阳楼》)

9、白芷汀寒立鹭鸶,苹风轻剪浪花时。(唐·和凝·《渔父·白芷汀寒立鹭鸶》)

10、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唐·刘禹锡·《杂曲歌辞·浪淘沙》)

小学赞美浪花的诗词【篇4】

寒风潇潇,

雨雪霏霏,

长夜漫漫。

孤灯青壁下,

独自伏案。

泪珠涟涟,

愁绪淡淡。

一纸难诉,

多年离散,

窗外杜鹃在呼唤。

唤醒了,

我的故乡梦,

我的思念。

漫步渔家小院,

问明月何时来相伴?

既然有情,

何故无缘?

泪血流过,

多少诗卷?

耳边传来,

涛声阵阵,

江水为谁在呜咽?

浪花中,

淘尽了多少?

英雄好汉。

小学赞美浪花的诗词【篇5】

浪花

王寀

一江秋水浸寒空,

渔笛无端弄晚风。

万里波心谁折得?

夕阳影里碎残红。

译文:

秋天,一江蔚蓝的江水,连接着蔚蓝的天空;

傍晚,江面上吹过了阵阵微风,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晚风中。

碧波万里,那朵朵浪花,有谁能够采摘?

夕阳把浪花染红,起伏的江水,波光跳跃,又揉碎了花瓣重重。

《浪花》是宋代诗人王寀(cǎi)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起首两句,描写环境,一江秋水,万里晴空,笛声悠扬,为浪花铺设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后两句先欲擒故纵,想象奇特,”夕阳影里碎残红“是全诗之警策,取得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作品鉴赏:

诗的起首两句,描写环境,说一江秋水,万里晴空,为浪花铺设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因为是秋水,“潦水尽而寒潭清”,所以是蔚蓝的;因为是秋天,秋高气爽,晴空万里,天也是蔚蓝的。天光水色,交相互染,连成一气,所以诗用了个“浸”字,仿佛水浸入寒空;同样,也是说天浸入秋水,下文夕阳染红秋水也就顺理成章。次句为这静谧广阔的背景增添情趣,说渔舟上一曲悠扬的笛声,在晚风中传扬。这样一写,为整个画面加入了声响,使人感受到浓重的秋晚中美妙的意境,又以“晚风”若不经意地带出时间,为下两句预设地步,勾引出下面的夕阳、浪花来。

上两句,已经为正面写浪花做好了一切准备,很得咏物诗烘托渲染的意趣,到这时,浪花已经呼之欲出了。可是诗人为了更加突出浪花,仍然欲擒故纵,再作一宕,用问句出现,故意提出“万里波心谁折得”。这一问,先使人回味上面所写美丽的秋江景色,想像到诗人站在江边,遥望江心时的心情;其次将虚事实写,增添了诗的层次。“万里”应上两句广阔的背景。“谁折得”,折什么?当然是折浪花。浪花不是花,如何去折?怎么会使人想到要去折?这样就逼出了全诗的主句———“夕阳影里碎残红”。原来诗人站在江边,见到夕阳西下,染红了江水,风儿吹过江面,江水变幻多端,不由得诗人把虚拟的浪花看成了真正的花。这一朵朵浪花,在水面上跳跃着,折射出迷人的光芒,仿佛在争奇斗妍;浪沫四溅,又犹如万瓣花片,洒满江面。这样的场面,自然让人人感叹“谁折得”。

诗写得十分形象,尽管真正写浪花的只有结尾一句,但全诗句句可见浪花的影子。一般的咏物诗,在末句总要言在物外,将所咏的对象与诗人的思想或社会现象相联系,使诗的涵义有所扩大。这首诗只是停留在主体的吟咏上,但由于全诗充溢着抒情的语调,让人体会出咏物之外的情趣,起到了“不写之写”的作用。末句巧妙地借助夕阳,完成“红”字韵,是他的匠心独运,所以当时“读者无不嗟服”。后来有人咏柳絮以“夕阳西照桃花坞”与“柳絮飞来片片红”相呼应,也许就是受了这首诗的启发。

55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