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语文知识 > 歇后语 >

包公的尚方宝剑歇后语

时间: 小龙 歇后语

先斩后奏的词语解析

[释义] 斩:杀头;奏:臣子向皇帝陈述或请示报告事情。原指臣子先把人处决了;然后再报告帝王。现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上级报告。

[语出] 南北朝·刘勰《刘子》:“申屠悔不先斩而后奏。故发愤而致死。”

[正音] 奏;不能读作“zhòu”。

[辨形] 斩;不能写作“崭”。

[近义] 先礼后兵

[反义] 事先请示

[用法] 可用个人办事;也可用于团体和单位办事。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连动式。

先斩后奏例句

(1)这件事,他没有请示上级就自作主张处理了,来了个先斩后奏。

(2)政府应该杜绝不请示而先斩后奏的不良现象。

(3)像这样重大问题怎么可以不请示而先斩后奏呢?

(4)这么大的事情,你们先斩后奏,还有组织纪律性没有?

(5)特区人办事讲究高效率,有些工作没有红头文件就先斩后奏,有些则边斩边奏。

拓展: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相关

67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