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来自寓言故事
成语来自寓言故事篇1:名不虚传
薛道衡是北朝时代的人,他的诗作得很好,闻名于当世;因此,常常有慕名的人前来求教于他。
有一次,齐国邀请他前去观光,因为当地的人民过于热情,他不忍拂逆他们的好意,就一直这样在那住了下去。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又到了正月初七,也就是俗称的人日,薛道衡就在这一天作了一首纪念人日的诗。这时,齐国有个慕名者前来拜访薛道衡,看到他作的诗,就念着头两句:“立春才七日,离家已半年。这是什么诗呀?”那个人失望的问,“人家都说薛道衡很会作诗,但这首诗中说的是什么话呀?看来只是虚有其表,被人误传罢了。”那人说着,又接下去看后面两句诗:“人归落雁,思发在花前。”这时他不禁大加赞赏,点点头说道:“薛道衡的诗果然名不虚传。”
“名不虚传”的成语,就这样成了恭维之词,它本来是指一个人既然有了名气,一定会有些本领,绝不会是虚传的。现在则广泛的被运用,只要看到别人有好的表现,都会用“名不虚传”这句成语来夸赞他。
成语来自寓言故事篇2:门庭若市
战国时,齐国的相国邹忌为了劝齐威王要虚心接受臣子们的规劝,于是对齐威王说:“我们齐国地方这么大,皇宫上上下下,有谁敢对大王无礼?右手谁敢忤逆大王?满朝的文武将官,又有谁不怕您?全国百姓,有谁不希望得到您的关怀?看来恭维您的人一定很多,这样可不好,您一定会被蒙蔽得很严重!”齐威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马上下令给全国官员百姓,奖励正直而敢规劝他的人,于是进宫提意见的人很多,热闹得像市集一样。
成语来自寓言故事篇3:脍炙人口
春秋时的曾参是个孝子。他的父亲曾晰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曾晰死后,曾参竟不忍心再吃羊枣。此事被儒家传为美谈。
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就这件事向孟子提问:脍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枣哪样东西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好吃。公孙丑说:那么曾参父子一定都爱吃脍炙了,可为什么父亲死后,曾参只戒羊枣,不戒脍炙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却是曾晰的特殊嗜好,所以他死后,曾参会继续吃脍炙而不吃羊枣。
根据以上记载,后人引申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比喻人人赞美和传诵(多指诗文)。
成语来自寓言故事篇4:摩肩接踵
晏婴是齐国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身材矮小,但是头脑敏捷,非常机智。
有一次,晏婴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他,就按他的身材高度在大门旁边开了个小门,叫他钻进去。晏婴说:“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我是出使楚国,请问楚国是个狗国吗?如果楚国是个人国,就应当请我从城门出入。”楚王听说了这番话,只好让大开城门请他进来。
楚王见到晏婴又说:“你们齐国大概是没有人吧?怎么派你这么个矮小的人来呢?”晏婴说:“我们齐国首都临淄有三百条街道,人多得把衣袖一展开就把太阳都遮蔽了,挥洒的汗如同下雨一般,走在路上要肩靠着肩,脚碰着脚,怎么没有人呢(原文是‘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荫,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楚王又问“那么为什么把你派到这里来呢?”晏婴回答说:“我们齐国派使臣,有个规矩:上等的使臣派到上等国;下等的使臣派到下等国。我是个下等使臣,所以就被派到楚国来了。”
他的回答噎得楚王作声不得。
由这个故事产生了两个成语。一个是“挥汗成雨”,也写“挥汗如雨”,用来形容人多,现在也用来形容出汗很多。
另一个成语是“比肩继踵”。“比”是挨着,“比肩”是并肩;“踵”是脚跟;“继踵”是脚碰着脚。也可写成“摩肩接踵”;“摩”是摩擦。都是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成语来自寓言故事篇5:门可罗雀
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曾经为汉武帝手下的、两位大臣合写了”一篇传记,一位是汲黯,另一位是郑庄。汲黯,字长孺,濮阳人,景帝时,曾任“太子洗马”,武帝时,曾做过“东海太守”,后来又任“主爵都尉”。郑庄,陈人,景帝时,曾经担任“太子舍人”,武帝时担任“大农令”。这两位大臣都为官清正,刚直不阿,曾位列九卿,声名显赫,权势高,威望重,上他们家拜访的人络绎不绝,出出进进,十分热闹,谁都以能与他们结交为荣。可是,由于他们太刚直了,汉武帝后来撤了他们的职。他们丢了官,失去了权势,就再也没人去拜访他们了。开封的翟公曾经当过廷尉。他在任上的时候、登他家门拜访的宾客十分拥挤,塞满了门庭。后来他被罢了官,就没有宾客再登门了。结果门口冷落得可以张起网来捕捉鸟雀了。官场多变,过了一个时期,翟公官复原职。于是,那班宾客又想登门拜访他。程公感溉万千,在门上写了几句话:“一生一死,乃知交情;—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责一贱,交情乃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