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杂文 >

文化随笔:中国画家的献媚与情趣

时间: 燕华2 杂文

  论其中国绘画,我们不可回避中国社会的文化形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杂文《中国画家的献媚与情趣》,供大家参考!

  《中国画家的献媚与情趣》原文:

  论其中国绘画,我们不可回避中国社会的文化形态。在儒释道三家糅合而成的主流文化的统治下,中国人,特别是中国文人士大夫,他们深受所谓的主流文化熏染,使得特别重视诗、文、书、画、印等多方面的传统修养。这是跻身中国上层社会的必修科目,也是画家创作的文化根基。儒家入世的教化理性,道家出世的清静无为,佛教内悟的虚无超脱,它们既是相互矛盾的,又是相互融合的,形成一种似乎矛盾而又统一的哲学体系。中国文人受着这种混合型哲学的强烈影响,不仅学会了因时、因地、因人而各自持有的偏重,也捏合了中国文人画家这个特殊的社会阶层。虽然,他们大多数人过着逃避现实的生活,但在思想上与儒释道相兼。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习染下,中国绘画就此具有了审美模式,从而审美的从众心理与群体心理自然成为品评绘画艺术的标准。一方面,审美的从众心理主要来自画家自身,借师徒传承的关系、献媚统治阶层、巴结商贾社会是其成名的首要途径。另一方面,来自大众审美情趣的群体心理。换句话说,某些画家为了成名,其行为与官场的尔虞我诈、商人的见钱眼开毫无两样。而大众审美情趣的群体心理,则是迎合市场,或是迎合绘画作品的用途。

  与西方画家不同的是,中国画家以绘画为生的很少。写字画画多为文人士人的休闲嗜好,或是文人士人之间的“移情”媒介。所以画家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直接影响了品评绘画艺术的标准。至于审美的从众心理与群体心理,审美过程不是取决于人的个性,而是决定在人的权威。所谓权威,就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虽然,人们对权力安排的服从可能有被迫的成分,但对权威安排的服从则属于认同。因此,权威也被认为是一种正当的权力。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是王朝更替的历史,是阶级与阶级之间绞杀的历史。翻阅史书,记载的都是权力斗争、权力更替,但恢弘的文化篇章都给人一种不信也得信的历史。事实是,在一个权力至上的社会中,权力与权威具有杀伤一切的作用。在中国绘画领域,受之权力与权威打击与压制的画家比比皆是。如元末明初的学者、诗人和画家张羽、赵原、徐贲等人,他们都是死于朱元璋的威权之下,祸起萧墙都是被强征或诱逼为官而招来杀身之祸。

  当然,没有人会磨灭中国画所蕴藏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以及独具特色的人文风格。自文人画走上画坛,中国画家就以文人士人居多,纯粹的职业画家少得可怜,即便有三两个人出现,他们最终也不得不加入文人画家行列,以寓情性创作为生。这里面,除了纯粹的职业画家不能经营生计以外,最为独特的是文人阶层与士人阶层构筑起来的秩序。虽然,当今的情形远比古时候好的多,但是服务于主流政治文化的绘画依旧盛行。即便是把舶来艺术洋为中用,也不得不偷用商业密码大肆炒作,绘画井然成为一种商业游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推出的“自然”这个概念,不仅丰富了绘画语言,而且还具有浪漫主义和富有神秘主义的文化思想,这是中国历史性题材绘画的艺术精神所在。虽然它在经历了漫长的许多变化之后,但在绘画寓情性的另一面,画家在绘画题材的选择上,往往是与时代脉搏相联系的人物和事件。他们对画中对象的塑造,特别注重精神面貌的刻画。诸如,寄托情志的政治性题材绘画,或是故事性题材绘画等等,画家都会在情感上先激动自己,然后在情绪上烘托绘画的寓情性。因此,中国历史性题材绘画不仅具有教化功能,而且又充满了半人半仙的宗教色彩。虽说,我们看不到纯粹的宗教影子,但人神化的精神面貌与真实的生活情景相差甚远,以至于宣教的味道四溢。这就是中国艺术家与其艺术精神的和谐之处。

1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