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杂文 >

思想解放杂文随笔

时间: 淑贤2 杂文

  思想解放杂文随笔一:“低碳生活”从小事做起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它为人类提供着生存资源。人类用自身的聪明智慧改变着世界,创造着人类需要的财富。但是,人类对地球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已使它千疮百孔、伤痕累累。工业化的大发展在方便人类衣、吃、住、行时,排出的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也导致了全球气候转变。臭氧层受到破坏,全球升温,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人类生存空间将受到严重影响。今天,人们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努力探索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和谐。每个人都是保护地球家园的卫士,“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是“绿色发展”的基石,更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低碳,是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工业化发展离不开能源,大量的能源开发利用排放出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使全球气温升高。节能就是减碳,减碳就是要重视发展清洁能源,让经济发展步入“绿色发展”的快车道。做为发电企业的职工要树立低碳发展理念,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节能低碳,积极地投入到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中,积极地参与合理化建议征集,技术革新、创新等各项活动,为企业减排做出贡献。

  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你就可以加入进来。当然,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要注意四个节约:节约用电、节约用水、节约用油、节约用气,从点滴做起,用行动改变生活方式。当我们离开电脑时,及时关闭电源,节约每一度电;当我们用水清洗物品后,及时关闭水源,节约每一滴水;当我们开车时,合理地控制车速,节约每一克油;当我们冬季取暖时,保持室内合适温度,节约每一大卡热量;上述的一切生活习惯都是人们把减少二氧化碳实实在在地带入了生活之中。这些生活轨迹描绘了每个人的“碳足迹”。

  “低碳生活”节能环保,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了自然环境,更保护了地球-----人类家园。倡导低碳生活的生活方式,选择“低碳生活”是人类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平衡和谐的需要,更是时代的进步。

  2016年6月27日

  思想解放杂文随笔二:仗势欺人的艺术比德论

  在中国历代书画家圈子里,几乎人人皆用“画品”与“人品”来阐述绘画思想的辩证关系,常有“人品即画品,画品即人品”之论。这是儒家的美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中国的人文精神上,提倡的是人的精神与灵魂之美,它对中国画家的艺术修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儒家学说表现的是道德伦理思想,孔子提出“绘事后素”与“明镜察形”论,他把绘画作为劝善戒恶的工具。此后,类似的艺术教化功能论不断地被阐述,构建起以儒家思想为先导的绘画表现意识。结果是,中国有成就的画家主要是官场文人和士大夫,他们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强调心性修养对于绘画的决定性作用,体现出“大心”的志向抱负,“进学”的书卷之气,“立品”的表意德操,“养气”的怡养心性的艺术思想。

  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人物画是最具教化功能的一个画科。在人物画发展的初期,描画圣贤先哲、帝王将相、功臣烈女的作品占了相当比例。这与儒家强调的绘画教化功能有着直接关联。因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无疑都认识到绘画的教化功能,竭力地利用绘画艺术为自己宣扬的政治、伦理纲常服务。因而,中国绘画就此成了书写图像历史的工具,同时也为各门类艺术家提供了入仕为官的机会。恢弘的是,此类题材被历代热衷仕途的画家继承和发扬,延续至今成为美术工程。

  例如,在深受儒家思想教化的王朝政治官僚中,明人董其昌以书画闻名于世。可以说,董氏是一个以艺术成就卓立于中国文化史上的巅峰人物,但此人又是中国官僚阶层中最具两面性的文人。据载,董氏入仕,恰逢礼部侍郎田一俊死在任上,他专程请假跑了数千里路,护送田大人的灵柩回乡葬下,为此赢得了士林一片赞誉。但董氏在贪鄙、横暴、无耻方面,他比自己的前辈同乡,官至内阁首辅的徐阶有过之而无不及。董氏本人骄奢淫逸,老而渔色,有多房妻妾,且招致方士,专请房中术,荒淫无耻到了变态的地步。更为骄横跋扈的是,董氏60岁时因强抢民女,最终引发“民抄董宦”事件,成为明万历年间震惊朝野的一件大事。

  由于儒家说教的是“比德”精神,由此中国绘画艺术特别注重所谓“人品”与“画品”的关系,这又造就了中国花鸟画中“梅兰竹菊”等题材的经久不衰。特别是貌是情非的官僚士大夫阶层,喜好用“梅兰竹菊”表达心志的目的就是儒家“比德”论在起作用。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又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喻义:从水的不舍昼夜看出其勤勉,从松的不畏严寒看出其风骨。这正是儒家思想将审美与伦理相联系的理论。因此,在历代文人画家笔下的梅兰竹菊,早已不是自然界中的风物和花草,而是所谓的高洁傲岸、坚贞不屈的人格象征。

  显而易见,儒家赋予中国绘画艺术的目的含有教诲的性质,它特别重视艺术的伦理和社会功能,把“美与善,德与艺”联系在一起,这是儒家历来的传统。因为礼仪支配着中国人的生活,而且还规定出一套标准。所以,绘画就必须在其标准下创作。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德是用来衡量所谓“艺”的标准,而“德”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由此,中国文人画家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教化,自觉或不自觉、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看重“德”的功效,把“人品”与“画品”联在一起,用儒家的审美标准去衡量艺术,从而影响了对艺术作品的品评与鉴赏。

  然而,最具特色的是中国文人画家的身份,他们往往集画家、观众、鉴赏家、批评家为一身。这是中国历代官场独有的文化霸权,也是中国文人艺术的生命力所在。他们既作画又赏画,也作批评,观点或褒或贬,对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影响很大。文人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特别是官场文人,他们有类似的体验和相近的审美趣味,其审美趣味相投则多加褒扬,反之则加以贬斥,雅俗就在股掌之间。

  自古以来,由于中国社会的文化构成总是以政治文化为核心,即使不停的改朝换代,纯粹以艺术为职业的画家都难以生存。如果要实现梦想,只得学会投机的生存技巧,学会隐藏自己的真实心态与行为。这种情形,一方面表现在王朝政治对文化艺术的主导,欣赏决定于官场的认可价值与人脉的层面;另一方面表现在艺术思想上的奴性,目的只为烘托王朝文化的教化价值与和谐的层面。

  由于儒家赋予了统治阶层的统治术,促使中国历代画家只要学会和领悟这种生存技能,迎合其正统和参政辅政,所谓画家才能名垂史册。这一切,是否就是画家的机会主义呢?在权力至上的社会里,在一个保守与理性的时代中,画家的命运便是机会主义的具体显现。中国是人文科学强盛于自然科学的社会,普遍的中国人在忙于生计和体验生活这两个方面很矛盾,要忙于生计就得世俗,想体验生活不免要遭到指责。由此,道家思想在这方面给矛盾中的中国人提供了另一套的生活目标,这套标准的核心就是“道”。

  在儒家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历代的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调和社会矛盾,几乎都把文人当做社会阶层的精英来使用。这么一来,使得中国画家几乎都是诗、书、画等各个方面的全才型人物。在他们眼里,绘画艺术就是一种高雅的玩法,时常也自称为雕虫小技,而自诩互捧人品、学识则是至关重要,结果是官位越高画品越高。艺术批评也就成了说你高深,可谓是深不可测,标准取决于为谁服务;说你俗,俗不可耐,标准取决于同行不同道。事实上,所谓的文人画创作,大多是遣情写性的一种文化社交活动,这又完全不同于画院的宫廷画家。对于宫廷画家来说,作品的好坏只能等待皇帝的赏识或后人的评判。但随着朝代的兴衰,宫廷画家与文人画家也会与时俱进,且也挣脱不了儒家思想的束缚,只得把雕虫小技变着法子再表明志向。

  如果说,儒家思想是为中国人设计的一种秩序,以及对这种秩序的顺从方法,那么中国艺术家永远也不会得到精神上的完全满足。在这种秩序里,因为人的个性与精神被自我隐藏起来,面对压抑和压制,在持续不断地忍受中最终失去了自己,变得亦官、亦文、亦艺,方能附和儒家伦理和社会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论,儒家思想又逼迫自由者抗争,在迎合儒家的道路上走进山林,这些人以隐士自居,不愿苟且而找寻另一种生活态度,这就是隐士。不过,隐士又是什么人呢?他们是中国官场之人、好文之人、赋闲之人。而这些人运用的更是一种为官之人的心计、好文之人的躲避、赋闲之人的乐道。因此,退向荒野僻地的人或退避官场的文人,立即会笑谈摆脱官场的快活。

  现实是,在接受过儒家思想教育的官场文人、士大夫是不可能丢弃以政养文,以文养心的途径,不得不依靠中庸思想来丰富艺术手段为政治服务的方式,不得不跻身官场为之效力。所以说,在中国绘画艺术的思想中,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主体是从事绘画艺术创作的画家,而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本体是绘画作品。

  思想解放杂文随笔三:离婚有鬼

  上世纪90年代,我在故乡小镇工作那几年,一有时间便跟着领导去家访。有一回,我们去清水河走访。一路上,听熟悉这家情况的刘校长讲,这个学生家长是个体户,是个混得不错的30多岁的男人,对培养孩子十分重视,有一双儿女,我就是他儿子的班主任。

  家访后,这家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丈夫搞个体运输,修了一栋时髦的三层平房;妻子相夫教子,很贤惠;两个孩子读书都还不错。这是一户在镇上小有名气的富足人家。

  当我教他小姑娘的时候,却听说他和妻子离婚了,当时大吃一惊,觉得不可思议。

  原来,搞运输赚钱的他想赚更多的钱,办了一个小厂,没想到,欠了一身帐。特别是银行贷款十万,到期不还,就会没收他的房子。他在贷款到期前和妻子办理了离婚手续。房子和家里的存款都成妻子的后,他便在小镇消失了,谁也不知他去了哪里。

  前几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又见到了他。方知后来,他没有躲掉债务,坐了牢。出狱后,他和妻子没有复婚,但仍旧住在一起生活,两个孩子都在外省成家了,他们和儿子住在一起。

  在故乡,这样的事,对许多人来讲已经是见惯不怪的了,甚至有人认为这是聪明之举。

  能走到一起是一种缘份,天大的灾难夫妻共同承担,即使一贫如洗,也要有人格;即使倾家荡产,也要有尊严。

  为一点儿财产假离婚,在婚姻里搞阴谋诡计,从而滋生出婚姻怪事儿,的确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我在童年听过多次的故事。那时的我便模模糊糊地觉得人不能太贪财,贪财会有不好的结果。天命之年,才真正发现听过这个故事的人不计其数,而真正明白其中道理的人却为数不多。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似乎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慰做人的理由。细想身边的那些怪事儿,或多或少地折射出人格的重要,尊严的重要。

  2010年,一对50多岁的夫妇也离婚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对夫妇在移民小镇有两处旧房子,拆迁还地建房,只能还一个地基,100平米。他们夜不能寐,寝食难安,到处托人指点,最终采纳了假离婚这一绝招。

  离婚后,果然如愿以偿,得到了两处地基,在镇上建了两处各六层的楼房。每处留两层自己住,剩下的全卖了。仿佛一夜之间,这户人家成了小镇屈指可数的百万富翁,许多人羡慕不已。乔迁之喜,人山人海,谁也不知道他们离婚了。迎来送往,两口子比过去更神气。

  钱多了,儿子很快娶了媳妇,不到三月就离婚了。半年后,儿子被判刑坐牢戒毒去了。

  常常听见一些混得好的人讲“一切向前(钱)看”,也常常听见一些有文化的人讲“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从未苟同过,它使我更加细致入微地观察与思考。

  去年六月,一对40多岁的夫妇也离婚了。他们是组合家庭,男的有两个儿子,女的有一个女儿,两人结合后,在外地悄悄生了一个爱女。

  女的爱钱,男的有技术,会赚钱,爱漂亮,他们试婚了多年。后来,迫于无奈,才登记拿结婚手续。女方为了独享自认为令人高贵的果实,也为了防止男的儿子骚扰,双方达成离婚协议,美其名曰,房子归爱女,存款归妻子。假离了婚,财产也进行了公正。

  复杂的家庭,外人没有发言权。但是,离婚后,男人为了“搭火”,即跟未离前一样拥抱所谓的爱情,拼命地赚钱,以致得了冠心病。女的要挟男方,如果不赚钱养活他的爱女,她就要另攀高枝。

  假离婚,拿婚姻搞阴谋诡计,多么可怕。

  露似珍珠,却见不得阳光;金银如山,却像粪土散发腐臭。

  人格似玉,婚姻纯美,怎能让金钱玷污了它们?!

  回首往事,不因“一切向钱看”而悔恨,也不因丢失人格而羞愧。人应当这样走过一生。

  离婚有鬼,为人不齿,令人寒心。

  以上就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思想解放杂文随笔,希望对你有帮助!

  
看过“思想解放杂文随笔”

23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