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演讲稿
孔子,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三岁是父亲离世,十七岁时母亲又离开人间,但他没有失去信心,而是努力造就自己,凭着他受到的教育,开办私塾,把自己学到的和积累的知识教给他的学生,被他所教育过的学生大多都是平民家,而他免费教育他们,让他们也能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孔子的品行优良,他根据学生的性格来不同的教育他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体现了他的谦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展现了他教育学生的方法。
不只是中国,其他国家的人也了解孔子不少,他一生教过多达三千名学生,而着名的就有七十几个个,他是多么无私。在国外,还创办了许多孔子教育学校,这说明孔子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也很大,他是多么伟大。他55岁时率弟子一起周游其他列国,把自己的教学方法介绍给其他列国,可是他们一行人在周游过程中多次被困遇险。
孔子把“任”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仁”可以将它理解为对人的关心,"义"则是道德,他讲求学生道德好,对他人关心关爱,他的学生把他说的名言名句记录下来,流传至今,这些育人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值得老师学习。
孔子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他用自己的行动使他成为了风靡全球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中国历史上重重的画上了一笔,在许多人的心上画上了一笔。
孔子的演讲稿篇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陬邑人。还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论语》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孔子学识渊博,人称孔圣人,但孔子依然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有一回,跟随当时鲁国的乐管师囊古琴,学的是《文王操》。孔子专心学了一段时间后,师囊说可以了。孔子觉得不够,又继续学。一段时间后,师囊说可以了。可孔子仍觉得不够。又过了一段时间,师囊认为真的可以了。可孔子仍觉得不够。直到孔子能够再乐曲中表现文王的形象,孔子才觉得真的可以了。"
在跟师囊学古琴,弹奏《文王操》时,师囊曾三次对孔子说:"可以了。"但孔子始终觉得自己还得再学,直到能够在乐曲中表现文王的形象,孔子才罢休。又有一回,孔子去太庙祭祖,见到新奇的事物就向人问这问那。有人笑着说:"孔子学富五车,懂得礼仪,怎么还要问别人?"孔子听了后回答说:"对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们知道了孔子是一个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人!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夫子。
孔子的演讲稿篇3
从古至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以及西方的哲学家都层出不穷,但在众多的圣杰之中,最令我敬佩的依然是我们的东方圣人:孔子。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了孔子的故事,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个不同的孔子。我心中的孔子是一个好学,谦虚的人。
这说到好学,孔子曾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为学也已。〃孔子自身也做到了发愤忘食的境界。的确,孔子这一生是勤奋好学的一生,孔子曾向鲁国的音乐大师师襄学琴,一连学了十几天,师襄满意地说:"弹得不错。"让孔子另学一首新曲,孔子却摇头说,曲调虽然掌握了,但技巧应用很不娴熟,又过了几日,孔子已弹的行云流水般动听,却仍不满意,因为曲子的蕴含道理还没有领会,直到有一天,孔子领会到曲子的作者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时,他才兴高采烈地认为自己学好了一首曲子。
当他站在黄河岸边的时候,有感而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知道历史的滚滚洪流留下的永远不是那些凶残的统治者,不是那些只知道冲锋陷阵的武夫,而是那些智者。那些真正的胸怀天下,那些关心黎民苍生的先哲。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做到了,他没有做到的后人也帮他做到了,虽然他没有等到,但是历史铭记着他。
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子。一个好学谦虚,一个坚定的关怀天下的圣人!
孔子的演讲稿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同学们:
今天是9月28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纪念日。世人皆称孔子为圣人,然而孔子自己却说得很清楚,“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孔子的这句回答透露出了两个意思。 第一,他说自己是普通人。孔子两次在《论语》里说了,“吾犹人也”,他说自己是普通人。就是说,我也是个人,与你,与他,与我们大家没什么两样。孔子,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生于公元前 551 年,历经人世73载。孔子说,“吾少也贱”。孔子三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此后,他的一生很不顺。不过,穷人的孩子倒是早当家。这种苦,这种不顺,反倒使他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故多能鄙事”,孔子当过季氏的家臣,看仓库,喂牲口,做会计??无论他干什么活,他都没有忘记做学问。他一边干活,一边学习,“学而时习之”,终于自学成才,成为当时顶尖级的大学问家。“君子多乎哉?不多也”,那些出身高贵、生活优越的贵族子弟(君子),饭来开口,衣来伸手,用不着亲自干活,哪会这么多本领多?不能吧!可见,本领、学问是做出来的!孔子虽是普通人,但他并不普通。
第二孔子是好学之人。孔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直到晚年,依然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孔子不但好学,而且博学。什么都学,学无常师,没有老师,也没有学历和文凭,自学成才的,多才多艺。 《论语·子罕》记载了一件事:有个村民评论孔子,说是“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意思是,孔子这人太伟大了,博古通今,没办法称他是哪一门学
科的专家。孔子是好学的,也是博学的。更重要的是,他活学。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生活中处处有学问,你可以跟任何人学,好人身上可以学,坏人身上也可以学,但是,跟谁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正因为孔子好学、博学、活学,才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同学们,我们学校也正在开展“读经典书,立君子品”的读书活动,让我们在读书活动中也来学做孔子,做有德之君子,做好学之才子,做博学、活学之学子。
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深深融入到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但总能浴火重生;虽经无数更朝换代,但阻隔不断精神血脉,这贯通其中的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脉。
同学们,今天是孔子的诞辰之日,让我们一起缅怀先贤,传承文明!
孔子的演讲稿篇5
从小,我就知道有关孔子小时候许多有趣的故事。知道他是我国的大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上学后,我从二年级语文书的综合练习中就能找出孔子写的《论语》里的名人名言。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毋施于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言必信,行必果”。等等。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谦逊,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的伟人。
读了这个学期语文课本中《孔子和学生》一课,使我更深刻地、生动地了解了孔子身上的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孔子从不以家境贫困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孔子也非常谦虚。虽然颜回、子贡、子路、子张、子夏都拜他为师,孔子却说自己不及颜回守信、子贡聪明、子路勇敢、子张严谨。这些都是孔子善于观察的结果。他知道门下所有弟子的优点和缺点。
这些名言和故事不仅教育者他的学生,也一代一代的,深深地影响着作为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的我们及国外友人。
孔子的演讲稿篇6
我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看法,说不顶在孔子说出这句话,会成我一个我们不认识的别的领域的杰出人物。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识是靠一天天积累,但积累越多不是越好,人们经常会把一部分记忆忘掉,所以,我们必须经常温习,从而可以把以前的知识巩固,又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升。孔子了解人的记忆变化,也许在他的脑中已经行成一个记忆曲线图,可以这么说吧,孔子在那是就一顶层度的知道一些现在所谓的生物学,如果孔子继续研究下去的话,胡德——系统生物学之父也就该让让了。
孔子也有可能成为外交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好交友,朋友多谈的也就多,孔子天天与朋友交谈,善言语,善表达,久而久之,便弄得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当今社会的外交官,不正是需要这种好口才吗?如果当时的皇帝命孔子和谈,确实是一个好主意,孔子也会成为一个少有名气的和谈家。
更有可能是成为一位和平人物代表,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取诺贝尔奖的人,正如他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终究是选择了教育,创立了儒家,不然,我们也看不到这样一句经典的话,坐在这里讨论孔子老先生了。
孔子的演讲稿篇7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在朗朗的诵读声中,我缓缓地打开了论语。偶然的一瞥,看见了述而篇的”敏以求之者也。“我好奇地翻开,细细地 品味这句饱含哲理的话。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不是一个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一个爱好古代文学,勤奋、对知识敏感而去寻求 知识的人。孔子在这句话中,把自己比作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在勤奋和好学的双重努力下,从一个”非生而知之者“变成一个博古通今的大思想家,教育家。说明了 知识来自于对知识的敏感、勤奋的求学,虽然每个人的吸收和理解能力不同,但是要获得知识,除了勤奋敏捷的寻求知识,再也没有其它的捷径了。古时候,诸葛亮 在读书时,老师以鸡叫为下课。而诸葛亮为了多听老师讲课,便从家里带了一些米,当鸡快要叫的时候,便撒一把。当米撒完时,老师已经多讲了一个时辰了,诸葛 亮也因此多学了好多知识,成为了杰出的军事家。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的声音仍在我耳边飘荡,但勤奋、对知识敏感而寻求知识,才能有所成就的道理,却永久烙在我心上。
孔子的演讲稿篇8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当时,只要你想跟孔子学习,哪怕是带上一束肉干做见面礼或学费,孔子也会乐意收作学生。孔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所以他门下的学生,包罗各种各样的人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
有一次,学生子夏问孔子:“颜回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颜回的信用好极了,我不及他。”子夏又问:“子贡这个人又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子贡嘛,挺聪明的,我不及他。”子夏接着问:“那么子路又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子路的勇敢,远近驰名,我不及他。”子夏再问:“那么子张又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子张严谨庄重,我不及他。”
子夏越听越糊涂,忍不住问:“老师说的话真叫人疑惑,既然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您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您学习呢?”孔子和颜悦色地告诉子夏:“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但宽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子张处事谨慎,为人严肃,可是旁人却不容易亲近他。他们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啊!”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
孔子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其中有的学生又去教学生,培养了很多人才。孔子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人对孔子十分尊敬,称其为“万世之师”。
孔子的演讲稿篇9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香九龄,能温席。“小小黄香,九岁就懂得孝敬父母,为父亲温暖床席,他多有孝心啊!黄香乃孝悌也者,不亦君子乎?黄香是一个君子,长大后成为一名好 官。
黄香的故事正应了《论语·学而》篇第二条的一句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 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有若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层统治者,却喜欢造反 的人是没有的。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有了,”道“自然就形成了。能做到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其实就是有了”仁“的根本。
看一个人会不会有所作为,成为有用之人,就要看这个人能不能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能做到这一点,他才会爱民、爱国,做一个群众喜 欢并支持的好官,才能成就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业。
学习了这一篇《论语》,我想,我也要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这一切都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为父母铺床、打洗脚水,帮他们做家务,给 疲惫一天的父母做饭……
总之,我要努力了!
孔子的演讲稿篇10
孔子在春秋晚期出现了一位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他是儒家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孔子曾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主张,可是四处碰壁。孔子创办私学,他在收学生时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
先后培养出了学生三千多人。孔子还善于启发学生们思考问题。他教学生们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还注意因材施教。他的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针对性地教育他,凡事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永敢作敢为,但不稳重就叮嘱他凡事请教父兄后再做。但孔子的教育也存在着弊端,比如说学生樊退向他请教怎样耕地种菜,孔子却认为这些知识都是没有出息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孔子在晚年的时候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教育,整理古籍。换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孔子的学生还根据孔子的言论整理出了《论语》一书。
孔子的以“仁”为主的思想,在后来成为了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仁”包含一切美德,我们也要以“仁”为主,对别人抱有一份仁爱之心。
孔子的演讲稿篇11
这个寒假,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对此,我很是感触。
对于孔子,我们也已经对他的了解很少了,我想,我们这些后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这些中华民族上曾经的历史。
影片中感触最深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冲撞。孔子从政,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却被现实无情地抛弃。孔子一心只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对可能的困难估计不足,最终只能黯然离去。
孔子到了晚年,认清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他最能影响社会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从政。他的弟子有各种各样的才干,可以将他的思想传播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讲学上,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意义要远大于参政。
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抱怨身边的事不如自己所愿,不完善,不合理等等,还喜欢去描绘一个理想的情境。可是,这些都于事无补。
现实摆在这里,我们也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亲自去行动,不要总依赖于别人。不要只是替别人着急,看到自己应该做的,才最重要。这样,把握好方向,有步骤、有计划、从实际出发,理想才会越来越近。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也能让人深受教育,人们能在这种场景中得到知识。孔子面对贵族与恶势力不低头,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会激励我永远向上。
所以,我们这一代新世纪的幼苗,一定要铭记这位开创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孔子的演讲稿篇1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是9月22日,每年的9月28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纪念日。世人皆称孔子为圣人,然而孔子自己却说得很清楚,“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孔子的这句回答透露出了两个意思。
第一,他说自己是普通人。孔子两次在《论语》里说了,“吾犹人也”,他说自己是普通人。就是说,我也是个人,与你,与他,与我们大家没什么两样。孔子说,“吾少也贱”。孔子三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此后,他的一生很不顺。不过,穷人的孩子倒是早当家。这种苦,这种不顺,反倒使他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孔子当过季氏的家臣,看仓库,喂牲口,做会计??无论他干什么活,他都没有忘记做学问。他一边干活,一边学习,“学而时习之”,终于成为当时顶尖级的大学问家。
第二,孔子是好学之人。孔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直到晚年,依然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可谓活到老,学到老。 孔子不但好学,而且博学。什么都学,学无常师,自学成才,多才多艺。《论语·子罕》记载了一件事:有个村民评论孔子,说是“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意思是,孔子这人太伟大了,博古通今,没办法称他是哪一门学科的专家。
孔子是好学的,也是博学的。更重要的是,他活学。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生活中处处有学问,你可以跟任何人学,好人身上可以学,坏人身上也有优点可以学。但是,最重要的是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正因为孔子好学、博学、活学,才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
同学们,我们学校也正在开展“读经典书,立君子品”的大语文教学改革活动,让我们在读书活动中也来学做孔子,做有德之君子,做好学之才子,做博学、活学之学子。
孔子的演讲稿篇13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着作,虽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记录的言论,但孔老夫子思想的精髓却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有幸一读,也得到了一些感悟,虽然年龄尚小,对许多语言的理解还不很到位,但还是愿意将自己的感悟,用文字记录下来。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温习旧的知识而从中获得新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在这里,孔子教给我:对旧的知识要及时复习,而不能弃之不顾。的确,这句话很有道理,高中阶段,几乎每天都要接受大量的新知识,时间有限,很多人都选择学习新的,而把旧的放在一边,可是你有了时间再拿起所谓的旧知识,却又成为新的了。其实,温习旧知识,绝非是浪费时间,而是对知识的一种整合,酿酒愈久愈弥香,书品愈久愈有味,知识也是如此,温习的次数越多,就愈是饱和,你从中悟出的东西也就越多,而这些知识,将会是你宝贵的财富。
还记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在告诉我:只是学习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感到愚昧。这句话同时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学习和思考是一对好朋友,永远都是结伴而行的。在学习过程中,要兼顾思考,在思考过程中也要学习。荀子在《劝学》中也曾说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也是在强调学习对于思考的重要性啊!而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时要躬行。虽然是在强调实践对于理论的重要性,但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是不是也可以引申一下,理解为思考实践对于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呢!总之,思考和学习一起,才能发挥出其无穷无尽的力量。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这是在教给我们,要乐于学习,以学习为乐。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在教给我们:做学问要诚实,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孔子的思想深如大海,而我,愿做其中的一尾小鱼,细细品味其中的精华,汲取其中营养。
孔子的演讲稿篇14
他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这是不正确的。他极少讨论神,拒绝讨论来世。他对人生的关系深刻了解,他的学说并不是他所创立的,严格来说,他只是及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是一位重视个人伦理道德和行为的现实哲学家。他就是——孔子。今天我就谈谈我心中的孔夫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先祖为宋国贵族。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之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列子·汤问》中有过一个两小二辩日,当两个小孩儿问到孔子太阳的大小时,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竟然"不能决也",可见孔子对待事物的实事求是和谦虚。他在当时就是享有"圣人"的名号,完全可以对两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所说的话置之不理,可他没有,因为他是孔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
他教世人要用"义"和"礼"来阐述"仁",用"智"和"信"来传播"仁"。而在学习上我们要"温故知新"也要"举一反三",他就在细微处体现了伟人不可磨灭的智慧光辉。
我心中的孔夫子,当你走近他时,你会发现你所面对的不是一个偶像,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有着超人的智慧、勇气和人格魅力。
孔子的演讲稿篇15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说:”人类要想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三十多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
《论语》是一本记载了古代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的语录。它集齐了儒家道德中关于政治、教育、伦理、艺术、道德等内容。
起初,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很不想读,自己认为这本几千年前的东西没什么用,可是读了几次之后,觉得还挺有用的,它教会了我生活的智慧和做人的道理。
例如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是说,学习时常复习,不是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 不是很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吗?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也都在复习。然而见到了朋友,特别是多年不见的好朋友,都会有一股涌上心的温暖,都很开心。在人生里,有很多人不认识自己,不了解 自己,如果误会了自己,不要怨恨,因为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
再例如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是说,只学别人的知识而自己不思考,会陷于迷惑;只独立思考而不学别人的经验,这就危险 了。
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如果你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学再多的东西也是白费。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总结学习的方法,就能在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然而 只思考,不学习别人的经验,就算你有再多的方法,也没用,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
我觉得,我们身为中国人,一定要读好《论语》,知道更多的道理。
孔子的演讲稿篇1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专家学者、参加《论语》诵读的小朋友们:
先师功德传青史,儒学精华映丹心。
非常荣幸与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专家学者和现场小朋友们共同见证先师孔子像的揭幕仪式。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当我们回顾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发展演进,总有一个身影在我们的视野中久久停驻,那就是先师孔子。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卒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被后世历代学者大家尊称为孔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纵观中化民族文明史,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将其深刻的思想精髓、高远的价值取向贯注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气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为珍贵的财富。
南涧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就传播到这里,与本土文化交融激荡,形成了南涧独特的民族文化底蕴。溯南涧之史,西汉属益州郡,东汉隶永昌郡,唐初归姚州都督,南诏大理国时为蒙舍赕之地。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设置定边县。明洪武16年(公元1383年)重置定边县。坐落于南街向阳坡毓秀书院西面的文庙,当地八旬老人都无法描述出具体的模样,包括我本人参加工作多年,也只知道这里是原公检法驻地,俗称庙子。查阅《康熙定边县志》学校义学附,有这样的记载:“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知县冯源广,建社学于旧治东门内”。此段文字成为南涧乡社设置学校的最早文字记录。南涧文庙亦约建于此时。南涧文庙自明代兴建到今天大成殿等建筑修复,已经经历了542年。在这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庙共经历了五次较大的重修:第一次重修是丁亥年(公元1587年)景倮劫县焚毁,知县周希孟改建于旧治东;第二次重修是壬辰年(公元1592年)地震,圣殿明伦堂两庑俱倾,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以后,知县吕崇简、何锡爵、崔靖等人,先后建大殿五间、启圣宫、戟门、两庑、灵星门、明伦堂;第三次重修是康熙五十年(1711年)知县杨书重修,重修月台、神道、泮池,新建名宦祠、乡贤祠,第四次重修是道光九年(1829年)重修了大成殿,后又重修了启圣宫,当时的南涧文庙,已经具备了较大的规模,是历史上建设最宏盛的时期。第五次重修则始于2011年12月30日,南涧镇历史文化古街区保护与发展项目启动,两年多的时间,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关心重视,县人大会、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通过县级有关部门,南涧镇、南街社区及周围农户的密切配合,完成了文庙大成殿、大成门、两边厢房、卫生间及其他附属设施,城隍庙、魁阁、观音阁、锁水阁、无量塔等重要古建筑的抢救性修复和重建工作,与2011年修葺完成的毓秀书院、南涧巡检司、关圣殿一起,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落。
南涧文庙于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设学,当地人又称黉学。有了定边文庙发挥传承教化的功能,南涧这个边远小镇的适龄孩子开始正式在文庙内接受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原文化熏陶。文庙在南涧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既是祭孔圣殿,又是儒学传授之所,为南涧培养了一批批明理之士,成为南涧历史文化的渊源。从文庙现存建筑可知,南涧文庙建筑规格高,年代久远,建筑工艺精致,设计科学,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南涧文庙遗存建筑在原县检察院(启圣宫)、县公安局(大成殿)范围内,分别由两家单位管理使用,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老公安局搬迁新址后,转手于县检察院使用。县检察院搬迁新址后,先后将文庙大成殿等建筑出售给私人。由于年代久远及风雨剥蚀等原因,修缮前的文庙里面物品无一留存,房屋受损严重,大成殿屋面瓦砾局部老化脱落,椽橼朽坏严重,部分建筑构建脱落,属于严重危房,亟待抢救修缮。
县委、县人民政府结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果,对南涧镇历史文化古街区重要古建筑的抢救性修复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县委书记苏发吉,县委副书记、县长吉向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华东等县领导多次到古建筑群落调研,邀请省州文物专家到现场对抢救性修复工作作面对面指导,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发展南涧旅游文化产业的角度出发,在多方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组织有关部门科学制定了《南涧镇历史文化古街区保护与发展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南涧镇历史文化古街区保护与发展方案》,为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县人民政府成立南涧镇历史文化古街区保护与发展项目工作领导组,下设综合、实施、规划、旅游、宣传、审批和环评等七个工作组,开始对以文庙为主的古街区重要古建筑实施抢救性修复工作。
修复重要古建筑,是极为复杂的工程,必须坚持文物修旧如旧、最小化破坏的原则,材料与风格都要完整地保留古建风格。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曾经说过“思考与实用的结合,就能产生明确的概念,就能找到一些简便方法,原来枯燥无味的工作,有了简便方法,就令人感到兴趣了”。一位睿智的领导也教诲过我们,时间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公平的。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火蓝刀锋》电视剧中有一句名言“要想得到你从未有过的东西,就必须去做你从未做过的事情”。修复古建筑,对于县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而言,是一项从未经历过的工作。面对诸多困难,相关工作人员从强化学习入手,精心查证各种资料,以执行担当的工作作风和饱满的工作激情,投入到此项工作中,写就了工作历程中难忘的一页篇章。
文庙大成殿坐东北朝西南,属土木抬梁斗拱结构,单檐歇山屋顶,为清代建筑风格,通面阔5间,宽17.5米,通进深11.5米,其梁架的斗拱等装饰雕工细腻。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大成殿大堂内孔子及其弟子等圣人牌位已经被毁。我们不会忘记,在修复文庙大成殿、大成门等重要古建筑的过程中,县委、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现场勘察,征求各部门、专家和群众的意见,为重要古建筑的修复指明了方向。建设期间,省文化厅厅长黄峻,原州委书记、现省审计厅厅长刘明、州委书记梁志敏、州长何华等领导也先后到文庙检查指导工作,使工程建设更加科学合理。我们也难以忘记,修复古建筑每一天,大家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悉心的感受是辛苦并快乐着,工作中更有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一是通过挖掘清理文庙大成殿的大堂,在40厘米的水泥地底下,发现了保存完好、原始如初的清代地墁,并通过州级文物专家考证。这些地墁就是今天展示在大家眼前的堂内地砖;二是发现了文庙大门前石狮子前肢的一块残片,由此可以推断出当时南涧文庙的规模;三是发现了孔子青铜像褶裙的一块碎片,成为当时文庙大成殿内贡奉的孔子像就是铜像的有力佐证;四是在城隍庙对面的厢房土墙内发现了立于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的《城隍祠常住碑》、立于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的《乡约公田碑记》、立于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的《署蒙化直隶厅分防南涧巡政厅加三级记录五次杨为》、立于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的《特授蒙化直隶厅分防南涧巡政厅加三级记录六次王为》四块石碑,这些石碑何时何地由哪些好心人和有识之士藏进土墙中,至今已无法考证,而今重现,则成为南涧历史的一段难得印记。连同2012年11月叶榆杨政业先生撰写的《南涧县城历史文化建筑群修葺碑记》,我们在城隍庙内建起了一道碑廊,谨供游客观光鉴赏。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参与《论语》诵读的小朋友们,现在我们用一个简短却庄严的揭幕仪式来迎接孔子铜像正式落户于文庙大成殿。孔子铜像的落成,不仅有利于提升南涧镇历史文化古街区的文化品位,塑造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更是为有志者树立了立德修身、勤而好学的表率,激励着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与成长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回望历史,以“求仁得仁”为魂魄的儒家思想历经数千年时光的洗涮愈显持久的生命力。时至今日,社会的科学发展又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望孔子,我们仿佛又看到了昔日先贤读书不辍、韦编三绝的勤勉身影;“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朝闻其道,夕死可矣”,孔子对真理发自肺腑的讴歌依旧震荡着我们的耳膜。面对圣贤,在尊崇和敬仰之余,我们更感受到了一种来自伟大心灵的力量:作为学者,他好学若渴,求知如饥;作为政治家,他慎言敏行,不懈追求;作为教育家,他更是立人达人,诲人不倦。他以后人不可企及的精神高度成为几千年来恒久屹立的万古师表。
我坚信,随着文庙等重要古建筑群落的修复完善,随着古街区入口商业街建设、无量山樱花谷、灵宝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南涧跳菜村、南涧境内自驾游环线等旅游项目的顺利推进,南涧的优秀民族文化将更加灿烂辉煌,南涧的旅游文化产业将迎来美好的明天和未来。
文庙的恢复修缮,得到了出席今天揭幕仪式的各位领导、关其朝夫妇等居民户的鼎力支持,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工程预算单位、审计等部门尽心履职,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了重要古建筑抢救性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此,我谨代表文化部门对在工程建设中作出奉献的各位社会贤达和附近居民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最后我用____年12月30日启动仪式上我工作汇报中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发言:心灵的远方是彼此的期望,幸福的家园是共同的梦想!
孔子的演讲稿篇17
走进孔子庙复古的大门,一个装着各种各样的鲤鱼的大水塘映入眼帘。走过水塘就是人山人海的祠堂,就在这祠堂附近,你总是能看见一些要大一点的孩子,旁边有三四个人在辅导着他们,而他们唯一一件装饰品就只有胸前那闪亮的采访证。没错,他们就是小记者,有新闻怎么能少的了他们呢?别忘了,他们可是未来的大记者呀!而旁边的几位则是记者姐姐们和摄影大哥!
身为学生记者团里的一员,我也参与了本次活动。拜了孔子,领了红蛋,那就只剩写开笔石了。来到排队队伍里,我突然听见一位一年级新生对一位家长说:妈妈,为什么要写开笔石呢?只听,那位家长耐心的回答:写了开笔石,你以后就会把字写得很漂亮,工整的。那孩子似乎明白了什么:哦,妈妈,你放心,我上了小学,一定能把字写得很好很好的!那位家长欣慰的笑了。我也笑了,心里祝福着这些学弟学妹,祝他们有着辉煌的成绩
现在,真正的任务开始了。我一手拿着笔,一手拿着本子和一张采访辅导,开始写着我等一下要采访的问题。写完了问题,我就到处走,寻找着我的目标。终于,我的目光落在了一位小男孩的身上。因为这是我第一次采访,所以有点紧张,我不断的深呼吸,以平衡我的情绪。终于,在记者小吴姐姐的鼓励下,我鼓起勇气,慢慢地接近那个小男孩。到那个小男孩身边了,我发声道:请问我能采访你一下吗?那个小男孩转过身来,轻轻地说:嗯。显得有些害臊。于是,我便对他进行了采访,不过他害臊,有些问题回答不出来,所以不是很成功。后来,我又找了几个对象,把几个问题都问完整了。
采访过后,我才意识到已经很晚了,我得赶紧回家了。与小吴姐姐道别之后,我就骑着自行车,赶紧回家了。
这次的采风活动,让我收获了很多:更有经验了,知识面更广了未来一年级的学弟学妹们,你们也赶紧到孔子庙里领红蛋吧!
孔子的演讲稿篇18
近来翻阅《论语》,我在其中了解、领悟。我想对孔子说,你的思想,在经历漫长的千年隧道,依然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滋长着,不曾停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中我读懂了你,读懂了你那博大精深的学问的来源。请允许我在此将笔稍微拐一下。纵观世界文学史,最为悲壮、高亢的诗文,往往是在人生最激烈、惨痛的旋涡里分娩。因为写它的不是笔,是生命的孤注一掷。
你是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在教 育实践上您 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你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您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想对孔子说,当你在世界的某处地方停驻,留下的是你的渊博,教出的是无穷的学子,我为你感到自豪。你渴望着统治者的赏识,可却从不因此而违背自己的原则。你那谈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学到的知识,别人是拿不走的,因为它已成为个人的财富,是心灵的智慧。只有用自己的才智观察周围的世界,并认真地思考,得到的答案才真正属于自己。正如一个人的气质,不能拿别人的一样,必须经过个人的学习,长期的训练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通晓世界的人。
孔子,在你的弟子整理出的《论语》中,记录了你一生的言语,不管是道德,学问,还是品质我们都得到了升华,如滚滚的江水永不止息,你的知识已贯通中外古今,你的博大胸怀令你那上千个弟子臣服,更令我惊叹。孔子,我想对你说,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当老师在传授知识时我想起了你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呀!只有这样才能让知识得到巩固,得到更新,获得更深的体会。
你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我铭记于心,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还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让我明白:人生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奋斗的方向和生命的目标,如果奋斗方向错了,就应及时调整,人生坐标定位错了,就要移动生命的坐标。如果所面对的无法改变,那我们就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历史千百次的昭示,千百次啊!当困难绊住你成功脚步的时候,当失败挫伤你进取雄心的时候;负担压得你喘不过气的时候,不要退缩,不要放弃。我想对孔子说,是你让懂得怎样处事,怎样去学习,怎样去面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