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鸟的寓言
小鸟总被化成是自由的象征,在有些寓言故事里就可以体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鸟的寓言,以供大家阅读。
关于鸟的寓言一
一只小鸟正在飞往南方过冬的途中。天气太冷了,小鸟冻僵了,从天上掉下来,跌在一大片农田里。它躺在田里的时候,一只母牛走了过来,而且拉了一泡屎在它身上。冻僵的小鸟躺在牛屎堆里,发掘牛粪真是太温暖了。牛粪让它慢慢缓过劲儿来了!它躺在那儿,又暖和又开心,不久就开始高兴地唱起歌来了。一只路过的猫听到了小鸟的歌声,走过来查个究竟。顺着声音,猫发现了躲在牛粪中的小鸟,非常敏捷地将它刨了出来,并将它给吃了!
关于鸟的寓言二
为什么小鸟总被化成是自由的象征?还是人们只是羡慕它们自己会飞而已?飞上蓝天的一刻是美丽的,可谁知道当它们落下的一刻也仿若世人般疾苦。
我听过一个传说,有一种名叫荆棘鸟的鸟一生只歌唱一次,但它们的歌声却是世间最美妙的,连夜莺云雀都遮羞。它们从离巢的那一刻起便紧闭着嘴巴一刻不停的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 棵荆棘树。它们飞过田野村庄和那艰险的悬崖,然后找到最长最利的那枝荆棘,用它刺向自己的胸脯。当鲜血流出的那一刻它便撕心裂肺的高歌,其声欢快得像找到自己心爱的宝贝一样,可也像失去自己心爱的宝贝一样。连躲在云里的上帝也在随着歌声微笑而伤悲。
我不想对这个故事有什么评价,我只知道这个故事就已经很满足了。世间的永恒只有在逝去的那一刻才能出现,就像那只小鸟一样。
我还知道一种鸟。因为体型健硕而且特别能吃,并且特别懒惰。由于它们动作灵活飞得特别快,所以常常不劳而获,经常去抢别的鸟儿们的吃食。于是百鸟都很生气,告到上帝那儿,于是上帝就让它不能飞翔,并且越来越笨重。深山里的原始人们见了,就把它抓过来,拔了拔了给吃了。还给它取了个名字叫鸡。
这个故事久告诉我们,今天你吃了吗?
关于鸟的寓言三
一只鸟儿飞累了,飞得很低,而且脱离了群体,也许根本上群体无法容纳他,虽然飞到了人至中年,可是依然找不到家,哪怕只是树叉间搭起能够遮风挡雨的草庐也成,不必说仰望星空和月光,只是让心灵得到休憩,但这也成为遥不可及的奢望,累了,只能让空擦擦眼睛,倦了,听听风声的吟唱……
是金子哪儿也能发光,刚从矮墙起飞时,被瞩目和赞许的洋洋得意让他如沐春风,似乎只是眨眼间的事,却发现找不到了归宿。风起时,翅膀被摩擦得生疼,到底是自己选择了放逐,还是无路可走,那些错过的,失去的,令人们沾沾自喜的隐市、闹市、”世外桃源“都让他失望了,深深地失望。
于是,不能停留,哪怕继续煎熬着飞翔,即使永远找不到那个家,即使永远漂泊在空中,最终迷逝于长风嘶啸的空中。飞吧,飞吧,已经落下,已经伤痕累累,真的不惧剩余的那一些,一定能够寻到温暖的、安身立命、并不豪华但坚不可摧的家园,信念变得更加坚定,可是没有喝彩,没有赞成,甚至没有一句安慰,意料之中,落寞难免。
不合时宜,是一场赌博……
冷嘲热讽和尖锐的诅咒似乎让他清醒了过来。骄傲、自我感觉良好一度让他迷失,失去动力和方向,惰性几乎将他掩埋,而他的使命本来只是飞翔,展开翅膀,拒绝绑上金子、荣誉、诋毁和虚妄,只是飞吧,快意地飞吧!
羡慕、嫉妒、恨,这些情绪交织着别人,也交织着自己,没有人能够挣脱,没有人可以逃避她的折磨。那本难念的经谁都要取来,谁都要诠释与修行。
真的只能飞翔,家永远就在下一个驿站,家永远驻扎在心灵里,放弃了飞翔,放弃了天空,也就失去了家园。
关于鸟的寓言四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翻开《庄子》一书,第一篇是《逍遥游》,而映入眼帘的第一个故事,则是“鲲化为鹏”的奇谈怪论。不过庄子好像非常在意这样的故事情节,居然在《逍遥游》中反复说了三次。若想了解庄子,似乎不能错过这个寓言。
首先,庄子说:“北海有一条鱼,名字叫鲲。鲲的体型庞大,不知有几千里。牠变化为鸟,名字叫鹏。鹏的背部宽阔,不知有几千里。它奋起高飞时,双翅张开有如天边的云朵。这只巨鸟,在海风大作时,就会迁徙到南海去。南海,是一个天然大池。”
这样的描述让人过目难忘,“不知其几千里也”根本是夸张到胡言乱语的程度。庄子的目的是要迷惑我们的想象力,逼我们摆脱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使我们无法意识清醒地询问:真有这样的鲲与鹏吗?牠们又在何处?鱼真的可以变成鸟吗?
大概是猜到读者的反映了,庄子随即引述《齐谐》(古代记载怪异事件的书)。这本书上说:“当大鹏要往南海迁徙时,水面激起三千里波涛,牠拍翅盘旋而上,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它是乘着六月刮起的大风而离开的。”这里描述了大鸟飞行的时机、方法与情景,好像真有目击者一般。庄子喜欢夹叙夹议,忍不住在此补充几句:“野马似的空中游气,四处飞扬的尘埃,都是活动的生物被大风吹拂所造成的。天色苍苍,那是天空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遥远得看不出尽头的结果?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是像这样的情况吧!”
我们在地面上仰望天空,其色深蓝,显示一种永恒幽静的趣味。谁不向往“天上宫阙”?庄子却能逆向运思,凭借大鹏的眼角余光,从高空往下看,发现只要从远距离外观赏,地面上的一切也是同样的美妙。美国航天员从月球回眸人类所居住的地球时,不禁脱口赞曰:“地球真美!”那么,我们这些地球人是否也可以换个角度、调整心态,珍惜我们生活周遭所见的事物呢?
庄子稍加评论之后,接着引述第三个版本。
商汤询问棘,得到这样的说法:“在北方草木不生的更北方,有一片广漠无涯的大海,是个天然大池。那里出现一条鱼,鱼身宽达几千里,没有人知道牠有多长。它的名子叫鲲。那里出现一只鸟,名字叫鹏,它的背像泰山那么高,双翅有如天边的云朵。它拍翅盘旋上升,直到九万里的高空,凌越云气,背靠青天,然后飞向南方,准备前往南海。”这里的描写比较详细,但是并未提及鱼化为鸟。不过,在同一个地方怎能同时存在两个巨大无比的东西呢?并且,鸟一出现就不再谈鱼,可见这依然是鱼化为鸟的同一个故事。棘的话还有一小段后续结语,录之于下:
“水泽边的麻雀讥笑大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跃就飞起来,不到几丈高就落下,在蓬蒿草丛中翱翔,这也是飞行的绝技啊!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
麻雀代表一般百姓,他们不明白人生的道理。庄子的意思是:鱼需要水,限制较大;鸟需要空气,拘束少多了;鸟若飞到高空,就可以不费力气而自由飞翔。把这个寓言说实了,就是:人若经由适当的修炼,可以启动内在的能量,逐步减少外物的干扰,有如“鲲化为鹏”。当然,这里所强调的“大”字是个关键,意思是要敞开心胸,容纳万物。
历史上注解《庄子》最有名的学者是晋朝的郭象。他的注解说:大鹏与麻雀“小大虽差,各适其性,茍当其分,逍遥一也。”这样的注解显然“误解”了庄子说寓言的用心。如果“小大各适其性”,庄子何必三度引述鲲鹏故事?如果“同样逍遥”,庄子岂不是庸人自扰,写下几万字的著作?由此可知,我们今天花些时间重温《庄子》一书,应该是合宜的,也应该会获得不少启发。
看过”关于鸟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