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友情杂文范文
友情是恩赐,有则长久,没有则随缘。关于友情的杂文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友情杂文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友情杂文篇1:关于友情
生命这棵树上,有一种果实,叫做友情。
果实香甜,谁都想采摘,然而,探出的手却未必皆能如愿。
势利的人采摘不到。真正的友谊不会与利益挂钩。那种持“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观点的人是不配清谈友谊的。褪却了利益这一攸关,所谓的友谊完全成为利益之争的遮羞布,别无意义。看似长势葳蕤的“友谊之树”当随利益的消解轰然而塌。
轻诺寡信者采摘不到。不知自重地夸夸其谈,或能骗取一时仰慕,却终得“日久见人心”。谁能忍受长与谎言相伍?当行为的猥琐消解了堂堂的海口之夸,友情之芽也自随而渐渐委顿。
虚伪的人采摘不到。再精于伪饰,也会有昭然若揭的时刻。当真相浮白于世之时,阴影将在阳光中无以遁形。真正的朋友或能接受真实的缺点,却难堪虚伪的美好。洞察的结局,不是疏离,也是失望。于是,曾经鲜绿的友谊之叶随而渐渐枯萎。
多疑的人采摘不到。信任,是维系友情的关键因子。朋友都渴望彼此能心心相印,但是即使是肝胆相照的朋友也不可能总如透明的玻璃人。情感上亲密无间,心灵里彼此信任,才能长久维系美好。再诚挚的朋友,也难以忍受无端的猜忌。如若过于多疑,曾经娇艳的友谊之花也会渐渐凋零。
斤斤计较者采摘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固以体谅和理解为媒介长存。友情中,没有永远一成不变的默契,长期和谐的相处在于懂得用一种宽容去谅解,用一种大度去包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自己尚无法求全,怎能要求朋友尽善尽美?过于计较,友谊之果也会夭折。
高山流水的叹息之音,现今泛化为俗流。人人都可怅然而念——天地自悠悠、人心不复古,却往往没有自察,友谊之果不能采摘的缘由。
以真诚为土壤,以理解为阳光,以宽容为雨露,友情之树自然长青,结出累累硕果,献给值得采摘的人去珍惜,拥有。
关于友情杂文篇2:孔子交友之三原则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是探讨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现代,朋友关系也是人伦关系的重要方面。那朋友是什么,朋友又怎么交往呢,《论语》给我们指出了交友之三原则。
什么是朋友
人在社会中不是孤立的个体,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群体。这个群体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血缘为纽带的群体,另一类是以朋友为纽带的群体。血缘和朋友这两类又是互相兼容的。有血缘关系的不一定成为真正的友谊而成为真正的朋友,很纯的朋友关系又超越了无朋友感情的血缘关系。古人常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朋友就是最纯洁、高高尚、最朴素的友情;朋友就是一种相知,是一种互相认可,相互仰慕,互相欣赏的过程。所以,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需要哪样的朋友。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纯洁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选择朋友的标准和原则
友直。什么是友直,友直就是不邪曲、没有私心、正直耿直的朋友。从古至今,友直一直是作为选择朋友的一个标准和原则。大唐贞观谏臣魏征就是友直的表率,也是对主忠心的楷模。无论是对李建成还是李世明,他都用一颗正直的心去对待。在他心中,做到了不邪曲、没有私心、正直耿直。正因为他没有私心,做事公正,对人真诚,赢得了唐太宗对他的尊敬。所以在魏征死后,太宗痛哭,亲自写碑书,“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旧唐书·魏征传》。
友谅。友谅则是守信用、诚实不欺骗的朋友。在古时,与朋友交,贵在要守信用,诚实对待朋友,否则将违背五常,受到世人的唾骂。古往今来,诚实守信已成为择友的标准之一。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帮学生看行礼就是诚实守信的典范。上世纪80年代,全国莘莘学子怀着无比自豪与荣耀来到兼容并包的学府——燕园。其中一位同学带了很多行礼,没人陪同。那时新生进校事很多的,可不象在家读初中高中,有父母陪同。这位同学自己又要去报道,又要联系同一县城先进北大的师兄问这问哪等等。但由于行礼多,只有自己一个人。正在一筹莫展之时,看到一位老人穿着朴素,佩戴着红校徽章慢慢走过来。该同学以为是学校的老校工,就请他帮助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老人没说什么,答应了,老老实实地在那儿守着。九月的的北京,天气还是很热,旁边有人说:“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可老人说:“还是我等他吧,换了人他该找不着了”。在苦苦等了三个小时后,报道的新生来了,老人还是在那耐心的等着,老人什么也没说就走了。在三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子吃惊地认出了台上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教授就是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头!可见,诚信是一种美德,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美好。诚信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它可以让人们更加亲近。诚信是一种语言,他可以让人们彼此信任。
友多闻。在《论语》里,交友的第三个标准和原则就是友多闻。友多闻则是学问广博,见识丰富,生活阅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和踌躇的时候,可以得到朋友真知灼见的建议,为你指明方向,不在彷徨。三国时孔明与司马徽、徐元直、庞士元、等等无一不是学识渊博之人,互为朋友,互相学习。他们之间把“友多闻”体现得淋漓尽致。
与友直、?友谅、友多闻相对的就是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如果一个人在择友时,不经分辨,不慎交到便辟、善柔、便佞的人,那么终将会被引入歧途,严重的将会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来。自己后悔也来不及。所以从一个人交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就能大概知道这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多高。要相信,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程度的人是不会和鲁迅笔下小瘪三式的人在一起契阔谈宴的。
其实,在《论语》里孔子认为,交友必须交优秀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有道而正。但在现实中,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只能从中学习到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不断的修身养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孔子“交友三原则”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关于友情杂文篇3:同学情谊
纯真时代带来的友谊,是那爽朗的笑,是那大声的唱 ,是那躲在被窝的悄悄话,是那一起逃课的窃喜紧张,是那打架之后破涕为笑的鼻涕泡泡······,太多太多的日常,换来青春过往的感慨,同窗情谊岂是一句话、一篇文章能够说得清楚的。
然自从跨出了校门,还有多少同学,能够生活相聚在一起?不得不说能够相聚的那是幸福的人,不能相聚的便是装在了心里,在某一个不经意的时间,想起了你,想起了他,想起了纯真的那个年代,便会独自暗叹,年轻真好,上学真好,可是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一走出校门我们就长大了,长大到了自己也当了爹,当了妈,自己的孩子都背上了书包走进了校门有了自己的同学。我们老了,这几年是否还有时间想想自己的同学,是否还在怀念自己的青春时代,是否还会感慨自己的同学情谊, 是否因为忙,没了联系?是否因为久远,忘了问候?
岁月魔变,童年时代挤旮旯的小伙伴,跳皮筋的小女孩,跟自己划三八线的同学,打小报告的臭屁孩,那个令自己的心动的小同学,都已经变了模样。课余,泡泡糖和冰棍能填满天真的心;假日,拔草收秋河边看柳,滹沱河畔燕山角下大海岸边都有我们的身影,装扮过无数夜梦;上学路上,长长的高粱杆,嚼出了甘甜;泥土下的烤红薯,还能嗅出土味飘香;说起来大家都在笑声坦言自己的劣迹;那怕是一次一次历险的张狂,如今也有了深刻的意义。往昔的故事,最真,最纯,最痴,也最动心。许多的粗糙和鲁莽成了趣事回味。
一年又一年,服饰在变,一年又一年,容颜在变。同学聚会多了问侯,多了感慨,多了回味。同学之间的友谊,用纯真之情,真挚之心,欢乐在相逢之时。同学情系,纯真时代而来的友谊,来自芝麻般微小的回忆里,叙述着无知与尴尬的玩笑,无拘无束的欢乐笑颜。成年人的言辞没有羞怯,在幽默与揶揄的调配中透彻人生。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喝进了酒,醉了是心。同学情真的话语总能让人心头一暖,我们在这茫茫人生中,何其有幸成为同学,能够同窗共读,这是几世修来的缘分?只要天地不合二为一,我们还能赖以生存在这个万花筒般的世界里,那些从小萌生的友谊情感,是心灵的支柱,是人生良态的链接,不管是远是近,或浓或淡,一直都令人欣喜,因为我们珍惜,珍惜共同走过的那段岁月,珍惜我们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
致我往昔的同学们,感谢你们与我为伴的那年年月月;致我亲爱的同学们,愿你们一切顺意安好;致我最爱的同学们,愿我们珍惜彼此的情缘,一直到老!(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