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的原文及翻译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赵普》的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和他比的。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过了些日子赵普把撕碎的旧纸片修补连接起来,又像当初一样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终于任用了那个人。
赵普简介
赵普,字则平,北宋政治家。后梁龙德二年(922)生于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后唐末年,相继迁居常州(今河北省正定县)、洛阳(今河南省洛阳)。
普智谋多,读书少,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善吏道,后周显德年间,先后为永兴军(治今陕西西安)节度使从事,滁州、渭州(治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同州(治今陕西大荔)、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县南)节度使赵匡胤推官、掌书记。显德七年(960)正月,普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黄袍加于赵匡胤之身,推翻后周,建立宋朝(北宋),普受封为右谏议大夫,充职枢密直学士。是年四月,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反宋,普建议宋太祖亲征。宋得胜还师后,升普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
宋太祖依普计,于建隆二年(961)“杯酒释兵权”,削夺朝中诸将兵权;建隆四年(963),加强中央集权;乾德三年(965),削弱地方财权;乾德五年(967),加强中央禁军建设;开宝二年(969),削夺节度使兵权;统一全国,先南后北。乾德二年(964),普任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负宰相责任。乾德五年(967)春,普加职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普入相后,坚于职守,对宋太祖忠贞不二。有当用者,普荐其为官,一奏不用、二奏、三奏,直至太祖准奏。有立功应升迁者,太祖不予升迁,普为其力请,直至宋太祖从其请。开宝六年(973),普接受吴越王钱俶所送10瓶瓜子金,又违法从秦陇买来木材营建官邸,庇护部下贪赃枉法,宋太祖大怒。普被罢相,出为河阳三城(治今河南商孟县)节度、检校太尉、同平章事。
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普升任太子太保,继迁太子少保。太平兴国六年(981)九月,普升为司徒、梁国公,二次入相。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依普计,不再传位于皇弟赵廷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普再次免相职,出任武胜军(治今河南邓县)节度、检校太尉兼侍中。雍熙三年(986)春,宋太宗伐辽久未班师,普上疏力谏收兵息战。雍熙四年(987),普移山南东道(治今湖北襄樊)节度,改封许国公。
端拱元年(988),普被册封为太保兼侍中,三次出任宰相。普整顿吏治,惩治不法官员,直至戳其身。宋太宗按普建议,对党项人采取羁縻政策。淳化元年(990),普因病三次上表辞相职,宋太宗不准,任普为西京留守、河南尹、依前守太保兼中书令。淳化三年(992)春,普又三次上表,请求辞归故里,宋太宗不准,拜普为太师,封魏国公,给宰相俸禄。是年七月,普卒。太宗闻之震悼,废朝五日,赠普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赐谥“忠献”,亲撰并书写八分字神道碑赐之。咸平元年(998),追封普为韩王。次年,又诏普配飨太祖庙。
《赵普》课文分析
话说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经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上了皇位。可是自从登上皇位之日起,宋太祖就不由得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我是各位将领拥立为皇帝的,可是如果有一天,又有一位被拥立的皇帝把我给顶替了,那可怎么办呢?如何保住我大宋社稷长久,江山万古一统呢?于是他就向手下的最主要的谋士请教。这位谋士就向他建议:“陛下,以往社会混乱,主要在于许多将领手中兵权太重。只要剥夺了他们的兵权,我大宋江山就可以稳固万年。”宋太祖听后,连连称是。于是宋太祖在这位高级谋士的策划下,利用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手段,使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高级将领自动向中央交出兵权;接着,这位高级谋士又向宋太祖提出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逐步削除周边小国,使宋朝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然后,这位高级谋士又建议宋太祖把地方的财税权收归中央。到此为止,宋朝结束了五代以来小国林立,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局面,人民开始过上了比较安定的日子。推动这段历史发展的这位高级谋士也就是宋朝初年的著名宰相。这位宰相虽然能谋善断,但早年读书太少,晚年常读《论语》,他曾经对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说:“我用半部《论语》替太祖打天下,我再用半部《论语》替陛下治天下。”所以,后人赞誉他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的赏析
赵普,是宋初政坛的风云人物,曾三度为相,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佳话。课文《赵普》选自《宋史??赵普传》的后半部分,保留了原文四个细节中的两个。一个历史人物的传记,除反映人物概貌外,重要的是抓住了关键的细小事件,让细节成为亮点,让人物鲜活生动起来。让我们拭去历史的灰尘,擦亮细节,感悟人物的精神魅力。
闭门读书,深思熟虑,彰显发奋读书的精神。
“晚年手不释卷”,是赵普勤奋学习的最为概括的形象表述。他身居高位,事务繁杂,而且年岁已高,本是功成名就享享清福的时间,他却用来读书。文章只用寥寥10多个字写了读书的细节:“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阖户”这个关上大门的动作写出了静心读书的决心,关上这道门,就关闭了外面世俗的纷扰和繁杂,也许就关闭了为个人谋取利益的机会。“启箧取书,”点活了两个细致传神的动作,“竟日” 突出时间之长,表露赞叹之意。仔细品读这个细节,可以看到一幅清晰的画面:一位身材略显臃肿的老人,头发稀疏,白发苍苍,行动缓慢,打开了老旧的书箱,摸出线状的书,坐到书案下,细细地品读。四周一片寂静,听得见外面清脆的鸟鸣……日光的影子,透过窗格从屋子的一端爬到另一端,直到消失了踪影,于是清辉的灯光,照亮了老人的书本和眼睛。一个“每”字写出这个老人的读书情景不是偶然,加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就是这个年迈老人充实的读书工作的真实的场景。一部20篇的《论语》这样品读,该有多精细,该有多少深深的思考啊,一个老人读书的勤奋溢于言表,令人惊叹。
为国荐才,锲而不舍,显露一心为国的`品格。
在简单的对比(他人为相的“龌龊循默”与赵普的“刚毅果断”)之后,用简练传神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动人心魄的事件:四荐人才。赵普“奏荐”“复奏”“又奏”“复奏如初”;宋太祖“不用”“亦不用”“大怒”“卒用其人”,短促的语言凸现了戏剧矛盾的紧张感,人物的个性便在这个矛盾中表现出来。最为惊心动魄的细节场景是“太祖大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碎裂”“ 掷地” 写出宋太祖愤怒的动作和神态,表现愤怒的程度,反衬赵普的镇定。赵普“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极写他镇定自若的神态动作和恭敬的态度。“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面对已经大怒的皇上,补好奏章第四次上奏,足见赵普的决心和毅力,足见他的冒死推荐人才的精神。在这里无论是赵普还是宋太祖,描绘简练传神、形神兼备,读来栩栩如生,仿佛一千年前的事件就发生在眼前。赵普一心为国的品格和太祖的贤明都被生动地刻画出来了。
无论写赵普的刻苦读书,还是写冒死荐才,都着眼于突出人物的精神风貌,表现他“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尽管他“多忌克”,但是他是一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这得益于文章生动细致传神的细节描写,因为这些细节,寥寥200字让一个历史人物从历史的尘埃中鲜亮起来,照耀着后人前进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