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 余光中
余光中的文学成就为两岸评论者所瞩目。现在请欣赏小编带来的民歌 余光中。
民歌 余光中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从青海到黄海
风也听见
沙也听见
如果黄河冻成了冰河
还有长江最最母性的鼻音
从高原到平原
鱼也听见
龙也听见
如果长江冻成了冰河
还有我,还有我的红海在呼啸
从早潮到晚潮
醒也听见
梦也听见
有一天我的血也结冰
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
从A型到O型
哭也听见
笑也听见
民歌 余光中赏析一
余光中的诗是承继五四新诗起步的,50年代投入现代主义诗潮,后来又转而回归中国古典传统,最后他选择了一条中西融汇、古今结合的诗歌道路。《民歌》这首七十年代创作的作品就体现了诗人的这种探索和追求。
诗人对西方文学有很高的造诣,对中国古典文学也有深厚的功底和修养。因而,他能在东西参照中看待中国文化。所以,他的诗的回归不是形式的,而主要是基本的文学精神和民族魂魄的血统。正如他自己说:“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这首《民歌》就是在传统与自我、个性与共性的交融点上表现和歌唱了中华民族雄强自主、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的构成,是历史的,也是自然的。
因此,诗一开始就从我们民族的发祥地写起。正是那莽莽的黄土地养育了我们的民族,孕育了这首“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的民歌。它自诞生以来,响彻华夏大地,“风也听见/沙也听见”。这里的民歌是我们民族起源时民族精神的象征,所以,它有最古老的自然源流。正如人们所说:“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民族精神的演化,是从原始的自然理想而进入到社会文明的人文系统。这一进步,诗中是“黄河冰封”、“长江发出母性鼻音”两个意象的转换来表现的。从黄河到长江,不单是地域的扩大,而是展现了我们民族精神所经历的艰苦悲壮的历史行程。因此,“鱼也听见/龙也听见”。鱼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这说明民族精神作为民族传统已深入到整个民族文化心理的底层结构。
历史长河流到今天,民族精神汇入现实个体。传统从自然本源出发经历了历史的磨砺和充实之后,又进入更高层次的生命自然。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确认,是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它使民族精神的传统化为生命的血液,在个人的心海里激动。因此,“醒也听见/梦也听见”。这说明个体的人生已同民族精神溶为一体。
民族精神从河流进入血液,并没有到此终止。个体意识的张扬,正是民族整体灵魂苏生的重要表现和先兆。诗中的“自我”也不是纯粹的个人,它是个性化的共性。因而,进一步发展,就能超越个体的局限,而进入民族精神的永恒。这就是“有一天我的血也结冰/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所以说,民歌的传唱不会断绝,它永远与我们民族的命运共哀乐:“哭也听见/笑也听见”。
这首诗以民歌为民族精神的指代,以河流的流动和转换为民歌传唱的载体,从外在世界进入主体世界,把共时态的地域环境与历时态的民族演化纵横融汇起来,从而构成了以诗人对民族的苦恋为核心而又辗转升华的四维空间(三维空间加时间维)。这是审美空间,也是智力空间。以高度的智慧对自己所属的民族进行深层次的审美思考,正是这首诗的基本特征。此外,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句式整饬,循环往复,一唱三叹,这种仿民歌的形式,也很适合诗的内容,并具有民族传统的特色。
民歌 余光中赏析二
《民歌》作为一首现代诗,在形式上用了中国传统民歌的形式,章节复叠,流出了民族的声音.层层逼进,气势锐不可挡.《民歌》在整体表现结构上用了民歌的形咏,但在语意的表达上却增加了欧化的色彩.把《民歌》中的诗句,一句句提炼出来了,就其句型而言,颇似洋腔,你可以对为译成英语.如在诗中反复咏唱的 ——
“风,也听见 /沙,也听见 /龙,也听见 /鱼,也听见 /醒,也听见 /梦,也听见 /哭,也听见 /笑,也听见 ”
但就其内涵而言,却又是古色古香的国调.风与沙的对应,寓示着自然.从高原到平原/鱼,也听见/龙,也听见诗中“鱼”的出现,不由使人联想至博物馆里陈列着的原始河姆渡时期,那条印在瓦盆上的鱼.“龙”毫无疑问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而,据一些学者考证,龙形是由鱼形变化而来的.无疑“鱼”和“龙”的意象,象征着历史,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长长的历史渊源.
从早潮到晚潮/醒,也听见/梦,也听见 无不喻示着民族的声音时刻都在.“从A型到O型”“A型、O型”是人的血型,每一个人“哭,也听见/笑,也听见”中华民族的文化不仅是在血液且已深入骨髓.尽管诗中有“还有长江最最母性的鼻音”纯系洋腔的句子,但这丝毫不能减弱诗人所洋溢的强烈的追慕中华民族文化的情愫.诗歌语言极具浪漫,如“还有我,我的红海在呼啸”.以红海喻血,比喻大胆瑰丽,激扬豪迈之情溢于言表.随着诗歌的铿锵的节奏,和清新凝重的意象,诗人的大中华意识自然意识流露出来,也使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听着余光中的《民歌》,自豪之情顿生,随着诗人同咏《民歌》.
《民歌》这首诗曾在台湾的广场上,万人咏唱.现代,爱国,爱民族的诗也不少,但有哪一首能与此诗相媲美.也许很多诗人为高额所惑而作诗,自然也少了份真情.儒雅的余光中先生,诗作却如此豪迈,只缘他心中有颗真的“爱中华之心”!
余光中的这首《民歌》,整体的诗意氛围就酿造了大中华的情绪,气势磅礴,是民族传统精神与现代艺术意识的联姻,是民歌形式与现代诗手法的合壁.运用了现代派直觉表现的手法,象征手法,间或以时空的跳跃、间断,使大中华之气,磅礴宇内,令读者心灵的四壁激荡,以此更激发想象,去体会,去领悟“风、沙、雨、龙``````”到底涵着多少能量!
仅以诗歌语言意象背后的世界,这首《民歌》以高度简约的形式而包涵巨大的内涵,以有限的字面运动释放出巨大无限的能量,使中华之心振之宇内!
充溢时空的民族歌喉——余光中诗作《民歌》管见(徐欣路)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能以这般宏大气势开篇的诗作,在当代诗歌中是不多见的,它的作者一定具有非凡的气魄和敏锐的心灵.余光中,一位在诗坛上活跃了几十年的诗人,描绘着自己挥不散的民族情结.《民歌》,就好像中华民族的一股特殊血液,当它注入炎黄子孙的体内时,我们都会想为之高喊:“我,也听见!”
《民歌》一诗创作于1971年底,收在《白玉苦瓜》集里,与同集的另一首著名诗歌《乡愁》的创作仅间隔了一个月,我们可以从《乡愁》中看出余光中当时的中国情之深厚.
与《乡愁》和《乡愁四韵》比较,两首乡愁诗表达的情感是偏重个人的,它们都通过四段诗文、四个明烈的意象来点缀出诗人个人的乡情.而《民歌》则不同,《民歌》虽然同样用了四段诗文,四个意象,但它却没有采用点缀的方式,而是逐渐地囊括,以至展现整体,从而营造出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的宏大气势,读来令人心潮澎湃.而这种集诗人丰富的想象与大胆的夸张于一体的精彩囊括,则是由对时空的填充来完成的.
从《民歌》四段诗所写的内容上看,每段诗都分别写到一个歌唱的主体,即四个意象——“黄河”、“长江”、“我的血”、“你的血他的血”.从哺育了民族的大自然的河流到人,从个人到整个民族的人,诗人不断地拓宽主题空间,从而凸显出由人的凝聚、精神的凝聚产生的民族凝聚这一主题.这是第一系列的主体空间填充.第二、三、四段每段开头都用了相同结构的假设,从第一段的“只有”,到第二、三段的“如果”,再到第四段的“有一天”,主体一个个被提出,又一个个被否定,发生了接连的转移.可是它非但没有消失,而且还被推出了一个个波澜壮阔的大浪.从刚开始的“只有”,到后来的“还有长江最最母性的声音”、“还有我,还有我的红海在呼啸”、“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曲怎样壮阔的交响!这样,在时间的延展上,通过环环相扣的否定与重设,诗人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一首民歌永远都会有人唱下去,我们民族的血液将在大地上奔腾不息,为我们民族精神而高歌的人将前赴后继,中华民族的壮丽歌喉将光大无限!这就完成了第二系列的时间填充.
然而,诗人关于这一首民歌的时空观还没有结束,能引起人更大激情的是那一连串的回应.风与沙,鱼与龙,醒与梦,哭与笑,天地间无论何时何地的任何一种事物、任何一种状态都起来回应,不但强化表现了民族的凝聚力,也进一步拓展了时空.四段诗总共有八声“也听见”,犹如一支全民族的大军在接受民族精神检阅时高喊的口号,排山倒海,气势磅礴.这是第三系列时空填充,也可以说是前两种填充的一个补遗.如果说经过前面的囊括还有缺漏的话,这里则用了一系列的事物与状态来指代全体发出回应,使时空空前地饱胀.这可以说是三种填充中最精彩的.难怪乎余先生朗诵此诗时总有让全场听众和诗的喜好,这也源于诗人对这种呼应的时空效果的理解.
三个系列的填充依次分布在各段,而各段之间又进行着整体填充,这样,我们读诗时,就明显地体会到诗歌在时空上丰富、丰盈乃至膨胀的过程,这正应了表达全民族凝聚主题的需要.《民歌》因这种精彩的囊括而摆脱了泛泛抒情的单薄,产生了一种极具感染力的四维空间.正是这个四维空间把诗人、读者乃至整个中华民族都给装下,装进了这沉甸甸的诗句里.
这就是《民歌》这首诗的份量.“无论我的诗是写于海岛或是半岛或是新大陆,其中必有一主题是托根在那片后土,必有一基调是与滚滚的长江同一节奏,这汹涌澎湃,从厦门的少作到高雄的晚作,从未断绝.”(余光中《先我而飞——诗歌选集自序》)余光中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血管里流淌的是中华的血液,他的身体里跳动的是炎黄的脉搏.我们的民族庆幸有了这样一位诗人,而诗人在《民歌》中为我们描绘的时空也将会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延伸,延伸……
看过“民歌 余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