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荣的杂文《磨刀人》
李汉荣(1958—— ),著名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牧童、林中河,陕西勉县人。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李汉荣的杂文《磨刀人》,希望大家喜欢。
《磨刀人》
“磨刀啰!磨刀啰!磨——刀——啰”……就有三五个老汉老太婆拿着自家的菜刀到他这里来磨刀。磨刀老人操着河南口音,面容苍老,衣服陈旧——冒着盛夏烈日走街串巷。他的背上有一道道汗渍,能看出盐的颗粒。他的身上散发着酷夏的气息,和中原大地浑厚、坚韧、苦涩的气息。
他的全部家当都在肩上扛着,一根扁担挑着水罐和一块磨刀石,挑着他的手艺和生活。此刻,他被前来磨刀的上了年纪的人们围了起来,被各种各样的刀围了起来。他按先来后到的秩序一把把磨着。刀们在磨刀石附近排起队来。轻磨、重磨、紧磨、慢磨、斜着磨、正着磨,都是有讲究的。
刃口细的,要轻磨,刃口粗的,要重磨;老刀要紧磨,不这样似乎就不能唤醒渐渐昏睡的铁的灵魂;新刀则要慢慢磨,它们没有见过世面,不知道生活的软硬,不了解命运的脉络,慢慢磨,就是慢慢开导它们……一把刀磨得差不多了,他就伸出手指在刃口上试。他那么大方地、似乎是随便地把手指交给刀刃,让人担心刀会不会伤了他自己。
这种担心当然多余,刀不认得人,但是他认得刀,他熟悉刀刃就像熟悉自己身上的伤痕。一把刀磨好了,刀的主人给他两元钱,一边向家里走,一边看看亮晶晶的刀刃,好像走路的姿势也轻快了,好像人也被磨过了一样。后面的刀又跟上来,他擦擦汗,又弯下身子开始磨,磨……
他一生都在与刀打交道,与生活中最锋利的部分打交道,他不停地制造锋利,一转身,那些刀刃就不见了。他不知道刀们以后的命运,它们将切割怎样的生活?不管怎么说,一把被他磨过的刀,就多多少少改变了身世,许多被他磨过的刀重新进入生活,我们生活的一些细节也就被他改变了。
我细看这位老人,他目光沉静,面容安详,甚至有一点木讷,是那种诚实厚道人的形象。一个制造锋利的人,却看不出一点锋利。他把锋利都交出去了,留给自己的,是磨刀石一样的浑朴诚笃。
我就想,若不是为了生存,若不是生存中需要锋利,依他的天性,他是不会去制造锋利的。相反,他也许会去磨平那些刃口,抹掉那些锋利。一个忠厚的人,原本就不喜欢锋利,不喜欢刀一类的东西,而刀,有时看起来很像一种凶器。
不喜欢刀却一直在磨刀,害怕锋利却不停地制造锋利——这么说来,磨刀人的一生也是矛盾的一生,困惑的一生。他终日终年磨刀霍霍,他不是在磨刀,他是要磨平自己内心的矛盾啊。
不怎么说话的他,对一个来取刀的年轻人说了一句话:要小心些,不要伤了自己,也不要伤了别人,伤了谁都不好。
我记住他的话了。
李汉荣简介:
李汉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政协委员,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散文佳作入选全国中学语文课本。多年来写作诗歌约3000首,散文随笔3000多篇,中短篇小说30余篇,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小说月报》、《青春》、《散文》、《散文百家》、《星星》等,及台湾的《创世纪》、《葡萄园》、《诗世界》、《联合报》副刊等海内外100多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随笔、杂文、小说约2000多篇(首)。
散文曾被《新华文摘》、《散文选刊》、《资料卡片》、《中学生课处外阅读》、《中学生写作》、《中学语言教学辅导》等刊物转载数十篇,并连续入选中国作协创研部编选,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997年中国散文精选》,《1998年中国散文精选》以及《散文选刊》编选、漓江出版社出版的《1999年中国最佳散文选》、《2000年中国最佳散文选》、《2001年精短散文100篇》等全国性年度选本。其散文作品从1997年至今连续是15年入选全国年度选本。作品《山中访友》被选入人教版课本六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