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介绍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介绍篇1:良弓和利箭
有一个人背着一把大弓,四处游历。他那张弓确实是漂亮,雕花的弓弯,上好牛皮条做的弓弦,可就是空背在背上,英雄无用武之地。有人上前好奇地问他说:“为什么只见你有弓而没有箭呢?”那人骄傲地回答说:“我的弓是最好的弓,可惜还没有发现可供它使用的箭!”
又有一个人拿着一支箭,到处转悠。他那支箭的确是支好箭,箭头包着银,锐利而闪闪发亮,箭尾上带着漂亮的羽毛。可是这支箭只能一天到晚提在这个人手中,不能实现它高远的理想。有人走过去不解地问:“怎么你只是手里拿着一支箭空转悠,你的弓呢?”那人不以为然地笑笑说:“我这支箭太好了,举世无双,可惜还没有见到能发射它的好弓!”
这两个人的话被后羿(yi)听见后,后羿立即找到那个有良弓的人,又找到那个有利箭的人,对他们说:“你们的弓和箭的确都是上好的。可是,你的箭再好,不用弓发射,这支箭也只能束之高阁或被你永远地握在手中。再说你的弓,再好的弓如果没有箭,也只能是张空泛无用的弓。”
这两个人听了后羿一番话,似乎有些明白了。于是后羿对他俩说:“来,把你们的良弓、利箭合在一起,我来教你们射箭,你们再来真正领略一下你们的弓和箭好在哪里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是相互依赖对方而存在,通过对方才能显示出它本身的光彩来。如果我们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而片面地强调一面,那就很难使之发挥出真正的优势来。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介绍篇2:猫头鹰的疑惑
西边的树林里住着猫头鹰,这种鸟是夜间最为活跃的鸟,它们捕食鼠类及其他小动物。按说,猫头鹰应该是人类的朋友,应该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可是住在树林旁边的那些人却并不欢迎猫头鹰做他们的邻居,因为猫头鹰的叫声实在难听。特别是到了晚上,你偶尔有事外出,经过那片树林时,冷不防几声怪叫,真能吓得你浑身起鸡皮疙瘩,冷汗直冒。于是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要赶走猫头鹰。
猫头鹰感到十分苦恼,它从这个窝挪到那个窝,可挪到哪个地方也依然不受欢迎,总听到人们责怪和斥骂的声音。猫头鹰想:这里的人实在太刻薄了,我一定要搬得远远的。
猫头鹰这回可是下了大决心了,它竭尽全力向东方飞呀飞呀,飞了3天3夜,已经筋疲力尽,再也飞不动了,才肯停在途中的林子里休息。
一只斑鸠看见猫头鹰那副又沮丧又疲惫的样子,很是奇怪。斑鸠问猫头鹰说:“你累成这个样子,你要去干什么呢?”
猫头鹰说:“我想搬到很远很远的东方去住。”
斑鸠不解地看着它,说:“为什么呢?”
猫头鹰叹了口气说:“西边的人太难相处了,他们都讨厌我,说我的声音难听,我在西边实在住不下去了,非搬家不可了!这次我下决心搬到遥远的东边去,离西边越远越好!”
斑鸠像个小姐姐似的笑了笑说:“搬家就解决问题了吗?依我看,不管你搬到哪里去,都是一样的结果。”
猫头鹰不理解斑鸠的意思,皱起眉头问:“那为什么呢?我离开他们还不成吗?”
斑鸠语重心长地说:“道理不是明明白白的吗?如果你不能改变你那难听的声音,你即使搬到最远的东边,也同样不会受东边人的欢迎。”
看来,猫头鹰那难听的声音是没办法改了,所以它难以得到邻居的喜欢。问题是它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只是一味埋怨环境不利,是别人的态度不友好,从而把改变境遇的希望寄托在换换环境上面,这实在是徒劳无益的。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介绍篇3:邯郸学步
战国时候,燕国有个青年人,他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特别有风度,他们走起路来,不紧不慢,又潇洒又优雅,那姿势特别好看。于是这位燕国青年决定要去赵国学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带上盘缠,跋涉千里,专程赶到邯郸一心要学邯郸人走路的样子。
他来到大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看得他都发了呆,不知该怎样迈开步子。这时,迎面走来一个人,年龄和这位燕国青年相仿,那走路的样子实在令人羡慕。于是等那人走过,燕国青年便跟在他后面摹仿,那人迈左脚,燕国青年也迈左脚,那人迈右脚,燕国青年也迈右脚,稍一不留心,他就搞乱了左右,搞得他十分紧张,哪还顾得了什么姿势。眼看那人越走越远,燕国青年渐渐跟不上了,他只好又回到原地。接着他又盯住了一个年纪稍大的人,他又跟在别人身后一步一趋地学走路,引得街上的人都停下脚步观看,有的人还捂着嘴笑。几天下来,他累得腰酸腿疼,但学去学来总是学不像。
燕国青年心想,学不好的原因肯定是自己原来走惯了的老姿势和步法,于是,他下决心丢掉自己原来的习惯走法,从头开始学习走路,一定要把邯郸人的步法学到手。
可是,一连过了好几个月,燕国青年越学越差劲,不仅连邯郸人的走法没学会,而且还把自己原来是怎么走路的也全忘了。眼看带来的盘缠已经花光,自己一无所获,他十分沮丧,于是只好回家了。可是他又忘了自己原来是怎样走路的,竟然迈不开步子了。无奈,燕国青年只好在地上爬着回去,那样子好不狼狈。
看起来,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不但没学到别人的,反而连自己原有的也给丢了,真是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