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

家风家训国旗下演讲稿

时间: 新华 演讲稿

家风家训是一本神奇的大书。虽然简单易懂,实践却很难。其中有一页,就是我们必须实践履行、一生受益不尽的“近在身边,远到无边”的孝道。

“近在身边”来形容孝道的确不错,它天天无意间和我们打交道。一想到“孝顺”一定会想到孝顺父母、爷爷奶奶,因为他们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有句古话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和父母相处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但我们应与时间赛跑,只要努力去拼,怎会留下终生遗憾呢?

每到周末,爸爸妈妈总会时不时提议:到外婆家玩玩。我听了,心里暗暗欣喜:终于可以到外面散散心了!爸爸妈妈总会买许多让我垂涎三尺的东西给外公外婆。到了那儿,我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整天。爸爸妈妈可忙着打扫卫生、洗衣服、烧饭……渐渐长大了,我终于懂得了爸爸妈妈的用意,他们不是只带我去玩的,而是带上了一颗孝顺的心。

爸爸妈妈的举动使我感触很深,原来他们时时刻刻在提醒我:孝道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一直心想:孝道可能就藏在爸爸妈妈买给外公外婆的食品中,藏在爸爸妈妈烧的可口饭菜里,藏在爸爸妈妈与外公外婆真切的交谈中……不知他们是否可以品尝和感觉到呢?这可能是爸爸妈妈带给我最重要的东西:孝道。

大爱是无边的,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

有一次,外公住院,我和妈妈去照顾他。已到午餐时间,同病房的一位老奶奶,拿着一个饭碗在病房门口徘徊。爸爸妈妈平时教导我的家训油然而生。于是,我走上前问道:“奶奶,你是不是不知道在哪买吃的?”老太太忙点点头。我立刻带着老奶奶到附近的面馆为她买面,并帮她拎回病房。一路上,老奶奶都在喃喃地说着:这个小伙子真懂事,真孝顺!……我很不好意思,但觉得我又成长了。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顺应该是无私的,不光是孝顺亲人,还应关爱身边所有的老人。孝道藏在生活的一点一滴:扶老人过马路,给老人让座......这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被动的。如果大家都这样铭记“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尽责的人才会在最大时刻尽责”这句话,一个世界仿佛就是个温暖的家。

孝道是一条流不尽的长河,流经我的一生。只要我们遨游其中,就觉得它不再那么遥远了。

家风家训国旗下演讲稿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家风的传承,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思想延续,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明教育。在中国,人们喜欢以家训的方式传承家风,或者说,家训是中国人期望家风长久流传的最主要表达方式。那么,就让我们穿梭于古代和现实之间,体味家训中传递的家风。

家风教育伴随文明产生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现在有文字记载的家风教育大概就是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周公(姬旦)的家训了。在《尚书》中,我们可以读到周公告诫侄子周成王(姬诵)的一篇诰辞。文中,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贪图安逸享乐,不要荒废政事,要安定民心。“知稼穑之艰难”,这样的家风教育至今还在延续着。

在《说苑反质》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婴病重时写下家训,藏于柱中,要妻子等儿子长大后拿给他看。这份家训嘱咐儿子布帛不可用尽,用尽了就无法再做衣服;牛马不可将其力气用尽,用尽了就无法再使用牛马耕田驾车;任事者不可对其过分苛刻,否则就无人帮你做事了。由此看来,“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家风教育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是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句。

在诸葛亮的思想观念里,人要注重加强道德修养,要不断学习,要清心寡欲,要静思反省,要不急不躁。他把自己这些思想和行动指南以家训的形式传递给他的儿子,希望这能成为诸葛家风。可能连诸葛亮自己都没想到,他的这些教诲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家训家风,影响至今。

颜之推教子“威严而有慈”

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被称为“篇篇药石,言言龟鉴”的家训专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家训之一。

“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也就是说,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他要求家人在婴儿能识得别人的脸色、懂得别人的喜怒时,就对其加以教诲。颜之推还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意思是父母既威严又慈爱,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从而产生孝心了。“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由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大意是,对于子女,父母不能偏爱,不应厚此薄彼。通过这些语句,颜家家风跃然纸上。

颜之推身历三朝,对世事沧桑、人情世故体会很深,因此在《颜氏家训》中,他教育其后人要“少欲而足”、“无多言,无多事”、“虑祸养生”等。这些家训既有封建社会的局限性,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颜氏家训》后,家训著作渐多,差不多每个朝代都有一些代表性家训产生。如唐代李世民的《帝范》,宋若莘的《女论语》,李恕的《戒子拾遗》;宋代司马光的《训俭示康》,陆游的《放翁家训》,袁采的《袁氏世范》,陆九韶的《居家正本制用篇》;明代姚舜牧的《药言》,杨继盛的《杨忠愍公遗笔》,何伦的《何氏家规》,孙奇逢的《孝友堂家规》;清代爱新觉罗玄烨的《庭训格言》,朱柏庐的《朱子家训》,张英的《聪训斋语》,汪辉祖的《双节堂庸训》,郑燮的《家书十六通》,曾国藩的《教子书》,甘树椿的《甘氏家训》,邹歧山的《启后留言》等。这些家训,影响深远,对中华文化思想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司马光训子节俭朴素

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也是被历代人们称道的家训,这是写给他的儿子康的家训。

司马光的家训别具一格,首先说明自己是怎样的人:“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r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大致意思是说,他本来出身贫寒,一代一代都继承着清白的家风相。他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他一向穿衣只求抵御寒冷,吃饭只求饱肚子,也不敢故意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以表示与一般人不同,以此取得人们的赞扬。许多人都把奢侈浪费看作光荣,他却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

实际上,这就是司马家的家风。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州县官和天章阁待制,为人廉洁,干一辈子,家无余财。这样的家风影响了司马光,司马光也是“以清白相承”,并认为“侈,恶之大也”。

在《训俭示康》中,他举出历代许多“成由勤俭败由奢”的例子,教育他的儿子司马康“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要求他的儿子把勤俭持家的家风传给下一代。

曾国藩家书传家风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但说到近代家训,绕不开曾国藩,有人说曾国藩的家书在家训方面超过《颜氏家训》。

曾家是望族,曾国藩的祖父曾留下了八字家训:“猪、蔬、鱼、书、早、扫、考、宝。”读书、种菜、养鱼、喂猪,为居家之事;起早、打扫洁净、诚修祭祀、善待亲族邻里,是治家之法。道光年间,曾国藩做了京官,其父亲在给他的家书中写了三戒,即“节欲、节劳、节饮食”。

曾国藩做官的几十年里,无论带兵打仗,还是治理国家,有两件事必做:一是每天读书,二是坚持写家信。他的家信体现了他对家风的要求。他在家信中说:“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他教育家人要勤快:“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他要亲属坚持读书:“诸弟每人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予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以之。”也教育家人放下架子去劳动:“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他还要家人勤劳节俭:“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

读《曾国藩家书》,就像在听一位长者在和你聊家常,从读书成才,修身养性,到为人处世,甚至到养花养草,无所不谈,在闲聊中展现出曾家家风。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古人讲忠孝仁义礼智信廉,讲勤俭持家,重视家庭伦理,这些在今天仍有可汲取的营养。一代代的家训,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家风家训国旗下演讲稿篇3

什么是“家风”?我查阅了资料了解到“家风”就是家庭成员在上辈的道德、礼节教育下,在家庭的规矩约束下而形成的一种家庭风气。我家也有家风,那就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懂得谦让,为人和善。

爸爸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每次回奶奶家,他总会给爷爷奶奶买一些点心和水果,他总会抢下爷爷手中的铲子动手炒起菜来。吃饭时,他总是先给爷爷奶奶盛饭,把最好吃的菜夹给爷爷奶奶。

妈妈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一起去书店,在路边看到两个大男孩跪在地上,前面铺着一块红布,上面写的大概意思是他们的妈妈得了重病,没钱医治。路过的人没几个帮他们,有的还说:“都是骗人的!”可妈妈毫不犹豫的从包里拿出20元,递到其中一个大男孩手里……

在爸爸妈妈的耳濡目染下,我也学会了很多。放学回到家,我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坐公交车时,我会主动给爷爷奶奶让座;和弟弟妹妹一起吃东西时,我让他们先挑……这就是我的“家风”,他让我学习并养成了许多好的品质。我希望它常驻我家!

家风家训国旗下演讲稿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每个好的家庭都要有好的家风。在每个美好幸福的大家庭中,都会因为爸爸妈妈的陪伴而温暖,同时也伴随着家风的和谐气息。

一个好的家风可以让一个孩子很好的成长,而我就生活这样一个很好的家风中。在家中父母难免会因为一些磕磕碰碰而吵架,但他们从不会互相指责、斥骂,更多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他们理性的一面。平时在家中妈妈也会常常唠叨在学校应该怎么尊重老师同学,更会讲一些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时间久了我脑海中也会时不时的出现这几句话,与其说她是生我养我的母亲,不如说她是我人生的第一个导师。

每次饭桌上的话题都是最多的,我总是觉得每天的这个时候都是对一天的总结,当然饭桌上的礼仪是一定要遵循,妈妈常常对我警告的有这几点:

1、吃饭不要狼吞虎咽,嘴巴不能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

2、吃饭时严禁边吃饭边大声说话。

3、不能翘腿。等等……

虽然还有很多条的规矩但是正是因为有这些束缚着我让我更好的成长。而我和妈妈之间也不仅仅只有这些法则。

“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玩的时候玩!”母亲嘴中也总是挂着这句话。是的,该学习的时候学习:我和妈妈做了一个作息表,周一至周五毫无疑问的是学习,一直到周六下午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加上课外的练习。该玩的时候玩:每个周日妈妈都会带我出去玩,虽然名义上是“玩”,但是每次出去都会遇上一些形形色色的人,这也算是让我“长了见识了”。

常常会听到旁边的人会被这么赞扬“这个孩子真有修养,看上去就很乖的样子。”我想之所以这个孩子会被人这么夸奖是因为她长期处于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一个人的修养是一时装不来的。就好比街上的一些小混混他们何尝不是处于一个不好的社会环境中,而且他们大多数家中都不会有一个良好的家风,才会导致他们这样,相反如果他们的家人更多一点关爱他们,家中也没有什么不好的风气,他们也不会迈出小混混的这一步。

所以我们要建构和谐家风,父母在家中要学会树立好榜样同样也要与孩子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在孩子面前更要学会抑制住自己不好的情感;孩子也要学会设身处地的去理解父母,尽量做最好的自己,展现在父母眼前。

家风家训国旗下演讲稿篇5

家风又称为门风,家风其实就是在家庭里形成一个统一的道德标准。所以说,一个良好的家风可以帮助在家庭中的成员更好地学习一些人生的道理和做人的道理!

“学以增智,学以立身”,把勤于学习作为培育良好家风的常态任务。圣贤由学而成,才能由学而得。一个政党会因学习而强大,民族会因学习而富强,同样,家庭会因学习而不断进步和发展。高尚的人格,美好的操守,是一开始从家庭的熏陶、而后在学习和工作的实践中长期培育而成。古往今来许多有识之士,无不重视以文化人、以学治家,把个人的修身立业与培养良好学习家风联系在一起。从小就养成善学、爱学、勤学的习惯,才能不断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气质风范,也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古人说:“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党员干部不仅要做勤于学习的表率,还要激发家庭成员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通过学习立身立德、增智强能,这样也能使良好的学习家风薪火相传。

“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把甘于清贫作为培育良好家风的价值追求。是为子女留下万贯家产,还是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具有良好家风的重要标志。唐代诗人罗隐就有“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女谋”的名句留传后世。对政府官员也有着掷地有声的话语:“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当官即不许发财,这是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职业要求决定的,也是家庭教育必须遵循的。事实说明,家财越多越有可能滋生懒惰心理,扼杀创造精神,这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极为不利的。真正高明的父母,是把优良思想和品德操守留给子女,这样才能为家人赢得长久的荣誉和尊敬,为家庭带来长久的欢乐和安详。

“俭以养德,德由俭来”,把乐于节俭作为培育良好家风的行为准则。崇尚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古代,就有“勤于持家,俭以养德”之说。节俭,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是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唯有从小就接受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教育,才能真切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防止产生优越感,自觉克服骄娇气。节俭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护身法宝。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就是从追求奢侈生活开始,逐渐走上违纪违法道路的。要自觉远离奢侈欲的诱惑,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思想,不仅自己要以俭为荣,还要让子女过过穷日子、苦日子,使他们真正把节俭作为一种意识,嵌入灵魂深处,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成为生存智慧的理性选择。

“堂前教子,枕边教妻”,把严于管教作为培育良好家风的重要环节。家庭给人以归属感,成为人们内心情感最柔软的一部分。正因为此,家庭容易成为人性弱点的避风港,原则易在亲情面前变通,底线易在亲情面前突破。对家属子女管理不严,常常导致家庭不幸。党员干部要自觉把好作风贯穿于家庭生活之中,经常向家人宣传政策法规,帮助他们划清是非、美丑、荣辱的界限,对枕边风善而从,恶而弃;对子女的不正当要求,要坚决予以拒绝。同时,“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子女家庭和睦,自己首先要感情专一;要求家人洁身自好,自己首先要远离低级趣味。只有这样,才能把家庭打造成一个追求进步的家庭,一个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家庭,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

希望家家户户都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家风,让家风帮助我们学会做人的道理,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风气!

家风家训国旗下演讲稿篇6

每个家庭都有家规,家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长大后才能立足社会。

最近我们在学习《弟子规》,其中有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讲的是在家要孝顺父母,父母叫我们的时候要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父母要求我们做什么要立刻去做,不要推托、偷懒。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看电视,妈妈下班回来问我:“一泽,作业写完了吗?周末打算去哪儿玩啊?”当时电视演的是我最爱看的《火力少年王之传奇再现五》,我已经融入电视里的情节中了,几乎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就在这时电视突然关了,我以为是停电了,我抬头一看灯还亮着,就在我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时妈妈生气的站在我面前说:“不管谁跟你说话的时候要仔细听,这是对人的基本尊重。“我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是我做错了。我主动向妈妈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不再犯类似错误。自从这件事之后,我对《弟子规》有了更深的理解。

勤俭节约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诗句,也让我懂得了劳动的艰辛。我偶尔也是把吃不了的饭倒掉,有很多很多小朋友生活在贫困地区,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买不起学习用具,更没有零食吃,而我们还在浪费想想真是惭愧啊!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把勤俭节约落实到行动,而不是一句口号。

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家庭的全貌,我要好好牢记并发扬光大。

家风家训国旗下演讲稿篇7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但念物力维艰。”这是一句人们常常挂在嘴的俗语,却也是我家的家风家训。妈妈经常对我说,一个人要节俭,不能随意浪费,虽然有些人很幸运,自己的父辈或再上一辈很有钱,但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富不过三代”。要是不注意节俭,尽管上一辈子再有钱,也总有一天会被花光的。

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一起来到菜市场,妈妈总是东瞧瞧西逛逛,看到了自己的心仪的菜也不立刻买下来,而是去到别的卖菜摊上问一遍,不时的询问价钱,讨价还价,最终通过货比三家,买下了物美价廉的菜......我终于忍不住的问妈妈一句:"妈,你看这的菜的价钱不就相差几毛钱吗?你又为何跑来跑去这么辛苦呢!大不了就多付一点嘛!"妈妈听我这一句话,不紧不慢地对我讲道:“我不是经常跟你说吗,一个人要节俭,不要把不必要的钱浪费,就比如买一条鱼,一家是10元一斤,另一家是11元一斤,你要买一条鱼是3斤的话,你去10元一斤的那家买的话,这不就节省了3元吗?如果到超市买东西,你要是少一角钱他也不会卖给你的!”

还记得那一次,我拧开水龙头洗手,妈妈看见了上前制止我并教育到:“你怎么能这样呢?”“怎么了......” 我委屈的说。“你洗手时水龙头一直开着,这样太浪费水了。在许多远山区里,很多小朋友连喝的水都没有,所以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节约用水!”妈妈激动地说,我在一旁默默地听着,慢慢地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妈妈的口气缓和下来了,继续说:"孩子,你应该还记得去年电视中演的那些缺水的灾区吧!他们哪有你现在这么幸福呀!这时,妈妈变得和往日那般慈祥道:“快把水龙头拧紧吧,以后一定注意节约用水。”“好!”我大声的应道。

在妈妈的影响下,我充分认识到节约就在我们举手之间,平时的日积月累会慢慢变成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同时深深体会到父母以身作则,做好表率,这才是真正的家风家训。

家风家训国旗下演讲稿篇8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鞭策,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每个家,都有自己家训、家规、家风,我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风特点是“勤学孝悌乐助人”,从字面上看,或许跟多数家庭的家风没有区别,但家风的传承,更多的是家族之人的言传身教。关于家风中的勤学,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乌霉诗》,是清朝的王颖士所作,他是王氏家族的第十五世,清康熙十八年进士。王颖士少年时曾在耿王庄私塾念书,因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秋天高粱抽穗时,杂生乌霉,王颖士午餐时以此充饥,不回家吃饭。这引起了塾师的疑问,经询问,王颖士便作一首《乌霉诗》以解师生之疑。

所谓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王氏家族自古就讲究孝道,在整个大家族里,也没听说哪家有不养老、虐待老人的。

王氏家族十六世族人王克宽,康熙年间进士。他的《析筋诗》反映的是王氏孝悌的文化。诗的内容是:“少年堂兄共砚窗,春秋桂杏又同芳。上追淡墨题名榜,下盼红绫赐饼香。弟举孝廉能侍养,房分叔季足衣粮。宦囊美产余无取,牧马场中学牧羊。”这首诗反映的是,王克宽性孝谦让,少时和兄弟一同读书,在他考取官职后,把父母接到身边,视家产财物为身外之物。兄弟们分家时,先让兄弟们选择丰肥的土地和正堂房舍,而自己则选取了村北的一块牧马场居住。在王氏家族中,有太多这样重孝重情的故事,一个家庭中,兄弟为了让其中一名考取功名,不惜自行辍学帮助其功成名就,等家中的兄弟功成名就了,对方反过来再回报这个家庭。这样的良性循环保证了家族中人才辈出。

“勤学孝悌乐助人”,每一字,每一词都有深刻的道理,都教给我们做人的根本。好的家风、家训、家规,每个人都应该去遵守、执行,把好的作风流芳千古。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勤学孝悌乐助人”,是我们王氏的家风,但这一家风可能谁都会说、会写,大家真正能做到的才是好的社会风气。家风看似无形,但它是融在血脉中的骄傲。通过一卷卷不同时期的族谱,族人可以加深对家族的了解,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这就是传递家风。家风正,家族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89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