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诗歌大全 > 诗歌鉴赏 >

苏轼的词鉴赏推荐

时间: 小龙 诗歌鉴赏

  【内容】: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谓夜已深。

  幽人:幽居之人。此是形容孤雁。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省:了解。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释放后被贬谪黄州时所作。词作动、传神地描绘了孤雁的形象,它孤傲、自甘寂寞,正反映了作者幽愤寂苦的心情。

  黄庭坚称其“语意高妙”、“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苏轼的词鉴赏推荐(篇1)

  【作者】:苏轼——《永遇乐》

  【内容】: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注释】:

  彭城:今江苏徐州。

  燕子楼:在今徐州、为唐代徐州著名歌妓关盼盼住所。相传关嫁给徐州太守张建封,张死后,她独居燕子楼十余年,不再婚嫁。

  紞如三鼓:响亮的三更鼓声。紞,击鼓声。

  铿然一叶:铿然作响的是一片落叶。

  梦云:用宋玉《高唐赋》典故。此指梦见盼盼的梦境。

  黄楼:苏轼改建的徐州东门上的楼宇。

  【赏析】:

  此词追怀名妓而不写红粉艳情,格调高旷。怀古而不胶着于古,借古伤今,探究人生哲理,超尘绝俗,空灵超宕。

  苏轼——《洞仙歌》3

  【作者】:苏轼——《洞仙歌》

  【内容】: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

  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

  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注释】:

  孟昶:五代蜀后主,知音律,善填词。宋师伐蜀,兵败而降。

  花蕊夫人:孟昶的贵妃,姓徐,别号花蕊夫人。

  金波:月光。

  玉绳:星名。

  不道:不觉。

  【赏析】:

  这首词开头二句相传为蜀主孟昶所作,余皆为苏轼所续。词的上片写美人帘内倚枕,描写了美人的姿质及情态。下片写户外携手偕行,写出了清凉的厦夜情景和主人公的所思所感,流露出人生无常的感慨。

苏轼的词鉴赏推荐(篇2)

  【内容】: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注释】:

  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谓夜已深。

  人:幽居之人,此是形容孤雁。

  缥涉:隐约,若有若无。

  省:了解。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 ,释放后被贬谪黄州时所作。词生动、传神地描绘了孤鸿的形象,它孤傲、自甘寂寞,正反映了作者幽愤寂苦的心情。黄庭坚称其“语意高妙”、“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5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