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幽默的杂文
最幽默的杂文篇1:趣谈二胎
如今二胎政策下来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们都积极响应起来,都去准备生二胎了。说起生二胎,很多人都是喜忧参半的。特别是70——80时代的人们,他们都过了最佳的生育期了,再生的话那是高龄产妇了,对于身心都是很疲惫的。先别说经济的问题,拿身体来说,怀孕都是一个难的事儿。
前不久,学校的一个同事柳黛玉怀孕了,稍不留神就流产了,好让人痛心的节奏。她才36岁,怀一个孕就这么难么?说起怀孕其实是不难的,难就是难在于30岁之前,她不小心怀孕的次数有点多了,打胎是必不可免的。为何要打胎呢?不就是因为吃公粮的限制,她才会打胎的。谁愿意人工流产呢?对于女性来说,流产最为吃亏的当然是子宫了。子宫受伤的几率过多,不仅仅是怀不上孩子,还可能会病变的。柳黛玉就属于这一列吧!
如今政策一放宽,我们都能再生,可是许多大龄人身体却抗拒,发出了许多的危险信号来,如子宫不宜存放,卵巢排卵不给力,或者是精子活力懈怠等等。如此这般,大家只能去借助医院大手帮忙。生孩子就是很难的。
二胎来临,很多人都没有做好准备的。不是经济没有做好准备,就是心理没有做好准备。生养一个孩子,得消耗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先要怀胎十月,那是做妈妈们的辛苦不说。生下来就要抚养。如今许多都是工薪层的人,他们都是有工作要忙的,上下班累得如牛一般,回家都想好好休息一番,如今要面对自己的另一个孩子,那是多么的累呢?虽说累都是高兴的,但是在你们的心里是多少高兴,多少烦忧呢?如果家里有老父老母,那是比较好说,将孩子来一个全托,就能了却此事了。然,又怕父母抚养的不好,真是担心的不得了啊!
如此以来,许多的城市里的人是不愿意生养小孩的,生养一个都是非自己所愿,更何况是二胎呢?
生育还是要的,因为是形势所逼。走在大街上,看见别人拖儿带女的,心里难免艳羡的,人家都是两个,为何我们不可以呢?于是一咬牙要再生一个,以慰藉自己艳羡的心灵。将来夕阳之时,两个老人也好有个去处,不要孤孤单单得依靠一个孩子,那是多么的不幸的。再生一个也是为了独生孩子着想,因为她(他)太寂寞了,走上社会没有一个说理的去,没有什么依靠?将来我们都会老去的。
一定要生的。许多人都是这样做的,为自己,为孩子。其实你们的孩子有多少个能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呢?孩子也是有自私的想法的:如果将来弟弟或者妹妹来了,是要和我分家产的,我真不希望父母再生一个。多年的孤独都过来了,到我青年之际你们倒是想到了我是如何寂寞的?
孩子如此是有点自私,这是独生子女的通病,如何能改?唯有默默以对。为了孩子不孤独,他们能做的是呕心沥血。做父母的真难啊!横竖左右都不是。其实,如果家里穷一点或许更好,生育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例如我家附近的一个外乡搬来的人家,他们生育了六个女孩,一个男孩。他们难道不知道违反计划生育么?知道啊!他们不就是因为受穷么?谁会去搭理这样的潦倒之家呢?任由他们生养好了。我们可不能这样,不能违反国家政策之事儿,遵纪守法才是正道。
最幽默的杂文篇2:漫话飘逸洒脱的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21年,在英国剑桥两年的留学生涯期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1931年其所坐飞机在山东不幸失事遇难,英年早逝。但由于其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能够给予读者心中留下深深的心灵震撼。故,至今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常言:“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徐志摩的诗歌不但给人飘逸欲仙之感,而其追求爱情、追求人生的历程亦如其诗一般热情奔放,飘逸洒脱,荡气回肠,富有个性,至今乃为人所乐道。纵观徐志摩短暂一生中追求爱情、人生的历程,它不但是近代年轻中国人敢于追求自由幸福、追求人生理想的象征,成为反映近代中国社会嬗变的时代缩影,而且给后人留下诸多的启示。
徐志摩生活年代是在20世纪之初的中国,经过辛亥革命风暴后,此时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已被推翻,伴随而来的是西学之风渐渐东来,欧风美雨不断涤荡着古老的中华大地,社会风气、风俗与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随之一新。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经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洗礼后,追求文明、平等、自由已成为一大社会时尚。“生且逢时”的徐志摩,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后,其就读的北京大学正是蔡元培先生主政期间,这位开明的教育大家,以“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为指引,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北大悄然而起,民主”与“科学”之风荡漾整个校园。深受新文化运动这场思想暴雨洗礼的徐志摩,较之一般民众更为开明进步。
1918年,遵从受传统经世致用思想影响的父亲之命,赴美国学习金融学,以争得人生好前程。但,当他学成归国之后,所看到的社会现实,与其他进步知识分子一样,深有同感的却是“诸君知否,欧风美雨横渡太平洋,帝国侵略主义其势日扩张。”民众普遍蒙昧,“精英在觉醒,民众在沉睡”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于是,1921年,徐志摩毅然再度重洋,赴英国留学,研究政治经济学,以报效国家。并开始诗歌、散文创作。回国之后,徐志摩一边在大学任教,一边创办新月诗社,出版《新月》月刊。此时,经过自由平等思想浸淫多年的徐志摩,其所创诗文多为歌咏自由、平等之作,对当时国民,尤其是社会青年,冲破封建礼教的笆篱,具有巨大的杀伤力。作为生性儒雅,充满文弱书生之气的徐志摩,能如个性鲜明的鲁迅先生一般深谙“治国先医人”之道,并付诸实践,以文明的力量去启迪民智,的确难能可贵。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经过“大浪淘沙”,在进步的知识分子群体中,一一开始分化。有些逐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有些停滞不前,甚至堕落沉沦。后期徐志摩主导的新月派,多为非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由于其成员参差不齐,就其新月派整个政治倾向而言,开始日趋反动。徐志摩的思想和创作开始发生危机,出现迷惘,从而发出:“一年,又一年,再过一年,新月望到圆,圆望到残。”的人生悲叹!但,毕竟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一的徐志摩,其思想与人生的变化,在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中具有相当普遍的代表性,让人悯惜与同情。不管如何,徐志摩的人生,亦如其诗文一般,飘逸洒脱,大胆张扬。其人生个性,亦应为人所称道!
最幽默的杂文篇3:说书大学生的丰满
大学生这个名词,现今是空心的。
这里所谓的空心不是说里面没有东西,我认为是泡沫状的物质太多,就像棉花一样,虽然看起来或是感觉是比较丰满的,但是你轻轻一捏就知道手感如何了。这就像你看到了一个非常大波的妹子,你眼里的形象可想而知,殊不知,由于天冷衣服厚的缘故,以及封皮的厚度,当你有机会亲自目睹的时候,你竟然大呼大叫了,原来是盼盼小面包。
然而大学生的丰满与这个譬喻不是很恰当的,为什么不恰当?原理很简单。如今的大学生自以为很伟岸,身躯伟岸也罢,不是也罢,总之很伟岸就行了,总之他自己觉得很伟岸就行了。而这一种心理意识便是悲剧的根源,当然也不能完全怪他们,他们原本就只是人类的一角,而且大部分都太过年轻。
除了年轻之外,他们的资本是什么?不是他父母的钱,也不是他子孙的福祉,这只是与他的无知有莫大的关系。所以,若是你愤激地想骂他,可别骂他的祖祖辈辈,也不要骂他的子子孙孙,当然,也不要骂他的享福妻子,最好暂且诅咒你自己吧,谁叫你多管闲事呢?或者,不要说任何人的不是,包括你,因为你的思想发达了,对他们而言就是一种对他们的奇耻大辱,你应该很清楚地明白,他们是多么希望并尽全力地希望你也同他们一样不甘堕落地成了庸人。这就是如今的中国大学生的丰满,得强调不是全部,只是大多数。什么扑克牌,什么麻将,什么游戏英雄联盟,什么电视连续剧,这些名冠全球的流行性名词比亲爹亲妈还要亲,更搞笑的是把孔子说成了苏格拉底,把莫泊桑当作了鲁迅的兄弟。女大学生呢,更丰满,往往惹得单身狗们垂涎三尺,很遗憾我也是一个确确实实的单身狗,偶尔也吞了好几口口水。
丰满还是会有好处的,至少可爱的大学所谓教师们还是非常酷爱的,要是身材丰满再加上口才丰满,那真是“乐府双匕”了,如果思维实在丰满,那就不得了了,故事就要上演了。隐约记得有一次学校的广播里,高声叫喊着并提醒着丰满的大学生们进行战事的时候,有必要穿好防弹衣,好像说的是美术系的某位同学不幸怀上了。
后来,我开始纳闷了,这么严密的天机是谁泄露了?老师总是承担着报告者的角色,真是辛苦他们了,也希望他们今后更加尽职尽责,伺候好这么一大群丰满的大叔大妈们。也祝福丰满的大学生同胞们越来越有福,中国的将来与他们息息相关。若人在此,这厢有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