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原文及点评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第一首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原文及点评,希望大家喜欢。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意思: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望岳》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4.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6.决:张大。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7.会当:一定要。凌:登上。
《望岳》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第二首诗作于作者中年时,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而满是失意。第三首作于作者暮年。
《望岳》点评:
范温《潜溪诗眼》:《望岳》诗云“齐鲁青未了”,《洞庭》诗云“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语既高妙有力,而言东岳与洞庭之大,无过于此。后来文士极力道之,终有限量,益知其不可及。《望岳》第二句如此,故先云“岱宗夫如何”……无第二句,而云“岱宗夫如何”,虽曰乱道可也。
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仇兆鳌《杜诗详注》: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少陵以前题咏泰山者,有谢灵运、李白之诗。谢诗八句,上半古秀,而下却平浅。李诗六章,中有佳句,而意多重复。此诗遁劲峭刻,可以俯视两家矣。龙门及此章,格似五律,但句中平仄未谐,盖古诗之对偶者。而其气骨峥嵘,体势雄浑,能直驾齐梁以上。卢世㴶曰:公初登东岳,似稍紧窄,然而旷甚。后望南岳,似稍错杂,然而肃甚。固不必登峰造极,而两岳真形已落其眼底。
浦起龙《读杜心解》:公望岳诗凡三首,此望东岳也。越境连绵,苍峰不断,写岳势只“青未了”三字,胜人千百矣。“钟神秀”,在岳势前推出;“割昏晓”,就岳势上显出。“荡胸”、“决眦”,明逗“望”字。未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透过一层收也。……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唐宋诗醇》:“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
高棅《唐诗品汇》引范云:起句之超然者也。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刘辰翁:“‘齐鲁青未了’五字雄盖一世。‘青未了’语好,‘夫如何’跌荡,非凑句也。‘荡胸’语,不必可解,登高意豁,自见其趣;对下句苦。郭浚曰:‘他人游泰山记,千言不了,被老杜数语说尽。’”周珽评“只言片语,说得泰岳色气凛然,为万古开天名作。句字皆能泣鬼磷而裂鬼胆。”
王嗣爽《杜臆》:“‘齐鲁青未了’、‘荡胸生云’、‘决眦入鸟’,皆望见岱岳之高大,揣摹想象而得之,故首用‘夫如何’,正想象光景,三字直管到‘入归鸟’,此诗中大开合也。……集中《望岳》诗三见,独此辞愈少,力愈大,直与泰岱争衡。诗垂近千年,未有赏识者。余初亦嫌‘荡胸’一联为累句,今始知其奇。钟伯敬乃谓:‘此诗妙在起,后六句不称。’犹然俗人之见也,又谓:‘定用望岳语作结,便弱便浅。’”
沈德潜《唐诗别裁》:“‘齐鲁青未了’五字,已尽太山。”
杨伦《杜诗镜铨》引刘须溪:“‘荡胸’句不必可解,登高意豁,自见其趣。‘割’字奇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