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名家名篇 > 雨巷 >

雨巷评课

时间: 如英2 雨巷

  雨巷的美是朦胧的,在这朦胧的意象之下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雨巷评课,希望对你有用。

  雨巷评课一

  《雨巷》一课,让我看到了一名语文教师特有的温婉和柔美。执教老师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引领者,带着学生走入诗歌,品评诗歌,与这首诗的教学情境有机融合。个人比较喜欢这样的风格。

  整堂课,教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带领学生一步一步走入诗歌情境,借赏析“意象群”这根主线,串联起对诗歌意境及主题的解读。问题从学生中来,解读回到学生中去,体现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思想。同时,教师于必要之处予以点拨与升华,对“油纸伞”、“丁香花”等意象的解析颇见教师的教学底蕴,个人教学魅力足现。

  但,似乎本节课也有几处值得商榷。首先,对诗歌的诵读次序有点儿倒置,不太符合诗歌学习的一般规律。课堂伊始,即要求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全诗显得突兀。试问,忽略了学生对诗歌整体感知的有感情诵读又能读出多少感情呢?即使最后呈现出来的是入情入境的诵读,那么,属于学生的真实体验又有几分呢?其次,对于一首现代诗歌而言,老师代为分析的内容太多,学生体验性诵读的时间太少。第三,对于这首诗歌的多义性理解,老师先入为主式的引导方式有待商榷,这里的提问和引导完全可以再放开一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以及诗人的创作背景,自由探讨。

  课堂艺术永远都是有缺憾的艺术。一堂课,能够给人以启迪、引人深入思考,就是一堂有价值的课。感谢这位老师的教学分享,让我受益良多。

  雨巷评课二

  这是一堂可圈可点的课,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内容。

  首先这堂课的教学抓住了诗歌的特征去组织教学,通过解读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情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读懂诗歌,意象的理解是重点也是难点,课堂上老师调动各种资源,设置各种情境,引经据典,让学生明白这些意象的含义,从而很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情感,对这些意象的解读体现出老师丰厚了文化储备,也使课堂厚重起来。

  其次,这堂课很重视诵读,诵读贯穿课堂的始终,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让人欣慰。但从教学的角度来讲,诵读教学还是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诵读是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但是,课堂上为什么要诵读,教师如何组织诵读呢?观念不同,方法不同,学习效果也很不一样。我认为不能为诵读而诵读,也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而应该围绕学习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学生认知的欲望,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这堂课,学生基本处于诵读中,但诵读的指向不够明确,每一次读是为什么?读后的效果依然要靠分析来解决问题。另处诵读需有一个过程,读顺-读懂-读出情感,最后是有诵读技巧。一开始便是范读,特别是老师或是录音,就剥夺了学生的最初感受,让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了自已。中间的教学过程中,应力求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品读,但也不是只追求热闹和课堂气氛的轻松,而是让学生走近语言,亲近语言,随着意象的解读,每读一遍深入一层,进而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

  诵读教学,还需我们细思量。

  雨巷评课三

  看了青岛市教学能手录像课《雨巷》,很有感触,新课标推动的语文课改的确有成效,通过初读、品读和美读很好地引领学生体会诗歌之美。

  总的来看,这节课设计得非常好,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首先,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了以往常见的满堂灌的做法,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一开始老师先朗读作品,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印象;随后又由学生朗读两遍,一遍是个人读,一遍是集体朗读,每读一遍老师都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感受;接着学生发言,谈自己对诗歌的印象,较多的是“凄清”“迷惘”“寂寥”等,大都是摘取诗中某个词语来表达;然后老师及时抓住学生的感受,逐步往诗作的基调与氛围上引导。这些引导很自然,因为紧密结合学生的第一阅读印象,并非高头讲章,也不是一味灌输。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到诗作的氛围之中,阅读、感受和理解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讲文学作品,读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或朗读,才能更好地进入作品世界,让学生在感受、体验和想象中得到熏陶,从而提升审美能力。诗词教学更加要求阅读主体的融入,讲求氛围的浸润,没有阅读的引导,那情味是出不来的。这堂课强化朗读的效果,并力图以此调动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是对路的,也符合新课标提倡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精神。

  这堂课还有一点比较成功,就是既放得开,又不面面俱到,要解决的问题比较集中,整体安排干净利落,井井有条。课堂前半部分反复阅读课文,从中穿插引导学生感受诗作氛围,然后顺势提出探讨“美的原因”;接下来用细读的方法,重点分析油纸伞、丁香等意象,讲得很深入,又能结合学生的体会,把学生的想象力与感受力引发出来了;最后则提升一步,重点解说形成诗作美的主要原因——意境之美,并说明意境在诗歌创作与欣赏中的作用,这就把《雨巷》的艺术特色勾勒出来了,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诗歌中意境之美的重要。

  新课标提倡启发式教学。所谓启发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善于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探讨逐步加以解决,从而使感受力、理解力与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老师在课的每一段都不断引发学生感受与思考,这节课是在不断的提问与引导中完成的。其实,怎样引导提问、怎样层层推进很有讲究。所提的问题要深浅适当、有层次感,且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让学生有兴趣,这并不容易。不妨让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把油纸伞换成塑料雨衣,那味道就两样,诗味就会失去了。所以应当让学生全身心去体验,才能发现诗歌的美。

  这节课的节奏也掌握得比较好,没有哗众取宠的表演,而且又能扣住教学基本要求,实现教学目标。

1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