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名家名篇 > 一剪梅 >

一剪梅的赏析简要

时间: 如英2 一剪梅

  《一剪梅》反映了新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接下来请欣赏小编给大家网络收集整理的一剪梅的赏析简要。

  一剪梅的赏析简要一

  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以词来抒写相思之情,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题材,但李清照这首《一剪梅》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显得越发难能可贵。

  “红藕香残玉簟秋”,首句词人描述与夫君别后,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回房欹靠竹席,颇有凉意,原来秋天已至。词人不经意地道出自己滞后的节令意识,实是写出了她自夫君走后,神不守舍,对环境变化浑然无觉的情形。“红藕香残”的意境,“玉簟”的凉意,也衬托出女词人的冷清与孤寂。此外,首句的语淡情深,如浑然天成,不经意道来。故前人评曰:“易安《一剪梅》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次写在闺中无法排遣愁闷与相思之苦,便出外乘舟解闷。词人在一首《如梦令》中曾生动地记述一次她乘舟尽兴游玩的情景,不仅归舟晚,还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情调欢快。现如今却是“独上兰舟”,不仅无由消除相思之苦,反更显怅惘和忧郁。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女词人独坐舟中,多么希望此刻有雁阵南翔,捎回夫君的书信。而“月满西楼”,则当理解为他日夫妻相聚之时,临窗望月,共话彼此相思之情。此句颇有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诗句的意境。另外,“月满”也蕴含夫妻团圆之意。这三句,女词人的思维与想象大大超越现实,与首句恰形成鲜明对照。表明了词人的相思之深。

  下片。“花自飘零水自流”,词人的思绪又由想象回到现实,并照映上片首句的句意。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由盼望书信的到来,到眼前的抒写流水落花,词人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油然而生,尤其是两个“自”字的运用,更表露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奈。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次写词人自己思念丈夫赵明诚,也设想赵明诚同样在思念自己。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爱的基础上的。末三句,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这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此外,这首词在意境的刻画,真挚、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语言运用的艺术上,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剪梅的赏析简要二

  此词是赵明诚外出求学,李清照送别丈夫后,抒写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而作的。此词在《花庵词选》中又题作“别愁”,而《琅環记》卷中说“赵明诚、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我觉不妥,不能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以我们女性的直觉,词中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又作何解呢?“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是富贵人家女子穿的,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从整首词意思来看,以《花庵词选》的“别愁”最为贴切。

  李清照与赵明诚都生于官宦之家,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礼部员外郎,明诚之父亲赵挺之是吏部侍郎,后为宰相;又出生书香门第,李清照的父亲是当时著名的文人,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为“苏门后四学士”,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亦知书能文。这对红颜知已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唱和诗词,赏玩金石,家庭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生活得非常美满。因此,二人一但离别,两地相思之情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象李清照这样才情横溢、多愁善感的女子,又嫁了象赵明诚这样门当户对、志同道合又能夫唱妇和的丈夫,她对赵明诚更是仰慕钟情,一往情深,并在她的词的字里行间不自觉(也可能是自豪)地流露,以她灵巧的笔抒写她如胶似膝的夫妻感情和幸福美满的生活,留下许多脍炙人口表达离情别绪的优秀词篇。与她同时代的王灼说她“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若本朝妇人,当谁文采第一”(《碧鸡漫志》卷二)。后人曾把她和李白、李煜并称为“词家三李”。

  一剪梅的赏析简要三

  这首词反映了新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以及对别后丈夫的无限眷恋之情。以女性含蓄而细腻的笔触,以浅显生动的语言,谱写了这曲千古绝唱。词的首句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了时间——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微凉的初秋。“红藕”,即红色的荷花。“红藕香残”有秋来了荷花凋谢之意,更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深意。“玉簟”,精美的竹席,暗含富足的生活。一个“秋”字,升华了全篇,虽是秋来席凉,更含人去席凉,初现孤独和寂寞的心绪。这涵义极丰之首句已显示了作者的不同凡响的文学功力,它不仅点明时节,一个很容易引起离情别绪的萧疏秋天,同时也暗示了全词的倾向,且渲染并烘托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更起到了衬托的作用。此句李清照有套用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消翠叶残”之说,但不管怎样说,我更觉李清照这句词,既通俗易懂而又色彩鲜明,更富有诗意和新意,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李清照优裕的生活环境。难怪清朝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称赞道:“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李清照非不食人间烟火之人,但却是词中之神,这句“精秀特绝”的感叹,并非过誉,应是当之无愧。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在这初秋时节,荷残席冷、万物萧疏,丈夫又“负笈远游”,作者免不了触景生情,新婚的缠绵使其思夫之苦更加萦绕于怀,如何排愁遣闷呢?我们可爱的词人“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就是说,轻轻地解开绸罗的裙衣,换上了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散散心吧!这一“轻”、一“独”,写活了作者当时形态和心态,令人拍案叫绝,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字虽作轻手轻脚解,却入木三分地表现了作者生怕惊动了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正因为有了“轻”,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有让跟随,才有了下句的“独”来回应,作者形影相吊的孤寂跃然纸上。“轻”↔“独”很合当时的情景,而“罗裳”↔“兰舟”则很合作者的身份,对仗工稳,朗朗上口,让人过目难忘。

  《九歌•湘君》中“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有湘夫人乘舟会湘君的优闲,张孝祥《念奴娇》中“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有洞庭湖泛舟的兴奋,而“独上兰舟”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是借泛舟以解思夫之苦,结果泛出了“举杯消愁愁更愁”。不知小舟能否承载李清照的这多愁,但却“愁”出幻象: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

  《历代名家词赏析》解为:“云中谁寄锦书来?”是说谁从远方寄来我久久盼望的书信呢?“云中”指远方,“谁寄”点明了当时并没有丈夫的书信来,只不过是词人的主观臆断而已,这正表现了对丈夫思念的深切。正因为如此,词人举头望天,多么盼望“鸿雁传书”啊,然而却只见万里碧空中一行大雁向南飞去,这岂不更增加了几分惆怅!待等到雁群归来,捎回锦书,恐怕已是来年的春天,月光洒满西楼的时候了,那时间又是多么漫长啊!王兆鹏等选评的《丽人词选》则说:“月满西楼”时总是辗转不眠,渴望见到天空中出现的“雁字”,捎回“锦书”。我认为前两种解释有直译之嫌,不能准确地把握原意,体现那种荡气回肠的感觉。这三句的前两句为倒装句,应理解为:当空中的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原文这三句看似平淡,实则含蓄有韵味:

  一、它表现李清照夫妻之间相互信任,感情的深厚真挚。不然,则会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怨言,而不是“云中谁寄锦书来”的痴情,这种不言情情已现借事抒情的手法,在艺术上更富感染力。

  二、寓抽象于形象,因而更觉生动具体,是李清照表达情感常用的方法。“谁寄锦书来”未免显得抽象,作者借“鸿雁传书”写出:“雁字回时”,通过空中大雁形象地表达了书信的到来,似乎看到了作者去取信的兴奋。虽然这种写法并非自她开始,,但她的云中大雁传书,使画面更为清晰,形象更为鲜明,这一点晴之笔的确神奇。

  三、渲染了一个“月满西楼”的美好夜晚。在这样的夜晚,倘若能收到明诚的情书,无疑是高兴的,可作者的本意并非如此,“月满西楼”这四个字却象座宝库,给人无尽的惊喜和遐想。“月满西楼”和白居易《长相思》中的“月明人倚楼”有相似之处,都是写月夜思妇凭栏远望,但李清照更胜一筹,先看“西”字,表明月已西斜,可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说明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再看“满”字,还可以理解为圆满、幸福,月满即月圆,圆即象征着团圆、团聚。因此,“月满西楼”不仅有如水的月光照满了西楼的美景,更有在孤独寂寞之时盼望与丈夫团聚的意思。这句“月满西楼”的真正含义:在这美好的夜晚,能收到丈夫的书信,固然可喜,但也不能消除她的相思之苦,何况这也是臆想,这假想的自我安慰的背后,蕴藏着作者相思的泪水和无奈的守候。有了对丈夫的思念和信任,也就相信丈夫在思念自己。于是下片就水到渠成了:

  花自飘零水自流。

  如果解着:李清照感叹自己“红颜易老,青春易逝”,那么,下句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应该说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自己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把自己比作落花;“水自流”是说丈夫远行了,象悠悠的江水空自流,微嗔丈夫,益显情之真挚。“自”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表现李清照 “无可奈何花落去” 的感叹。此句也看似平淡,实际含义颇深,只要仔细体会,便不难发觉,作者既为自己红颜空逝而伤怀,更为丈夫不能与自己共享青春年华和甜蜜爱情而感慨。这句的两个“自”字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自然而然就引出了: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没有两情相悦,便没有两地同样的相思,苦恼着一样的离愁。此句大白话似的,无需我绕舌。可见李清照开朗的胸襟,虽然有“花自飘零”的惆怅,“水自流”的微嗔,处处总是为心爱的丈夫着想。这在古典诗词的思夫之作中,是不多见的,大多是“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魏夫人《菩萨蛮》),“为报归期须及早,休误妾、一春闲。”(魏夫人《江城子》),“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朱淑真《生查子》),“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忆江南》)一类文字,可谓一样相思,不一样的情怀。

  有那么苦的相思,那么忠贞的爱情,李清照的“闲愁”愁到什么程度呢?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即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刚舒展开,而思绪又涌上心头,总而言之,无时无刻不相思。这里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极其细腻,有一种近于调皮而又自豪的心理。这三句是从“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范仲淹《御街行》)中化来的,可谓青出于蓝胜于蓝,化得既巧妙无痕,又委婉情深,难怪王士桢在《花草蒙拾》中说“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胎出,李特工耳”。尤其是“才下”、“却上”用得最妙,两词连用,感情由外露转为内向的迅疾,托笔而出,少妇的娇柔与羞涩跃然纸上。与李煜《乌夜啼》中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异曲同工,成为千古传诵的抒情名句。李调元在(《雨村词话》卷三)中说:“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练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18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