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听后感
圆明园是我国乃至全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占地面积三百五十多公顷,容纳了全中国最有代表的风景名胜和各种奇珍异宝,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听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圆明园的毁灭听后感一:《圆明园的毁灭》听后感
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阅读教学也应如此。语文课标指出,语文重要特点是“情”,情感十分丰富。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在“润物细无声”中动情,心灵受到震撼,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
叶枚举老师的课从情入手,激情飞扬,真可谓一个“情”字了得!在课堂上自始至终洋溢着对圆明园毁灭的遗憾怀念,自始至终抒发着对帝国主义、清朝政府的痛恨,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入课文情境,与文本对话。叶老师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对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阅读潜能,提高阅读能力。对文中内涵深刻的句段,于老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进课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品产生共鸣。在一唱三叹、绵绵不绝的情感中,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深情朗读,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心灵的激荡。在读书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叶老师在指导阅读感知,自读领悟的基础上,巧妙点拨,围绕课文内容,巧妙把握教材延伸点,引导内容延伸,情感升华,由读向写辐射,又由写向读还原,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悟,去理解,去表述,以此促进语言的积累运用,在互动中实现为迁移而教的目的。
圆明园的毁灭听后感二:《圆明园的毁灭》听后感
今天,尽管天气阴冷,还下起了蒙蒙细雨。但讲台上激情飞扬的 叶老师,却为我们带来了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这次的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是我听过的第二次。但感觉却大不一样,经过反复推敲、斟酌后,这次的设计更精致、语言更娴熟、灵活了。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永远都在学习路上的名师模范。欣赏之余,更多的是学习,现零星记录下自己对本节课的感受:
一、重语言品读,感悟内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指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优美的语言”“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本课中,大量运用了许多优美的四字词语。如: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叶老师也挖掘出了文章的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悉心品味。
如引导学生理解“众星拱月”,体会布局之美时,老师先让学生说说本义:很多星星围着月亮,再出示一张“圆明园”被许多小园包围的图片来观察交流,此时,学生对这个词的疑问,就迎刃而解了。再读这句话时,学生的感受就更深刻了。
二、重方法迁移,模仿练笔。
在教学中,随文练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方法。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运用了几个的“有……有……也有……”,再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象。叶老师在学生充分感悟对比写法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当堂训练,做到读写无缝链接,让学生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进行小练笔。因为有了之前的朗读感悟,加上后面精美绝伦的园林景色的图片展示,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个别学生的练笔还是比较出彩的。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只要坚持范文引路,读写结合,从读到写,以读促写,从扶到放。相信就能有效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圆明园的毁灭听后感三:《圆明园的毁灭》听后感
离开学校近二十年了,有机会跟自己的孩子一起听课,感觉真好!
今天听了顾老师的语文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感到十分敬佩。顾老师把激情灌注到整个课堂,使课堂像一条奔腾向前的大河,时而蓄势待发,时而汹涌澎湃,时而舒缓有致,我充分感受到顾老师的课是用激情燃烧自己,点燃学生,是用智慧引领教学,把学生带人了语文学习的智慧高地。
细细品味顾老师的课堂后,我发现她的课堂强调学生的阅读与体验,通过阅读教学实现学生的真正阅读。课文一开始便让学生观看课文插图,结合学生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对圆明园进行初步的了解。随后,分段朗读,在读中注重读的声音、形式及技巧。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了评价,十分重视学生的内心。在朗读的过程中注重好词的积累,为学生在语言的领悟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学生在老师动情的话语中,激发出热爱祖国的情感,并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圆明园的价值在祖国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更广的感受,也就真正“走进”了圆明园。
听完老师的课,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那是心的呼唤,爱的奉献!十分感慨,为今天我们的孩子有这么优秀的老师,这么先进的教学设备感到十分欣慰!希望孩子们都应该好好珍惜学习的机会,发奋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的支柱,为振兴中华作出贡献!
五(3)班 学生家长
以上就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听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看过“圆明园的毁灭听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