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随笔:胡侃当代艺术的精神
所谓当代艺术,就是今天的艺术形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杂文《胡侃当代艺术的精神》,供大家参考!
《胡侃当代艺术的精神》原文:
首先,我们不要总以“当代”二字求新,更无须认为自己“改革”了几笔或几下子表现手法,就轻狂的自己认不得自己啦。这种所谓的“当代”性,说白了就是玩卖点,乞求达官贵人青睐。
所谓当代艺术,就是今天的艺术形式。那么,时代的艺术精神在哪?简短地说,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的衰败从未间断过反思。从18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入侵,让抱残守缺的中国人见到了西方的强大,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深感到与世界潮流的差距。然而,造成中国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并非只是西方的如何强大,拥有何种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是由于我们的自身传统文化精神的衰败。在“五四”之后的大半个世纪里,一批批热血青年怀揣着各个时期的人生梦想,漂洋过海去西方,东渡日本去求学,企盼求得真经报效祖国。
此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延安文艺,再到金钱艺术,中国艺术家紧跟形势的本领与时俱新。众所周知,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始,在明确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之后,中国文艺一直延着毛泽东的讲话宗旨,进行着政治挂帅的文化建设与宣传。直至20世纪80年代,一场被称为“85美术运动”骤然而起,中国美术思想似乎迎来了一个反思的时代。然而,在此后的30年间,中国绘画艺术从没有商业化概念,以纯粹艺术的理性思考到商业化的金钱时代。艺术家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这个问题总是围绕“当代”二字喋喋不休。
回顾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充满理想的时代。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开端,它标志着一个反思与憧憬新时代的开始。在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上,中国走出了史无前例的“__”时代,好像每一个人都在探求中国的未来,并把这种探求视为自己真正的责任。当时,一批青年画家针对专制时代的“极左”艺术和“__”样板,试图将长期制约艺术创作的政治意识、长官意志、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统统排除在艺术创作之外。不久之后,矛头又对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若干价值观。这一时期,新潮艺术家的思想是空前活跃的。虽然他们在绘画创作上,基本是借用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与手法来表达目的,但也反映了画家关注国家意识形态与人的价值。有趣的是,从西方的印象派、后印象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到波普、达达,凡此种种都被用于反思中国社会。以至有人诙谐地说,这帮人用了极短的时间重演了西方现代艺术近百年来的历史。
当时,多数的青年艺术家都有“知识青年”的背景,即便没有亲身经历,他们与同时代的“知识青年”一样有着反骨精神。对经历过“__”的青年人来说,他们存有一种热恋与厌倦的体验,但这种体验并非是苦难的回忆。相反,这种体验恰恰成为他们在国家转型期,体验变成转变人生走向的能力。面对国家改革的契机,青年艺术家似乎找到了一种反叛的理由,他们迫切需要对“__”时期的艺术思想进行反思,鄙视红极一时的“__”艺术家。为此,青年艺术家只有用无功利的态度,青年人的勇气,无可规避的精神,反抗紧跟政治风向的所谓权威,挑战所谓权势。正因如此,在当时各种新观念、新形式不断变化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颇具思想深度的艺术家。同时,也有颇具语言强度的现代艺术作品,深刻反思了自身生存与文化的环境,触及了普遍中国人的生命情感和文化命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85美术运动”的意义在于艺术题材上的开放,而不是“解放”思想上的意义。从时代的节点上来看,他与当时国家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密不可分。从“开放”与“解放”的词义上而言:“开放”是释放,解除限制等含义;“解放”是解除束缚,得到自由或发展的含义。从微妙的词义区别上来认识,“85美术运动”的思潮,只是“后__”时代在艺术题材上的人性回归,是青年艺术家释放出来的一种反叛情绪。有人大言“85美术运动”是中国艺术思想的解放。但从“85美术运动”的美术作品中,我们并没有看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在“85美术运动”的很多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把西方现代艺术嫁接到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模印。这样的借用手法看起来似乎有些套用,但也反映了画家深受政治束缚的煎熬,作品不仅具有相当的原创意义和语言强度,在思想观念上也得到了发泄。然而,这种昙花一现的反思与反叛,随着运动的起落,渐而像水波漪涟一样平静了。此后,这批颇有创造力的青年艺术家,又以奔赴延安的精神,纷纷漂洋过海去了西方。可惜的是,这帮人置身西方世界之后,由于文化背景与生存环境的转变,他们的创作意识与精神已远离了我们的心理期待与文化视野。
更可惜的是,自“85美术运动”之后,坚持在国内的青年艺术家们,他们随着时代的变迁,固有的艺术思想与改革开放带来的西方美术思想,不仅搅乱了他们的情绪,同时也吞噬了宝贵的时间。他们似乎还未来得及从改革大潮中缕出发展的头绪,继而又被稍后出现的商品化席卷,在灯红酒绿的金钱世界里,又开始新一轮的纠结与思考。由此,中国绘画进入了金钱艺术的时代。
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家在经历了“85美术运动”的反思与徘徊之后,又出现了一种游世主义和解构主义的特征,集中体现在“政治波普”、“顽世现实主义”和“艳俗艺术”等几种艺术思潮中。当然,游世思想的产生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环境。历史证明,每当中国知识分子步入一种社会转型期的时候,他们或多或少的都会接受道家的游世思想,流露出一种不酸不辣、又酸又辣的失落与无奈的情绪。对美术界而言,画家一方面横向连接了90年代发展起来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另一方面也不同程度地揭示出因社会转型而泛起的各种情绪。
此后,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奋进口号下,中国人顷刻间登上了金钱搭起的舞台,掀起一浪高过一浪消费主义大潮,从而激起了人的生理需求与消费欲望。在金钱覆盖的社会形态下,艺术价值在矛盾中转变成金钱艺术,渐而麻木了艺术界,乃至思想界锐利而敏感的神经,使得许多画家只能浮在这些现实表象上,用滑稽又无奈的调侃方式,将这一现实存在的巨大价值空乏遮掩过去。如一些画家将“__”盛行的工农兵形象与输入中国的西方商品的商标拼图,用工农兵的微笑表情暗含着接纳来自西方的商业文化,揭示了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人的价值冲突与矛盾。
但是,借“__美术”的表现形式,用冷思的嘲笑与讥讽式的反思,成为“后__美术”时代的盛宴。虽然“__美术”是专制的集权主义,时代迷信的狂热产物,将红色现代主义的政治特点融入艺术形态,呈现出红光亮的特点,构建起社会主义艺术的新美学和新审美。这一点,怪不得政治家的欣赏能力,而是艺术家的讨好与敬献。说白了,这是艺术家在揣摩政治家的意图中所贡献出的智慧。然而,正是在这种革命性的美学思想的指导下,“__美术”才充分地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精神。从而形成了一种社会主义特有的、革命的、流行的艺术画风,同期于西方“波普”的现代表现主义,独树一帜的成为中国“政治波普”的宣扬主义。
如果,我们重温一下“__美术”的魅力,让人确信的是革命人物的伟大,革命斗士的英勇,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美图秀。但是,这种艺术思维掩盖的是杀戮、血腥、暴力,引导民众相信杀戮是正义的革命,血腥是牺牲的伟绩,暴力是阶级的斗争形式。而“后__美术”的贡献,让人回味到“__”已是过去的回忆,接下来该画什么与不该画什么,又让迷茫的画家徘徊。由此,中国当代绘画如同树叉分丫,回到紧跟形势的画家又成为政治文化的代言人,走向商业化的画家成为投资者的期货。唯有猫在学院里的画家享受着双重的国民待遇,促成“后__美术”成为主流,持续至今。
从“__美术”到“后__美术”的过度,中国的“政治波普”从宣扬主义转成伪揭示主义,这也合乎美术发展的历史性。假如,我们从绘画艺术与现代广告效应的角度来认识。我们在某些“政治波普”的作品中,似乎看到了自我对现实社会的真实感受与反思,同时也看到在不同程度上的隐喻性。但是,由于这种反思的形式趋于暧昧和宣扬性,不得不说,某些作品还潜藏了一种商业广告的意味。虽然,某些画家的作品从个人感情的表达情绪上,开始转向社会化的特征,但失去的艺术深度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也削弱了艺术对时代价值的感召能力。
我们知道,波普是代表20世纪60年代西方工业设计的玩意儿,是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然而中国画家借用“波普”的表现形式,赋予了“政治波普”的视觉特征,得到一种讽刺意味的装饰性,使得“波普”与“玩世”的中国当代美术潮流相吻合。不能不说,这是艺术形式切合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不过,从“政治波普”与“顽世现实主义”艺术形式而言,在文化意义上有多少价值启示,可谓是一种艺术的商业运作模式。费解的是,仅仅借用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也罢,但借其糅合了中国人尊崇上意的性格,全然师从“__”派大师的旧思维、新技法。
那么,西方艺术为什么不吸纳中国传统绘画的思想?为什么不懂得中国绘画中的隐喻文化?而是我们变异自己,洋为中用的吸纳西方艺术的技巧?这是因为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适用于政治宣教的功能,而中国传统绘画思想的隐喻性缺乏直面性。所以,借用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结合中国绘画的意境思维,中国画家最为乐道。
时至当下,不可回避的是,由于实用的拿来主义,使得我们太缺乏原创意义上的艺术思想,前仆后继的效仿西方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这是当代艺术市场的需要,更是政治文化的需要。例如,在命题与自我命题、自觉自愿地为政治文化服务的创作题材中,传统山水画的表现是满足不了宣扬性的绘画主题,即便借用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故事形式,呆如木鸡的画面感是不可能让欣赏者接受的。
从中国绘画的精神而言,主要指的是人的文化精神在作品中的体现。但是,这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论,不说是骗术,也可视为模棱两可的认识。我在“品位与品味”一节中说:品位是人,品味是作品。品——就是中国绘画的精神含义。然而,在中国当代绘画的精神中,品已不是什么“精神”在作品中的体现,而是混杂在政治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因素中。而且这两种因素都在权利主义中互通有无。
在中国社会物质文化发展中,当艺术踏进商品化的时代,许多艺术家都会兴高采烈地接受金钱的支配,甚至是滑稽地把自己装扮成艺术精英。结果是,艺术家在所谓的上流社会是扮相,在王朝政治文化中是精英,在经济人眼里是宠物,在商人手里是期货。不得不说,崇尚权势与金钱的艺术家,其精神几乎都是被权钱诱惑的,蜕变成功利社会中“上流无用”和“下流无耻”的艺人。虽然,有人套用各种各样的理论,试图证明中国当代艺术的诟病原因。但是,中国当代绘画的精神被虚空、被权欲、被物欲是显而易见的。
当中国画家的“才能”失去灵魂和精神的推动时,艺术家就变成了特权阶层的有力帮手。虽然,艺术家自己标榜自己的个性,但彰显的是媾合的本领越来越强,各种各样的文化时尚填补了空乏的艺术精神。因而,艳俗与献媚艺术再度兴起,丰富的是中国特色的,依附在文化腐败温床上的权钱交易。由此,原创出让人崇拜的、雅贿的绘画作品,以及被捧为艺术大师的投机钻营的艺术劳动者。
阿时趋俗,当社会步入一个艳俗的时代,艺术又岂能幸免。在某些艺术潮流中的艺术家,如果仅仅是缺乏主体自觉的意识也罢了,但还能承担起现代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涵,这正是一个时代的艳俗所在。现实是,中国当代艺术从根本上是不同于西方的,这是精神资源的差异性,或是先天性的有别。如果艺术家只是把不断超越作为所谓的精神意义,而不去反思为什么要超越,只是竭力地想把自身文化发展的历史拼凑起来,或割裂开来,以此博得西方艺术市场的青睐,那么一切所谓的超越都会变成空洞游戏。这是中国文化失落的痛楚转为重新的改头换面,或是伪造出新的文化生机,以至于越来越脱离中国文化的情境和中国人的心理期待,只能成为西方社会的猎奇对象。
强调创新,这是任何一个历史阶段发展的需求。如果把创新弄成是绞尽脑汁的玩游戏,那么这种创新只是换种玩法的游戏,其创新的价值何在?恐怕玩游戏的人也说不清。结果是,只为迎合不同审美趣味的,甚至把自己包装成异型产品,贴上个性化标签的艺术。不论是借用西方艺术形式的表现,还是推陈出新的当代水墨,玩弄书写技巧的书法,创新的只是表现形式上的,而不是艺术思想。奇怪的是,猎奇是当代艺术的创新思路,变态成为新的艺术语言。这一点,如同今天的个别当红作家,偷偷地猫在旧报纸、旧杂志、旧书堆里找旧时的零碎,东拼西凑编成故事,堪称文学。中国的当代艺术也大致如此,不把最奇怪的、最落后的、最荒诞的图像造出来,在市场上就找不到卖点。
其实,中国画家非常讲究技法,但许多当代画作几乎又不在技法上,绘画工厂的痕迹纵横,而在艺术主题上却各领风骚。事实上,中国绘画艺术主题思想高于绘画技巧,名利则是官场地位的代名词。然而,对某些艺术潮流的超越,具有深度的艺术家是否能够跨出历史与现实的困境,建立一种新的艺术价值观乃至生命价值观,这是存有纯粹热情的艺术家不得不思考的。
如今,有人狂喜,高唱中国的当代绘画备受西方商人关注,屡屡创下新的拍卖纪录。当然,这种情形也备受国内保守势力的冷嘲,更少不了莫名其妙的追捧。由此,艺术炒作成为当下最时髦、最来事的商业活动。仿佛一夜之间,中国的凡?高、莫奈、毕加索等世界级艺术大师在中国复活。古里古怪的是,中国的艺术是我们本土艺术家的产品,怎么总爱套上西方艺术大师的名缀。这么说来,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就是不断复活西方艺术家的艺术?中国画家必须走绘画材料的改革,必须用洋字码的工具、画布、颜料,甚至要模仿西方艺术家的生活方式。要得承认,艺术本身就是个性的玩意,把玩意演化成一种模式的游戏,那艺术不就退步到技术层面了。
事实上,中国当代艺术在反思中只是在找寻捷径,背靠西方一度时髦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添加些中国元素而已。虽然在市场形态上呈现出异常活跃的景象,甚至某些艺术家登上所谓的国际舞台,但并没有独立的建立起中国现代文化的价值观。相反,跟着所谓全球化的文化浪潮,中国艺术家只得与时俱进的向西方借鉴,痛下迎头赶上的决心,即便是空话与假话频频呈现出笑话,机遇是不能丢失的。这种急功近利的文化形态,促使中国当代艺术成为政治秀和商业投机活动。根源在哪?在于中国当代艺术失去了自身的价值观,这也不得不怪罪于媚俗时代给当代艺术配制的化妆品。
众所周知,艺术是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个性文化。即便是当今艺术市场的全球化,一个民族的艺术精神与个性也不会因此而被工厂化。就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而言,艺术家不仅需要自己清心与清醒,更需要自觉地担当起文化责任。这种动力不可能来自西方,也不可能来自某种美术运动或艺术思潮,更不能把艺术当成工程来招标。艺术精神只能源于中国人的生命机体及其文化机体的内部,这是源于自身生命的、情感的冲动才能推进艺术的发展,不然艺术就是被利用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