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杂文 >

文化随笔:中国审美文化的玄妙

时间: 燕华2 杂文

  在中国审美文化的玄妙之中,其特征就是中国的文化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杂文《中国审美文化的玄妙》,供大家参考!

  《中国审美文化的玄妙》原文:

  在中国审美文化的玄妙之中,其特征就是中国的文化性。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人的审美思维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文化构成了我们的审美情趣,从而形成了一种大众文化性的审美特征。从审美的形成条理来看,这里可以从四个层次来认知我们的审美过程。

  第一层次是最大众化的,可称为“艳俗”的受众面。这里说的艳俗没有贬义。如农村的大红大绿的衣物、民间的绘画、通俗文艺等都属艳俗的层面。这是构成我们民族审美的最基层,也作用于每个人都有的艳俗情结。不仅如此,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第一层次的审美过程常常被主流文化借用,宣教的功能非常强大。如歌咏诗赋能把人神化,绘画艺术能把人鬼化,戏曲文艺能把人活化等等,这些都是主流文化借助“艳俗”来推广与弘扬统治者的政治主张。通常,统治阶层会用“喜闻乐见”来推销文化,目的不在附和大众品味,而是借“艳俗”满足大众口味。

  有道是,中国人对“艳俗”的色彩极为喜好。这是由农民在长期耕作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农民自身的娱乐为中心,构成了中国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为此,喜庆成为艳俗的文化底色。相反的是,中国文人则以“墨色”为灵魂,特别是中国书法艺术,他因墨色的浓淡变化产生了一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有关这个问题,将留在“笔墨与笔触”一节中再论。

  在视觉艺术中,从艳俗到媚俗,视觉形象首先是被符号化的,接着就是把“喜闻乐见”复制和再生产。如今,除了政治文化的媚俗之外,当代绘画艺术还出现了一种“文化媚俗”的倾向。虽然文化本身是排斥媚俗的,但媚俗的社会市场巨大,利益诱惑推动了媚俗作品处处充斥着贫乏空虚,甚至是低俗怪诞。当然,我们也不能视而不见媚俗艺术家的自我良好,不得不敬佩媚俗艺术家的“创新”理念。这是艺术家利用媚俗的审美效应,用置换权钱的技能,充满激情地投入,顺应了时代。

  审美的第二层次是含蓄,这也是中国文化人的性格。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流则远矣。”他告诉我们画山、画水的方法,不可以让山水在画作上一览无余,要“虚”、“挡”、“藏”。这就是审美的第二层次——含蓄。这是包容的、蕴藏于内而不显于外的,引导人的认识与理解,即表现出耐人寻味的美。审美走到这一层,典型的就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唐诗宋词,以及中国绘画中“迁想妙得”的灵感。

  含蓄作为中国美学里的一个重要范畴,这种美不是直接的,需要慢慢地去体会,在自然中得以参悟。那么,何为参悟呢?指的是参透领悟,即通过思考明白了事物中蕴涵的道理,掌握了事物运行的规律,意在强调结果。当然,参悟可指参禅悟道,即研究禅机、解悟道理,意在强调过程。如果说,含蓄是一种修养,那么修养隐藏了直白;含蓄是一种情趣,那么情趣隐喻了思想;含蓄是一种韵味,那么韵味充实了乏味。这种审美思想通常表现在物质掩盖了精神的状态下,画家流露出的矛盾情绪。

  审美的第三层次是矫情,这更是中国人的辨理性格。因为,矫情掩饰真情,故意违反常情,表示高超,或是与众不同。所以,这一层次特别注重的是激情的、深层的、精神的和心灵的享受。如荷兰著名画家凡•高的艺术,以及一些现代派的抽象艺术、行为艺术等非常态的艺术表现,多为有一定艺术特长和爱好的人喜爱。当然,这种“非常态”有别于病态。我们在凡•高的画中,看到一种并存着许许多多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时而相互依存、相互呼应、相互映照。同时这种情感又是浑然、庞杂、热烈、亲切、壮丽、深刻和沉郁,不论是何种情感的激发,他的艺术作品都感人至深。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凡•高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但他漠视学院派注重的教条,甚至忘却了自己的理性。在他眼里,只有生机勃勃的自然景物,他陶醉其中,物我两忘,用全部的身心拥抱一切。凡•高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都变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是非常真实的关系。可以说,凡•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在谈到他的艺术创作时,他对这种情感的总结是:“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可见,矫情也是一种真实。这个审美过程如果进入第四层次,就是审美的最高层面,也是中国审美文化中最精彩的部分,这就是——病态。比如:

  人,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男人贾宝玉像女孩,女人林黛玉像病人,这就是病态美。

  树,古里古怪的树可栽在盆里观赏,没有人会把笔直的树苗栽在盆里放在案头当盆景。

  鱼,病态的金鱼被人观赏不可食,健康的鱼给人食。

  犬,病态的犬很喜欢让人抱,健康的狗不让人逗乐。

  最典型的是石头,稀奇古怪的石头是奇石,它是爱石之人的藏品,也是一种大自然造化的艺术品。

  病态美的绘画古来有之。从南朝“秀骨清像”的人物造型,晚唐以悲以怪为美、以病态美为风尚的人物画,到当今让人毛骨悚然的变态的绘画作品,无不反映出这种审美的存在。在中国绘画题材中,表现荷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花,但表现枯荷之美却是“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另一番情景。这是诗人与画家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慰籍相思,稍解寂寞,体会与品味到枯荷之“留”的残缺美。这就是美的艺术意境之灵魂。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我们从美学的角度阐释其内涵,就更能切入到中国绘画的本体。

  宣扬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是西晋文学家陆机对绘画功能的解释。确实,绘画艺术的可视性可以高于现实生活中所见到的事物形象。它是客观事物在画家思维中反映的产物,不单单是对客观事物纯粹的模仿,而是参与画家主观的感受与评价,经过艺术劳动塑造出比现实生活更聚集、更具体、更典型,上升到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1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