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精选:莫言的故事多
以下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杂文故事:莫言的故事多,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莫言的故事多》原文:
2012年12月8日,山东老乡、“高密东北乡”的莫言在瑞典学院演讲厅里发表了获奖演说,题目就叫《讲故事的人》,说出了他人生经历的故事,因为精彩,用文字稿在相关媒体传播开来,产生了广泛影响。我拜读了《讲故事的人》后,感到受益匪浅。最近又读了一遍,反复嘴嚼玩味,觉得很有情趣和意义,我觉得,《讲故事的人》把故事讲到这个份上,真可谓是上乘之作,故事深底蕴,高品位,宽视野,大人生。从莫言口里说出的一个个故事,一如一道道丰盛的精神大餐让读者分享,我这个从小就爱听故事的人,便常常沉浸在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里,感受在对故事的丰富想象里。
莫言坦称“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说的幽默风趣,十分含蓄,他的故事特长对对他的许多小说确实给了很大帮助,让文字出彩,当然,对获诺奖也不无影响。他在《讲故事的人》里所说的故事,有的是亲身经历的真实感人的故事,有的是民间传说的虚构故事,这些各个不同的故事,十分巧妙地组合到一起,就是故事的大串连,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就是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现实生活“大杂烩”。
我与莫言有老乡关系的地域邻近感,平度与高密毗邻,只相隔几十里,历史变迁、生活习俗、故事传说都很相似。我还与莫言有当兵经历的戎马生涯亲近感,原同属总参所辖部队,部队性质相近,感受相似。由此,我觉得,读莫言的《讲故事的人》,有着感同身受,读之感到特别有味,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在心里,读到关键处真为之动情。
《讲故事的人》有独特的个性,有鲜活的人物,有动人的细节,有令人深思的故事,有谦卑和深刻的语言,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精品,在《讲故事的人》里彰显出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创作实力。
莫言在《讲故事的人》里,较大篇幅讲了他母亲的故事:莫言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他提开水因饥饿无力,失手打碎了热水瓶,本以为会受到母亲打骂,但母亲并没有打骂他,只是抚摸着他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莫言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他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时,母亲被看守人搧了耳光,多年以后,在集市上看到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不让儿子报复,并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莫言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经济困难时期,他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莫言就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求乞老人愤愤不平,却遭到了莫言的喝斥,母亲阻止了他,把自己碗里的饺子倒进了求乞老人的碗里;莫言最后悔的一件事,他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卖白菜的老人的一毛钱,母亲难过的泪流满面,对他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这四个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真实地刻画了一位宽容的母亲、悲悯的母亲、正直的母亲,充分展示了一位伟大母亲的形象,读了这几段故事,使我联想到了我已故的母亲,与莫言的母亲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一边读着《讲故事的人》,一边想象着类似的生活经历,内心深处受到了无比的撼动,难以名状的情愫在涌动,《讲故事的人》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莫言在《讲故事的人》里,讲了他童年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饱受饥饿,放牛时感到离开群体痛苦的故事;他躺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望着蓝天上的白云,学着鸟叫,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便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会对树倾诉心声,但鸟儿不理他,树也不理他。后来,莫言把当年的许多幻想都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他想象力丰富,读了《讲故事的人》后,我仔细揣摩,那是他生活的真实体验。
莫言在《讲故事的人》里,讲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经历,他没有上过大学,小学都没毕业,上的是民间大学,莫言辍学以后,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经历,他听着民间故事、说书人的故事长大,后来,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热炕头上,在马车上,聆听了二百年前,故乡曾出现的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的讲的神鬼故事,成为他写作丰富的资源,“高密东北乡”一直成为他创造的不竭源泉。莫言在《讲故事的人》里,讲述从农村到部队的经历,与我的成长经历非常相似,有些故事情节,确实耐人寻味。
莫言还在《讲故事的人》里,讲述了写作《透明的红萝卜》、《娃》、《丰乳肥臀》、《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的经历,使故事与小说联姻,从小说里回味原始的故事,让读者的想象更丰富。
莫言的《讲故事的人》,把一个个故事串连起来,文脉通畅,情感连贯,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