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代表作诗意及赏析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注释】
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其中,泰山以其雄伟壮观而闻名于世,为十大名山之一。古时是“天”的象征。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夫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山东地区。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这里指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
阴阳割昏晓: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阴阳:阴指山之北,阳指山之南。割:分。夸张的说法。昏晓:黄昏和早晨。
荡胸:涤荡胸襟。
决眦(zì):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应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诗意】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kàn]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赏析】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望岳》公元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此时二十四岁的杜甫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望岳》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
登高
《登高》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诗圣”杜甫创作的七言律诗的名篇。这首诗在唐诗中有很高的地位,被后人推为古今七律之冠。
杜甫代表作诗意及赏析精选篇2
作者: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登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这首诗就是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猿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诗意】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
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
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衰颓满心偏又不得不停下浇愁的酒杯。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56岁时写下的,此时杜甫身在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生活很困苦,并且患有严重的肺病。诗中所写的内容是诗人在重阳节这天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诗的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以“无边”修饰“萧萧”落木,以“不尽”领起“滚滚”长江,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
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诗人多年漂泊不定,如今已进入暮年,但依然身在距离家乡非常遥远的夔州,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时值秋季,诗人对秋冠以“悲”字,结合上文颔联对秋景略显悲凉的描写,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悲伤之重。颈联下句从对离乡的悲转到对孤病的悲,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
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
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而诗意虽悲却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杜甫代表作诗意及赏析精选篇3
《绝句四首(其三)》看起来并不算个题目,但是这四句诗却在中国大陆上流传甚广。《绝句四首(其三)》是在军阀混战中,长期处于颠沛流离之中的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公元七六四年三月创作的。此时,由于杜甫的故人严武被任命为成都府尹兼剑南节度使,杜甫喜出望外,携带家眷又回到了成都草堂。飘泊的生活又暂时安定下来了,于是,杜甫写下了不少充满生活情趣的短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绝句四首(其三)
作者: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翠柳:新绿的柳枝。
青天:湛蓝的天空
含:映出,嵌在。
西岭:千秋雪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万里船:从远方来的船只。
【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的黄鹂在欢唱,
湛蓝的天空中一行白鹭悠然自飞。
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
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从远方来的船只。
【赏析】
绝句一般两句相对,但这首诗却四句皆对,因此有人称之为截律。诗中,“两个”对“一行”,“ 黄鹂”对“白鹭”,“鸣”对“上”, “翠柳”对“青天”,“窗”对“门”,“含”对“泊”,“ 西岭”对“东吴”,“千秋”对“万里”,“雪”对“船”。这种工整的对仗,起到相互勾连作用,使不同事物之间相互映衬,从而给人留下更鲜明的感觉。
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描写的是诗人在草堂中看到的草堂周围的动态景象,黄鹂和白鹭均为能动之物,但是诗人对动物的描写给人以愉悦恬淡,轻松而优美的感觉。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而首句还有对黄鹂“鸣”声的描写,让人虽然读到了“动”和“声”,但是反而觉得宁静祥和。这两句透露了诗人暂居成都草堂的满足。
第三句和第四局与前两句不同,描写的是静景,但实则并不平静。首先,诗人透过窗户看到了西山雪岭上终年不化的积雪。本篇开首处介绍过,这首诗作于是年三月,正是春暖花开之时,诗人在这里插入了对雪景的描写,看似是分不和谐,此处很可能透露了诗人心中那一片无法被暖春慰藉伤痛。虽然诗人现居于成都草堂,远离战火,尽享恬适,但是战火仍未平息,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也可能不能平息。诗人对战乱的担忧对国家现状的心寒就好比春风化不开的“千秋雪”,无法消除。假如分析正确,那么诗人的心情看起来在写第三局时跌入低谷,而第四句却又透出了一丝希望。“万里船”来自东吴,当诗人想到这些船只行将离蜀东下,返回东吴,可能会心生一丝安慰。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如此看来,想必诗人去蜀东游的日子不会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