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诗句大全 > 其它诗句 >

文言文摘抄及译文10篇

时间: 梓炫 其它诗句

蔡侯纸

【原文】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永兴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合同、文书等凭证)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设想)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元兴是汉和帝的年号),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注释】

帛:布匹

谓:叫

肤:皮

敝:破

并:都

咸:都

【翻译】

蔡伦字敬仲,桂阳(蔡伦为东汉桂阳郡耒阳县人,即今湖南耒阳市)人。永元(汉和帝年号)九年,监督制作秘剑(皇宫专用的剑器)以及各种器械,全都精密牢固,方法被后世效仿。自古书籍大多是用竹简编成的,那些用来写字的绸缎布匹叫做纸。绸缎太贵而竹简太重,都对人来说很不方便。蔡伦于是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成纸。元兴(汉和帝年号)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都说“蔡侯纸”。

文言文摘抄及译文(精选篇2)

燕昭王招贤

【原文】

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注释】

卑:谦卑

愿:心愿

殷富:殷实富强

吊:同”悼”,悼念

问:慰问。

趋:奔赴。

致:招致,引来。

共国:共同治理国家。

凑:聚集,奔赴。

乐佚:安乐舒适。佚,通“逸”

轻战:不畏惧作战。

追北:追击败北的敌人。

愿:愿望;期望。

卑身:礼贤下士。

殷富:殷实富足。

不能:不能够。下文的“不能”是“不到、不满”的意思。

涓人:指在君主左右担任洒扫的人,也指亲近的侍臣。

安事:即“何用”,有什么用。

捐:丢掉,白白扔掉。

期年:一周年。

市:买。

况:何况。

【翻译】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纳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同治理国家,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尸骨,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那里用得着死马,而且浪费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数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我这样才能不高的人都受到礼遇)何况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他们又怎么会因为与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

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士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 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文言文摘抄及译文(精选篇3)

公而忘私

【原文】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俱为安思顺牙将,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妻子。”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注释】

郭子仪、李光弼(bi四声):唐朝人,都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

俱:都。

牙将:副将。

不相能:互相看不起。

虽:即使。

诛:诛杀。

但:只。

贷:宽恕。

妻子:妻子和儿女。

趋:快步走。

岂:怎能。

涕:流眼泪。

为:成为

节度使:古代官名,总揽数州军事

【翻译】

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的(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光弼害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女。”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动 乱,君主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并立即推荐他为节度使,两人一起攻破乱贼,没有丝毫猜忌了。

文言文摘抄及译文(精选篇4)

岳飞治军

【原文】

帝初为飞营第,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曰:“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忠愤激烈,议论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注释】

休舍:休整。

舍,休息。

课:督促。

注坡跳壕:注坡,从山坡上疾驰而下;跳壕,从壕沟低处向上跳。此处均指练兵。

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

重铠:(穿)很重的铠甲。

徇:这里是“示众”的意思。

愿纳:愿意(让士兵)进门。

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军队的口号是宁可冻死也不拆房屋取木料烤火,宁可饿死也不抢老百姓的粮食。

远戍:远出守卫边境。

问劳:慰劳。

死事者:为国事而死的人。

颁犒:赏赐犒劳物品。

颁:发下。

犯:占有。

【翻译】

皇帝当初要为岳飞营造宅第,岳飞推辞说:“敌人还没有消灭,怎么能安家呢?”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可以称为太平?”岳飞回答说:“当文官不爱钱财专心为民谋利,武官不惧牺牲奋勇为国效力的时候,天下就太平了。”

军队每天休整的时候,岳飞都会督促将士爬斜坡,跳战壕,而且都是穿着沉重的铠甲练习。士卒凡是有拿百姓的一缕麻来捆扎喂牲口的草料的,立刻处斩示众。士卒们夜间住宿,百姓愿意开门接纳士卒入内,士卒也没有一个人敢进去,军队有口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士兵有的病了,岳飞亲自为他调制药品。手下的诸位将领去远方征讨,岳飞的妻子便慰劳他们的家人,对为国事而死的人,为他痛哭并收养他的孩子。凡是赏赐犒劳物品,岳飞都会平均分给自己的将士,一丝一毫都没有占有。

岳飞擅长凭借少量的军队战胜多人。但凡有所行动,会召集各位统制,谋划定夺而后出战,所以军队所向都能战胜。突然遇到敌人他们也不慌不乱。所以敌人为此说:“撼动山容易,撼动岳家军很难”。张俊曾问岳飞用兵的方法,岳飞回答说:“仁义、信用、智慧、勇敢、严厉,缺一不可。”每次调运军粮,岳飞一定皱起眉头忧虑地说:“东南地区的民力快用尽了啊!”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岳飞每次辞谢立功后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但是岳飞对国事意见激进,谈论问题都没有给人留余地,终于因为这点惹了祸患。

文言文摘抄及译文(精选篇5)

炳烛而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

(2)师旷:晋国的乐师。因为他是盲音乐师,世称“师旷”。

(3)欲:想要。

(4)暮:晚,迟。

(5)何:为什么。

(6)炳烛:燃烛照明。炳,<动词>点燃。

(7)乎:呢。

(8)安有:哪有。

(9)为人臣:做臣子的。

(10)戏:戏弄。

(11)盲臣:师旷是一位盲乐师,故自称“盲臣”。

(12)安敢:怎敢。

(13)闻:听说。

(14)少:少年(年轻时)。

(15)好:努力。

(16)阳:阳光。

(17)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18)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炳:点燃。

(19)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孰与:与比哪一个…。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暗。

(20)善哉:说得好啊。善:好。

【翻译】

晋平公向师旷询问道:“我年纪七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晋平公说:“说得好啊!”

【赏析】

晋平公年逾七十想要学习,担心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乐师叫师旷,眼睛失明,但善弹一手好琴,精于辨音。有一天,晋平公问师旷,我已经70岁了,还想学习,恐怕已“暮”了,先生你看呢?师旷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接过晋平公的“暮”字说道:“暮,何不秉烛乎?”晋平公有些不解,怔怔地望着师旷。师旷便进一步解释说:“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晋平公听了,恍然大悟,高兴不已,从此开始了晚年的求学路。

文言文摘抄及译文(精选篇6)

县令捕蝗

【原文】

钱勰为如皋县令,会岁旱蝗发,而泰兴令独绐群将云:“县界无蝗。”已而蝗大起。郡将诘之,令辞穷,乃言县本无蝗,盖自如皋飞来,乃檄如皋请严捕蝗,无使侵邻境。穆甫得檄,辄书其纸尾报之曰:“蝗虫本是天灾,即非县令不才。既自敝邑飞去,却请贵县押来。”

【注释】

(1)钱勰(xié):宋朝人,字穆甫。

(2)为:担任。

(3)如皋(gāo):古地名,今江苏如皋县。

(4)会:遇到。

(5)岁:年。

(6)独:却。

(7)郡将:郡的长官。

(8)檄:向……发公文。

(9)鄙邑:对自己所在县的谦称。

(10)郡将:知府。

(11)令:县令。

(12)绐:欺骗。

(13)云:说。

(14)已而:不久。

(15)盖:大概。

(16)诘:责问。

(17)不才:没有才能。

【翻译】

钱勰担任如皋的县令,恰逢当地爆发蝗虫引起的旱灾,而泰兴的县令却欺骗郡的长官说:“当地没有蝗虫。”不久,蝗虫成灾,郡长官责问,泰兴的官县无言以对,于是说当地的蝗虫,大概是从如皋飞来的。于是下公文给如皋的官县要求捕捉蝗虫,不能让它危害邻近的地区。钱勰拿到公文,就在对方公文的末了写了首诗回复他:“蝗虫原本是天灾,而不是官县没有能力。既然是从我的地盘上飞出去的,就请你们将它们押来。”

文言文摘抄及译文(精选篇7)

卞和泣玉

【原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为和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之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选自《韩非子·和氏》

②和氏:相传名为卞和,春秋时楚国人,和氏璧发现者。璞:含玉的石头。

③厉王:春秋楚国国君,名冒,公元前757—741年在位。

④相:鉴别,鉴定

⑤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相:鉴别。

⑥诳:读kuáng。欺骗。

⑦刖:读yuè古代一种断脚的刑罚。

⑧薨:读hōng。古代大臣或诸侯的死。

⑨武王:名熊通,公元前740—690年在位。

⑩文王:名熊赀,公元前689—677年在位。

⑾泣:这里指眼泪。

⑿奚:为什么。

⒀题:品评,这里是被判定的意思。

⒁贞士:坚贞之士,忠诚正直的人。

⒁理:治理,这里指对璞石进行雕琢。

⒂奉:读pěng,同“捧”。

⒃夫:读fú,语气词。

【翻译】

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从楚山中得到一块含有美玉的璞石,就把它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命令玉匠鉴别。玉匠一看就说:“这只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就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位后,卞和又把那块璞石献给了武王。武王又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这只是一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而后,武王驾崩,文王登位。卞和竟然捧着那块璞石,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血也哭了出来。文王听说了这件事后,就派人前去调查原因,那人问他说:“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并非因为失去双脚而感到悲伤,而是痛心世人将宝玉看作石头,把忠诚的人称为骗子,这才是我感到悲伤的原因啊!”文王听到回报,便叫玉匠去雕琢那块璞石,果然从那块璞石中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于是命名这块美玉为“和氏璧”。

文言文摘抄及译文(精选篇8)

乘船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

歆辄难之:华歆当即对此事感到困难。

俱:一同、一起。

辄:当即。

幸:幸而,恰巧。

尚:还。

可:肯,愿意。

贼:这里指作乱的人。

舍:丢弃。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起先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了这种情况。

疑,迟疑。

纳:接纳,接受。

托:请托,请求。

宁:难道。

邪:(yé)通假字。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拯:救助。

华歆:三国魏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人。字子鱼

【翻译】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当即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贼兵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了,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呢?”(王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文言文摘抄及译文(精选篇9)

造酒忘米

【原文】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加二斗水,相掺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掺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第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乎?”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注释】

于:向,从

曲:酒母/酒引,酿酒所用的发酵剂。

归:回来

而: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

尝:品尝。

犹:仍然,还是。

乃:于是

往:前往

诮(qiào):责备。

尔:你。

第:只是,此处为反语。

谓:认为。

循:按照,遵循。

下:状语做动词,放下,放进。

及:到了……的时候。

于:在。

何异于是:跟这个人相比有什么区别?

是:这,这件事。

并:连。

本:根本

【翻译】

一个人向一家做酒的人家请教酿酒的方法。酒家对他说:“一斗的米,加上一两酒曲,加上二斗的水,三样相互掺和,酿制七天,就变成酒了。”这个人容易忘记,回家后用了二斗水,一两酒曲,相互掺和,七天后尝一尝,还是与水差不多,于是就去责备酒家,认为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酿酒之法。酒家说:“你只是没有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这个人说:“我按照你说的做的:用二斗水,一两酒曲。”酒家问他:“加了米吗?”他低下头想了想说:“是我忘记放米了!”

哎!连酒的本质都忘了,想要酿酒却酿不出酒,却反而生气怨恨教他方法的人的不对。当今世上的不少求学的人,忘记去打基础,而想着一步登天,结果什么也学不到,跟这个人有什么不同呢。

文言文摘抄及译文(精选篇10)

熟读精思

【原文】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

(1)纷错:纷繁错杂。

(2)遽(jù):仓促

(3)之所之:到所要去的地方。即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

(4)通塞:畅通和堵塞。

(5)自屈:自动屈服。

(6)诘难:追问,责难

(7)安:稳妥。

(8)夺于公论:被公认的见解所更改。夺,更改,修正。

(9)无以立:不能成立。

(10)大率:大多

(11)徐行却立:徐行,慢慢走。却立,退立。

(12)节目:木头节子,节骨眼,这里指关键之处。

(13)姑:姑且,暂且。

(14)正:座正。

(15)详缓:缓慢安祥。

(16)子:通“仔”,“子细”即“仔细”。

(17)牵强暗记:指不明文章,胡乱理解内容。

(18)诵:读。

(19)见(xiàn):同“现”,显现。

(20)急:要紧,急迫。

(21)几案:书桌。

(22)云:说。

(23)亦:也。

(24)漫浪:扮作有感情朗读。

(25)晓:懂得

【翻译】

看书大多数都必须先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至于那些对于文章道理有疑惑的地方,各家说法纷繁错杂,就也要虚心静静思索,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各家意见中确定谁对谁错。先假定一种说法自己单独列为一说,然后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道理的说法,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就已经自己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那么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了。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用平静的心态来观察发展变化,如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但凡要是看书,要把读书用的桌子整理,让桌子干净平稳,将书本整齐地竖放,让身体坐正,面对书本,缓慢安祥地阅读字句。仔细从容分条明细地阅读。要念得字字响亮,每一个字都不要错读,不要少读一个字,不要多读一个字,不要把字词颠倒,不要不明文章,胡乱理解内容,只是要多诵读几次,自然而然的就上口了,隔很长时间也不会忘记。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所以如果书读的熟悉了,不用看解释说明,自已就明白书的大义了。我曾经说,读书有三到,便是心到,眼到,口到。如果没用心,眼就看不仔细,心眼不专心,只是在扮作有感情朗读,就不会记忆深刻,就算能暂时记下,也不会记的很牢。心到眼到口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用了心去读了,眼和口难道不会跟着到吗。

48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