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月刊文摘版
在我国,杂文的传统源远流长,特别是“五四”以后,杂文经过鲁迅的倡导和身体力行,被公认是一种克敌制胜的有力武器。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杂文月刊文摘版篇,希望大家喜欢。
杂文月刊文摘版篇1:苦才叫人生
一辈子,淡淡的微笑,就是海阔天空。一皱眉头,就是心烦意乱。
记忆是淡薄的,天空是蔚蓝的,时间牵着我们走过春夏秋冬。白天,少了昔日的噪杂,黑夜,是最美的宁静。
无谓的装点,会让被人更讨厌你。假惺惺的可怜,没人会同情。远方已看透,你就必须拐弯转角。有些事,不成功,也不要强迫自己,因为你已尽力了。
惊人离梦,轻烟漫漫消逝半空。自己的无能,或会被人看成笑话。不把结果想得太好,到你知道是,若不如意,就会让你自己更失望。
有太多好的,想挽留,可我们终会人随水流花。
落叶时,没人会陪你踏那层层已泛黄的落叶,落雪时,若你流泪了,会更凋伤你的心。一面再清的镜子,找不出谁的心。一句话,是真心还是假心,谁能看透?人人都在掩饰着真正的自己,你能看清他们吗?我们有时会失去方向感,因此心会变的凋零如落下的花瓣。烟雾迷蒙了前方,谁能继续装作冷静走下去?落花,谁会为你拾起?落泪,谁会为你抹去?掠过的,不再重复。挥过的,已是过去。谁的一生,都有过刻骨铭心,痛透心底的一刻,一个的悲伤,一个人去承受,自己在承受过程中慢慢被坚强。苦的来才叫人生。
杂文月刊文摘版篇2:穿越迷茫
你们是了不起的,我敢肯定。
但或许你们从不自知。
从古至今,无人能在自身的生命长河中,从未与迷茫打上交道,也没有谁能够终结迷茫而内心永逸。尽管有些人被称为“智者不惑”,但迷茫还是如影随形地有如密探一般跟在他们身后,折磨他们的内心,令这些“智深人士”时不时通宵难眠。
个体的智慧终究有限,不要以为知道得越多,就越能豁达。知识之海永无止境,我们越是知道得更多,我们心中的疑问也变得越多。不幸的是,许多人因此误入自我否定之路,失去了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在被岁月的风霜打过之后,变得恶世厌俗,精神开始萎靡不振,意志如灰。
我们每天都被这样或者那样的事烦心着,工作的不顺,家庭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些都在挑战着我们的神经,令我们寝食难安。
但我要告诉你一点,不要认为容易迷茫的人或者正在迷茫中的人一无是处,这是错的。相反,他们是伟大的,只有那些不思进取的,一味逃避工作与家庭责任的人,才不会迷茫。
我所知道的青藏高原的佛教徒们,他们对于佛教毕恭毕敬、虔诚无比,但这种没有半点怀疑论的虔诚,又害了他们。通过相信人能够循环往复的转世,他们开始安于生死,不再锐志进取,他们把今生难以实现的愿望推到来世实现。七百年来,都是如此,导致青藏文化数百年间都没有什么明显的突破,最后整个文明在时空中令人窒息般的状态下完全静止。
我也如此,总是把今年想做的事推到明年去做一样。而“明年复明年,明年何其多。”
我该忏悔!
在现实中,你付出得越多,你就越有可能得到更多。拒绝付出的人,一无所得。
长期沉溺于声色犬马的人,可能会在企业中混个高位,可能会毕生衣食无忧,但他们的人生不免失败,因为人生远景的缺乏,使他们只具有骷髅般空洞的意志,他们也不可能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他们的所得,就是别人的所弃。想拥有更多的东西,就得计划,就得行动,就得迷茫。
心脏的存在,就是为了跳动!
听说实现梦想的方法,有如是用圆规画圆,心不动,脚要动。
迷茫产生的原因,其一是我们在进行尝试的过程中,有所不顺。这需要我们对这些尝试的结果做出分析,并吸取失败的教训。这种分析,这种汲取的过程,会令我们暂时迷茫,直到我们找到问题的解,云才会开,雾才会散。从来就没有迷茫过的人,是一个懦夫。从不开始的人,只是躺在精神的病床上走过了数十载春秋。尝试的过程,失败难免。一个拳击选手,无论他获得过多少荣誉,都不可避免地从被别人打得脸青鼻肿开始。想打败别人,就必先学会挨打;想看清真相,就必先经历迷茫。
即使我们不变,环境也会改变,因此人生是一个适应环境的过程。
杂文月刊文摘版篇3:花雨归来时
梦怕愁时断,春从醉里回。
凄凉怀抱向谁开?
些子清明时候被莺催。
柳外都成絮,栏边半是苔。
多情帘燕独徘徊。
依旧满身花雨又归来。
-----题记
偶然间,不知在哪里看到这么一句话:读喜欢的书,爱喜欢的人。就是如此简洁,就像是午后闲窗下,刚刚秀好的幽兰,几片叶,三两朵花,甚至连颜色都没有。又像是伏在案桌上,打了个盹儿,做了一帘清梦,梦里的情景是什么,一点模糊的印象都没留下。
读宋词总是这样,读到喜欢的句子,就像是做了一场梦,梦里你可以四季更替,日月颠倒。可以全然不必在乎,你身处何方,春秋几度,是荣是辱。因为,书中的锦句名词,会让你翩然入境,时而在江南落了满身的花雨,时而又在塞外看过一场硝烟。此时看到篱院春花,彼时又见楼台秋月。词中之意,作者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切,所延伸出来的,令人心动的美丽。像是一场碧水无涯的痴情相遇,震撼滋润着在尘世中渐次苍白的灵魂。
邂逅这首《南歌子》就如同邂逅一场温润的春雨,没有一见惊心的触动,却有一种前世已相识的缠绵,还有一种恍惚如醉的清新。不知是谁在低吟,在花间盛一坛春雨,且好生收藏着,待到佳人归来,一起剪烛煮茗。对,就是这般感觉,读这首词,就像是开启一坛经年的春雨,在闲窗下,挑烛烹煮一壶纯净的绿意。添了些相思的花瓣,放了点青春的梦想和时光的芬芳,调和在一起,便成了让我们舍弃不下的味道。
你我是看客,被带入这样的场景里。相识一场戏,演员已经更换了戏服,隐没在茫茫夜色里,而我们,还伫立在台下,思索着戏中的情节,为什么能这样打动心肠。别人轻巧地退出,自己却开始描上浓墨重彩,披了戏子的装扮,导演着未了的结局。这就是文字,带着某种无法言喻的魅力,与参透不了的玄机。
写这首《南歌子》的词人叫田为,一个在宋朝词坛上,并不风流、并不出众的人物。在星罗棋布的宋时天空,又有多少人,可以光芒万丈到让群星失灿?能够在万星丛中,出类拔萃的人,寥寥无几。许多人,遵循着星相的排列,做自己独立的那颗星子,也许光芒微弱,却依旧可以照亮行人的路。喜欢一首词,不需要知道词人的背景,就像喜欢一个人,不需要任何的缘由。
历史上是这么记载田为的。田为,生卒年不详。字不伐,籍里无考。善琵琶,通音律。政和末,充大晟府典乐。宣和元年(1119年)罢典乐,为乐令。《全宋词》存词六首,有《芊呕集》。田为才思与万俟咏抗行,词善写人意中事,杂役俗言俚语,曲尽要妙。尝出含三个词牌的联语“玉蝴蝶恋花心动”,天下无能对者。多么简洁的一生,就像他的词,因为稀少,更让人珍惜。
“梦怕愁时断,春从醉里回。”他每日昏昏求醉,忘记了年光几何,因害怕梦醒了,愁也随之醒来。可春光,却还是在醉梦里,悄悄地回来。他睁开眼的时候,看到的是阳春三月,烟景无限。茫然间,发出感叹:“凄凉怀抱向谁开?”可见他心中的孤独寥落,明媚的春光,品到的却是凄凉的况味。心中的话语,无法倾诉,亦找不到那个可以倾诉的人。时过境迁,我们真的不知道,田为究竟为了哪个红颜,如此愁闷难解,为了谁,如此醉生梦死。但我们知道,有一个女子,占据了他宽阔如海、狭窄似井的心灵。我们所能看到的,也只是一个男子,被命定的机缘左右,束手无策的时候,只求一醉不醒。
如此心境,才会看到大好春光,却意兴阑珊,无心踏青赏春。“些子清明时候被莺催。”这里的“些子”,是唐宋的俗语,少许、一点点的意思。在此处,是形容清明时节春光的短暂,仿佛品完壶中酒,做一场南柯梦,春光就没了。枝头上,婉转的黄莺,并非在为春天低唱欢歌,却似在催春老去。这醉里醒来,所邂逅的春光,不曾抹去心头愁绪,反而似梦幻泡影,如此匆忙,离去时,连一个回眸也没有抛下。
最喜这句“柳外都成絮,栏边半是苔”。自然清新,又古朴沉静。飘飞的柳絮,似在和春天做无言的告别。而栏杆边,苍绿的藓苔,在告诉我们,这儿有一段被搁浅的光阴。词人一直沉浸在杯盏中,已经许久不曾凭栏远眺了,因为远方太远,他想念的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
只有“多情帘燕独徘徊,依旧满身花雨又归来”。燕子多情,不忘旧时主人,带着满身的花雨,归来。然而它在帘外飞旋,静静地徘徊,是因为看不到主人当年的欢颜,而心中迟疑吗?它觉察到,主人身边的红颜知己不知踪影,燕儿也知人心思,也懂物是人非的凄凉。此时的他,希望披着满身落花归来的,是他日夜思念的人儿。可人却不如燕儿,燕儿还会思归,而人,却真的一去不复返。当年,他们在春天的渡口挥手,是诀别。
窗外,落英缤纷,他看到的是沧桑和残酷。生命中所有的相遇,都是过客和过客的交替,就算当初不错过,死生之后,终究也还是要失去。人生最悲哀的,莫过于得而复失,与其知道将来注定要失去,莫如将一生,交付与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