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杂文 >

杂文精选:艺术家的品位与品味

时间: 燕华2 杂文

  从汉字的品味而言:品——是品尝;味——是味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杂文《艺术家的品位与品味》,供大家参考!

  《艺术家的品位与品味》原文:

  从汉字的品味而言:品——是品尝;味——是味道。合起来倒有品尝味道的意思。从艺术的品味而论:品——是人品、品质、品德的意思;味——是趣味、体味、回味的解释。合起来就是指一个人的品质、趣味、情操与修养。若要论当下中国艺术家的品位与品味,可谓是:玩“品位”的艺术家会炫耀自己的生活状态,向往的是置身庭院、书柜四壁、窗前绿意、案头琳琅满目等艺术气场,力求的是别人赞扬他的品味;玩“品味”的艺术家爱一种生活状态,喜欢一杯茶、一壶酒和一圈人的气场,渴求的是为了生活状态,不得不用品味来营造品位。

  难道所谓高品位的人,一定就能产出所谓高品味的艺术吗?由此看来,全然不是这样子。如果说,品位是人的一种选择,那么选择就要符合自己的舒适度;如果说,品位是人的一种行为,那么行为是不能欺骗人的。当然,品位不存在评判的标准,如果有评判标准就是目的的、世俗的,甚至是借标准推销自己,故而卖弄品位。不言而喻,这种品位就是让别人品味为目的,只是变着戏法拔高自己所谓的品位。

  品,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范畴中,强调人之品格极为重要。因为,中国历代书画家绝大多数是服务于王朝政治的读书人。所以,统治阶层及书画家本人都极为重视自己人品的优劣。诸如,唐太宗之弟李元昌,他与众臣讨论书画家品格时说:“及品格高下,列为先后”。宋代著名书画家郭若虚,他提出绘画的楷模论,对如何画好人物有一种定式的言论:“画人物者,必分贵贱、气貌、朝代、衣冠”。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徵明说:“人品不高,用墨无法”。清代画家王昱说:“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同时,王昱还特别强调了“文如其人,画亦有然”的道理。

  如果,我们翻阅一下历代书画家论述“品”的语录,可谓是浩瀚如烟。可惜的是,身为汉王的李元昌因参与太子李承乾谋反事件被赐死。身为外交官的郭若虚因遗失金酒器及叛逃事件被降官一级。唯有十次应举均落第,后经推荐以贡生进京,拿了几年微薄薪水的文徵明,又因受同僚的嫉妒和排挤,目睹官场腐败,57岁乞归故里以书画生活,享年90岁而仙逝。而王昱则一生以书画为伴,终年70岁谢世。由此可见,纵论中国历代书画大家强调“品”之重要,依旧是说论,做到的也只是半数,这也算是论“品”之幸事了。

  为此,晚清著名书画家松年在《颐园论画》中说:“历代工书画者,宋之蔡京、秦桧,明之严嵩,爵位尊荣,书法文学皆臻高品,何以后人吐弃之,湮没不传?实因其人大节已亏,其余技更不值一钱矣。”

  显而易见,在中国书画艺术领域,其“品位”是人,“品味”是作品。有人说,只有高品位的艺术家才有高品味的作品。这话有些哲理,起码说出了“品味”产出于“品位”的问题。然而事实也不竟然,因为“品位”与“品味”缺乏评定的刚性,诠释也只能由欣赏者而定。诸如厚颜无耻的,自诩是“画分九品”的当代大画师,其品位就很难评定。如果,有人说他品位高,肯定有一片呼声,说他没品位,他自己已经给自己确定了高品位。所以,其画作的品味问题也就自当别论了。

1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