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的主旨思想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气畅达、语言优美、脍炙人口,因此,长期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岳阳楼记的主旨思想,欢迎阅读参考。
岳阳楼记的主旨思想一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一提起岳阳楼,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起千古名臣范仲淹,千古名文《岳阳楼记》,
想到其中表明范仲淹宽阔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会赞颂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可以说,人们把太多的目光和关注给了范仲淹,而很少会有人想到功不可没的滕子京。 既是自勉,又是与友人共勉。
岳阳楼记的主旨思想二
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勉励友人,警策自己。
岳阳楼记的主旨思想三
影响力洞穿史册,成为延绵千年的治国理念之一,政事通达、人心和顺成为后代无数治国理政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后世有“居官警语”云:“善为治者,贵运轶民之隐,达民之情。”“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于隔阂。”“上下之交”而不“隔阂”,其核心就是个“通”字,揭示了“政通人和”的关键所在。
岳阳楼记的主旨思想赏析
《岳阳楼记》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的同科进士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滕子京极为不满,常常把郁愤发泄于外。范仲淹担心他再遭祸患,很想加以规劝,但滕子京为人豪迈,罕受人言,范仲淹无从说起。正在此时,范仲淹收到滕子京的来信,求他为自已重修的岳阳楼作记,于是便受托写了这篇立意深远、含义深刻、结构严谨、文辞优美的《岳阳楼记》。一方面申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另一方面也借机巧妙地激励、劝勉滕子京。
全文可分为五个自然段:首段从滕子京写起,以交代作记的缘由。第二段写岳阳楼之大观。《岳阳楼记》的独特之处在于《岳阳楼记》没有泛泛描绘岳阳楼,因为这些前人已备述,而是紧紧抓住岳阳楼最为引人入胜的“洞庭一湖”加以描绘,“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寥寥数笔,写出了洞庭湖的浩瀚气势;“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又把人们带人了洞庭湖瞬息万变的优美景色之中。①正当读者陶醉其中、流连忘返之时,范仲淹笔锋一转,由景写人,写人对不同景物的不同感受,“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作者在此故设疑辞,为下文具体写“迁客骚人”在不同自然环境中会产生的不同感受作了自然过渡。范仲淹概括描述在岳阳楼上所看到的洞庭湖全貌,及由气象变化、景物不同所联系想到的不同游人的不同感情。“衔”与“吞”两个动词,表洞庭气势的雄伟。这些是对上文“胜状”“在一湖”的具体说明。
淫雨霏霏的洞庭,凄凉阴森,文人骚客们便满目萧然,感慨万千,大发悲情;春和景明之时的洞庭,妖媚和丽,赏心悦目,文人墨客们便喜气洋洋、心旷神怡。这两种景色、两种心情的对比描写,说明了世人多随物变而情迁、景异而情移,虽无可厚非,毕竟是世俗之人而已,并不是作者所追求赞赏的。那么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境界呢?第五自然段便假借古仁人之心,道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正论。这种道德观和人生观,至今看来,仍有其积极意义。它充分表达了一个政治革新家的宽阔胸怀和远大抱负,这种胸怀和抱负是对祸国殃民的官僚集团的无情鞭挞。在客观效果上不仅激励着当时的仁人志士,也激励着千秋万代的人们。范仲淹此文被传诵千古,百读不厌。无论在写作技巧、表达形式、语言文字上都有独到之处。正如宋代诗人陈师道所说:“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话说时景,世人为奇。”
《岳阳楼记》中蕴涵范仲淹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岳阳楼记》是一篇“记”,但它没有赘述岳阳楼的历史沿革与重修经过,而是重在抒写自己立身处世的态度,这就形成了《岳阳楼记》以议论为主,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特点。《岳阳楼记》第一段是简明扼要的叙事,这是一篇“记”所必需的;接着三段是生动的景物描写,总写岳阳楼的自然形胜和分写岳阳楼在凄风苦雨、春和景明时的壮观景色,同时写出了迁客骚人在不同环境中的“览物之情”;最后是一段精辟议论,表明自己的处世态度,抒发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感情。议论是《岳阳楼记》的核心,“先下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全文的聚光点,文中的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议论服务的。叙事只是一带而过,而写景则用了较多笔墨,并且是纵情描绘,极力渲染。作者准确地捕捉住了洞庭湖的典型景物,融情于景,兼用对比手法,绘声绘色地再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自然环境,及其所引起的迁客骚人们的不同感受。在写景、抒情都很充分的情况下,作者调转笔锋,用“或异二者之为”一语,否定了前面那种因境异而情迁的态度,从而全力肯定和宣扬古代仁人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高尚情操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处世态度。
范仲淹作《岳阳楼记》时心情是很复杂的,内心是非常矛盾的,他面临一个艰难的人生选择。他一直主张积极入世,要为国为民多做事。但庆历新政不了了之,他所提出的改革措施因触犯了既得利益集团,而逐渐被告完全废除。朝廷上下政局复杂,可他无力回天;尽管他胸怀天下,但壮志难酬。边关危机四伏,但自己体力、精神不济,已不能为国效力,只好望阙引退了。但“退”对范仲淹来说是非常痛苦的,所以他把一生的感慨、抱负和理想都艺术化地融入了这篇《岳阳楼记》里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是范仲淹的不朽名句,也是他所具有的宏伟理想,但作者这里还有着更深一层的含意:自己坚信个人所持的政治主张是正确的,这个理想是一定不会动摇的,因此即使遭到贬谪,也决不屈服,轻易改变初衷。这是范仲淹在政治上失意后对自己的同志者发出的策励宣言,也是对那些战胜自己的保守派官僚们的一次示威。
《岳阳楼记》蕴涵着范仲淹崇高的政治境界
范仲淹首先说明了作记的缘由是受朋友之托,接着写岳阳楼之大观,然后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有览物而悲者,有览物而喜者,最后则点明了《岳阳楼记》主旨。对上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悲和喜——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也就是“进亦忧,退亦忧”。难道就没有快乐的时候吗?有,但必须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表达了作者伟大的胸怀和崇高的境界。范仲淹这种“先忧后乐”的精神,将是我们民族永远的精神财富。
范仲淹的思想体系是孔孟所建立的“民本”政治观念。他讲求正气与仁义道德,主张改革和廉洁奉公。他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的人生哲学是积极的,对自己的修养是刻苦认真,严以律己。在《岳阳楼记》里,范仲淹首先描写了洞庭湖变幻莫测的奇观,并把天气的阴晴与游人的忧乐进行联系和对比。通过由景生情的过渡,把关注的焦点由景转移到情,进而用理性的眼光考察产生不同思想感情的根源,否定了常人注重个人荣辱得失的庸俗心态,然后通过歌颂古代圣贤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提出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标准,抒发了自己要继续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和满腔豪情。从行文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范仲淹在政治上遭受重大挫折之后,丝毫没有苟且偷安或消极厌世的念头,以天下为己任的心胸丝毫没有动摇和改变,仍然情绪高昂,满怀越挫越勇、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岳阳楼记》通过描绘岳阳楼的自然形胜,以及迁客骚人们在不同景色中所产生的不同心情,批判和否定了迁客骚人们随物悲喜的人生态度和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狭隘思想,借赞扬古代仁人不为外物所左右,矢志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和抱负,表现了作者虽处受谗遭贬的逆境,仍要坚持理想、关心国事的积极态度。他不但以此鞭策自己,而且以此劝勉和鼓励滕子京。联系到北宋君臣沉溺于享乐、不恤国事的社会环境,更显出作者这种思想和人生态度的难能可贵。这种忧国忧民、居安思危、积极进取、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品德,不但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在今天仍使人深受启发和激励。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②
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色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句式、节奏与上一段大体相仿,却也另有变奏。“而或”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范仲淹没有亲临岳阳楼,通过观画结合自己的经历、感受,文思泉涌,便挥笔书写起来:“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久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总之,《岳阳楼记》通过写景、写心境,表达了作者作为进步政治家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景色或“霪雨霏霏”般恶劣,或“春和景明”般美好,跃然纸上,使人惊叹。《岳阳楼记》两种景色,两种心情,其意并不在写景,而在于通过写景写人生际遇,写仁人志士的胸怀和抱负,而景色也就有了人生际遇的象征意义。范仲淹的登高思想影响深远,不仅传承了我们文化传统,而且也展现了民族的爱国精神,永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