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杂文 >

中国杂文推荐

时间: 超财2 杂文

  中国杂文推荐篇1:红薯

  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黄昏时分,我的母亲到东大岭山下的田里摘取新鲜的红薯,充当晚餐。

  烂泥路上,几个戴笠荷锄的农人,牵着壮硕的蒙古马,蹒跚而归,母亲和他们一一亲切地打招呼。简短对话的余音,回荡在清寂安静的暮空里,显得格外温馨。

  来到田里,母亲利落地刨开大把泥土露出湿湿红薯,然后就磕磕土把它放在篮子里。回到家里母亲把红薯洗好了,随意把一个红薯交到我手里,脸上带着满足的神采说:“你看妈挖的,看着就甜!煮一煮特别好吃。”

  我从母亲那只布满皱纹的手中接过红薯,心里忽然百感交集。那是和生活奋斗过的一双手,是握过锄头、拔过草、施过肥、也收获过的一双手。院落中碧叶离离、果实累累的景象正是这双手创造的。

  晚餐桌上,母亲一如往日,唠嗑家常。几样清淡的菜肴,在她看来,竟是如此芳鲜适口一一蛋,是方才从鸡窝里捡拾起来的:豇豆,是老邻居特地送来请她尝鲜的;紫茄是暮春下的籽,近日收获的;而红薯则是田里刚挖回来的。这里只有乡野之间淳朴的人情和自给自足,随遇而安的生活趣味而已。

  那是一个拮据的年代,小县城里的每一个人,都曾吃过相当多的苦,三餐不继谈不上,过年才有肉腥味是常有的现象。因此每逢红薯收获的季节,母亲从田里挖出那种埋在地下的果实后,便如获互室般地刨去皮,再细切成片,遍撒在屋前晒上,任由烈日收干水份,直到甘薯片成为洁白酥脆的干粮,这才一一收拾贮存起来。生火煮饭的时候,就在锅里放上红薯片,熬成稀粥,以度过每一个刮见米缸缸底的日子。

  东大岭山下那块肥美的土地里,母亲曾挖过花生,马铃薯,和蔬菜。然而果园也好,蔬圃也好,无论哪一个时期,母亲似乎总不忘挖植那匍匐在地,生命力极强的红薯。

  生活如此艰辛,但日子在省吃俭用、不怨不尤之中,也自有一份心安理得的踏实感存在,并且由于对未来的远景抱着一份虔诚美好的信念,因此所有的清贫困苦,也并不能削减什么,剥夺什么,倒反而在极有限的物质环境里,开始对食物存有一种敬谨之心,觉得温饱平安是莫大的幸福,来自大地的每一样东西,都可贵而值得感谢。

  当然,生活中种种苦涩,也曾使人流泪,漫漫岁月里的辛苦挣扎,曾催人衰老,但由于忍耐,由于奋斗,由于不断地向上望,坚韧的生命终能超越所有的忧患与磨难,而从生活自身获得智慧。

  当岁月流逝,所有流汗淌泪的日子都成过去,当种种苦涩已化为唇边云淡风清的一朵微笑时,或许那就是我们收获生命果实的时候了吧?

  苦涩之所以可回甘,苦涩之中、苦涩之后之所以不乏甜美的感觉,那是因为我们曾尽心生活,那是因为对于人生,我们已俯仰无愧的缘故。

  许多年过去,历经都市生活的浮浮沉沉,尝过人生路上的几番风雨,我想起母亲,想起东大岭的甘薯,我开始理解“繁华落尽见真纯”的真意。

  中国杂文推荐篇2:平凡的人生 高尚的人格

  伟大的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里,说到:“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这么一个人——庞嘎同志。她从事着环卫清扫工作,如果仅仅用披星戴月、餐风露宿和冒严寒、战酷暑等词语来表现她的辛勤劳作就显得肤浅和一般化。一滴水可以照映出整个太阳的光辉,在庞嘎同志的身上就集中了环卫工人高尚的品格。她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平凡的人生,却书写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庞嘎同志干起活来,从不知道什么叫“苦”,什么叫“累”,每天清晨7点半就到岗,一天作业下来,经常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脚痛,但面对困难她从不泄气、不动摇。不论是数九寒天,还是炎炎烈日,庞嘎同志一直工作在环卫工作第一线,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践行着“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洁”的环卫精神,她带着对环卫工作的一腔热忱,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始终保持着一名环卫工人特有的爱岗敬业与无私奉献的本色。

  庞嘎同志说过,环卫处领导多次慰问他们环卫一线工人,尤其是他这样的特困工人,还跟她合影。这说明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干好环卫工作,照样有出息。从这质朴的言辞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她正在用如水的生命驮载着城市的文明,涤净着红尘中的绿树翠叶,用一双布满粗大老茧的手,把污秽带走,用圣洁的心灵细雨谱写时间最美的音符……

  中国杂文推荐篇3:那份微妙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很微妙,正如弹簧一般,让人难以控制和捉摸。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则更为微妙,因为每根弹簧的劲度系数不一样。所谓K取决于弹簧的材料,即两人各自的性格,喜好等独特的东西。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我们都知道即便是心理学家,也不可能达到完完全全了解一个人。如果一定要说了解,也只是某一段时间,某一件事情的想法,某一个阶段等人的一部分罢了。因为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完善并趋于心中的目标的过程,随着岁月的流逝,经历的越多,很多东西只要本质还在,或多或少都会有着改变,这是我们所不能预料及避免的到的。所以人与人之间便不能完全了解,这就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那根弹簧亦发生着改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应应适当的调整。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则说到这个距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物理中的弹簧一样,有5种。其中弹簧静止时的两头距离最为长久,即互相关联,互相关心却互不干涉,互补影响,这是一种平衡。在弹性范围外则有2种,一种是太近,一种是太远。太近太远弹簧都会坏掉,如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破裂。在弹性范围内还有2种,一种是拉伸,一种是压缩。当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时,会产生排斥,而人与人之间也会产生一种想要疏远的反映,因为已经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如果再不阻止,再不保持距离以趋向平衡,便会达到太近的情况,最后分崩离析。而往往在这时,人却是最不理智的时候,在那种排斥出现时,已经忘记了弹簧两头仍然是联系着的,从而做出很多让人不可理解的疯狂。正如月盈则亏,关系反而越来越僵。所以人们经常说要距离产生美感。当弹簧处于拉伸状态时,会产生吸引,而人与人之间也会产生一种亲近之感。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拉伸的不远处便是太远。也就是说危险也就随时会出现。所以便出现了很多人为了增加那份吸引力,假装不在乎,越走越远,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那人们便说是不是就一直静止就好了呢?不,不是的。我们需知弹簧之所以叫弹簧,是因为有弹性。如果一直静止着,它会生锈,渐失弹性。所以适当的拉伸和压缩是必要的,只要两头仍有弹性就好,也意味着那份情谊其实一点都没有改变,我们也毋须太过烦恼。所以偶尔想想那份微妙,多点距离的思考,或许那份平衡会更好!

  

3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