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歇后语的答案
曹刿论战歇后语
一鼓作气的词语解析
[语出]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正音] 一;不能读作“yì”。
[辨形] 作;不能写作“做”。
[近义] 一气呵成 趁热打铁
[反义] 一败如水 一败涂地 偃旗息鼓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紧缩式。
[辨析] ~和“一气呵成”;都有“一口气把事情做好”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但~偏重在鼓足干劲;趁热打铁;多用来形容战斗时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勇往直前;“一气呵成”偏重在安排紧凑;迅速完成;多用来形容写文章或做事过程中不间断、不放松;一口气把它写完或做完。
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 ”。(“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补充说明:“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出处《左传·庄公十年》
一鼓作气造句
1. 朝着一定目标走去是“志”,一鼓作气中途绝不停止“气”,两者合起来就是“志气”。一切事业的成败都取决于此。
2. 我深深吸一口气,嘴唇紧贴在号嘴上,一鼓作气,“璞”吹得满脸通红,几次下来,结果都是如此。
3. 一鼓作气,考研是一种忍耐。
4. 时不我待,发奋举绩,一鼓作气,挑战佳绩。
5.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 趁此大捷,我军应当一鼓作气,直捣黄龙,扫穴犁庭。
7. 古语说的好"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
8. 我们要一鼓作气在三天之内把运动会的准备工作做完。
9. 在学校举办的爬山比赛中,我一鼓作气,第一个登上山顶。
10. 还是不要。我还是一鼓作气今天就把它带回去。但是如果它发生故障呢?
11. 我们不管做任何事都要一鼓作气,不要打退堂鼓。
12. 我们是一鼓作气的小民工,我们是一“被子”的好姐妹。
13. 同学们!且让我们一鼓作气攻上山顶。
14. 山高路窄,靠的就是登山者一鼓作气的精神。
15. 你要一鼓作气冲过难关,一迟疑可能就气馁了。
16. 还有最后八天要一鼓作气一马当先一战报捷!
17. 此刻且看我们一鼓作气地冲向目的地。
18. 大家一鼓作气,很快就把剩余的工作全部做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