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随笔杂文
作家随笔杂文一:幸福的人生需要经历苦难才能得到
陈毅昊
幸福就如那一瓶普通的矿泉水,你在第一次喝的时候,没什么感觉,和其他的一样,但是当你尝过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之后,你再来喝那一口那个矿泉水,你会感慨,这就是幸福的感觉。
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有人安于某种生活,而有些人就不能安与现状。因此能安于自已目前处境的还不妨就此生活下去,不能的那就要努力另找出路。你无法断言哪里才是成功的,也无法肯定当自已到达了某一点之后,会不会快乐。有些人永远不会感到满足,他的快乐只建立在不断地追求与争取的过程之中,因此,他的目标不断地向远处推移。这种人的快乐可能少,但成就可能大。苦乐全凭自已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 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你的爱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运。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已所乐于安享的花花世界。
时光匆匆,固然很多事或人我们留不住,掩藏在心底的点点滴滴,有些总是那么美好,可却总在不经意间腾起一抹淡淡的忧伤。总以为世间万物都是美好的,可走进记忆的走廊,触摸那些风景,殊不知留下了多少遗憾。看得透的人,处处都是生机;看不透的人,处处都是困境。拿得起的人,处处都是担当;拿不起的人,处处都是疏忽。放得下的人,处处都是大道;放不下的人,处处都是迷途。想得开的人,处处都是春天;想不开的人,处处都是凋枯。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权在自己;有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决定权也在自己。
作家随笔杂文二:女排精神回来了
昨晚,我欣喜地看到了一本记录着斑驳岁月的日记本,迫不及待地打开翻阅了起来,当我翻阅到1986年10月25日夜记的一篇日记时,一段颂扬中国女排精神的文字跳入了我的眼帘,瞬间就打动了我,使我不由得联想到了现在的女排和女排精神,正是30年时空轮回,历史仿佛开了一个玩笑,30年前后的女排风采竟是那么的相像,我看到了当年中国女排的影子,女排精神又回来了。就是这段30年前的文字,激励着我写一写如今的女排精神。
让笔触随我重新回到30年前那篇日记的原点:“当中国女排夺得‘三连冠’,五星红旗在美国洛杉矶体育馆冉冉升起的时候,神州大地顿时卷起阵阵热浪,呈现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守候在电视机前和收音机旁的中华儿女,都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和喜悦,欢呼雀跃,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排球,竟能牵动十亿人民的心,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激起如此奔腾的热浪。因为这场得来不易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先声,国家振兴的征兆,反映了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强盛的民心和愿望……”看了这段文字后,郎平、孙晋芳、张蓉芳、陈招娣、周晓兰等当年女排队员的身影在我眼前晃动、跳跃。我现在已记不清当年的历史背景,我也记不得是怎样记下这段文字的,这些似乎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30年前的这段文字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如同过去的一颗种子在如今的土壤中盛开鲜花,这段文字彰显着巨大的震撼力量,在我的脑海里掀起了层层波澜。我在想,中国女排正是从这段文字记录之后,走过了30年艰苦曲折的发展征程。
30年来,中国女排始终弘扬“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女排精神,用拼搏精神激励自己,战胜困难。在状态处于低谷时,坚持;在实力不占上风时,咬牙坚持,决不后退。在高峰与波谷的颠簸中,不迷失;在赞美与质疑的嘈杂中,不信邪;在胜利与失败的摔打中,不动摇;在诱惑与谩骂的交替中,不退缩。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迎着困难上,为荣誉而战,正是这样一路走来,才是国人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朗导指教中国女排,给中国女排带来了创新和动力,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希望,朗导带领女排队员们夯实基础、苦练内功,技战术水平实现了新跨越,快速多变的打法成为中国女排的制胜法宝,打破了世界排坛的原有格局,让整个世界为之动容。这就是全国亿万观众终于盼来的,等来的,这一等,等了30年。
30年后的今天,让我们走近刚刚结束的里约奥运会女排比赛中,我几乎每场比赛必看,在为中国女排加油,几乎场场比赛都惊心动魄,敲动着我的心弦,起初的形势对中国女排不利,先后输给荷兰、塞尔维亚和美国,名列小组第四,这样的成绩真让人揪心,女排姑娘们更是心急如焚,但她们并不气馁,还是那句话:顽强拼搏,永不言弃。主教练郎平为队员鼓劲,要一分一分地挣;女排姑娘们咬紧牙关,场上拼抢,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击败巴西、逆转荷兰,中国女排给广大观众带来了无比精彩的比赛,呈上了一道道丰盛的精神大餐,也把比赛的惊险推上了极点,激动着亿万观众的心,正如同解说员所说:“中国女排在挑战观众的心脏。”此时此刻,我的心情与全国观众的心情一样,是激动无比的。说实话,看着场上年轻漂亮的女排姑娘们,肩上、腿上贴着虎骨膏,在场上一分一分地争,一个球一个球地抢,有的跌倒,有的奋力扑过去,也要把球救回来,我的眼前湿润了,我的脉搏随着女排姑娘场上拼搏的频率一起跳动,每当她们发出那久违的呐喊声,我便受到无比的震撼,坐在电视机前为她们呐喊助威,握拳击掌,因为这是中华民族前进的吼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8月21日,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郎平带领中国女排以3:1战胜了塞尔维亚队,12年后重获奥运冠军,为祖国争了光,争得了荣誉。场上沸腾了,场下的中国观众席沸腾了,亿万观众沸汤了,这是中国的骄傲,让世界为之震惊。
看到这些,我不有的感叹,这不正是女排精神的释然吗?“无私奉献精神、团结进取精神、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凝聚成一个坚如磐石的中国女排,一个冠军女排。正是这种女排精神成就了女排姑娘的梦想,成就了13亿中国人民的梦想。女排精神昭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我的思绪跨越着30年前后的时空,30年前后的场景在不停地跳跃。中国女排夺冠后,让我的思绪接续起来,我在想,如今的中国女排正在弘扬女排精神,续写中国女排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华美篇章!
乔显德
作家随笔杂文三:修禅的审美情趣
刘工
禅宗作为完全中国化的佛教新宗派,不仅全面彻底地改造了外来佛教,而且变成了一个广泛的、影响深远的社会运动。由禅宗思想提出的一套全新的宗教哲学,其中的许多观点,特别是在人的“心性”问题上,其意义远远超越了宗教教义,而且具有了普遍的思想与理论的价值。唐代文人热衷于结交禅僧,接受新的禅思想,追求习禅生活的状态,由此而影响了中国历代文人与画家。
禅——为中国绘画艺术增添了灿烂的光辉。习禅画家的作品意境深邃、空灵脱俗,充分体现出禅学对画家的思想影响。习禅可以使人深刻体会到,是禅的思想力量,使历代画家获得如此超人的智慧;是禅的精神内涵,使历代画家取得如此深邃的艺术魅力。诸如,唐代王维习禅,北宋苏轼、米芾习禅,南宋梁楷习禅,元代赵孟頫、倪瓒、吴镇习禅、黄公望修道,明代董其昌习禅,清代金农习禅。以及历代著名的僧人画家,如唐代道芬,五代贯休、巨然,宋代修范、惠崇、居宁、法常,元代文诚,明代宋旭,清代八大、石涛、髡残、弘仁,清末民初虚谷等,他们在中国绘画史中都占有重要的一席。近代以来,如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等虽不是出家僧众,但基本都以“居士”自称,对“禅”都非常醉心,他们的作品或多或少的都潜入了“禅”的意趣,只是在形式上各有艺术化的表现。
在中国人的审美情趣里,意境是一种寂静无声的,又是一种心旷神怡的视觉体验。意境的空间就是绘画构图的整体,不是虚空的,而是一种画面流向心灵的诗,并把诗引入到一个奇异的感受里。意境又叫境界,最早在《周易》中就解释了“象与意”的关系。虽然《周易》中所讲的象是指卦象,而不是艺术形象,但它与艺术的形象有着相通之处。而且《周易》中所说的象,则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模拟。《周易》认为立象是为了尽意,意在《周易》里,并不是简单的语言可以概括,实际上有无穷尽之意。这一思想观点,无疑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精神是相通的,强调的是艺术创作中“心”的能动作用。这些观点是《周易》的“象与意”进一步得到了深入的发挥,对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从而创立了中国化的禅宗法门体系,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美学理论中的意境论。
其实在中国画史上,也有一部分文人和画家不愿接受儒家的思想。他们中的一些人从心底里就厌恶入仕,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致使有些人自然的渴望与山泉为伍,因而寄托于绘画能够把自己带进宁静的世界。在这种情形下,画家追求禅宗思想是解脱尘世愁闷的最好途径。
以上就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作家随笔杂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看过“作家随笔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