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心经读后感
张爱玲用小说揭示了旧中国都市社会的种种灰色人生,同情于灰色人物的心灵创伤和心灵荒芜。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张爱玲心经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张爱玲心经读后感篇1
张爱玲是一个传奇般的女子,她的笔调,总是触及人内心深处的隐秘世界。她很多次地写到上海,在她笔下,老上海犹如一卷时代久远的笔墨画,隔着厚重的时光,发出氤氲的气息。隔着遥远的时光,我们看到了老上海的旧阁楼,老上海细细碎碎的雨,老上海韵味的情调,更重要的,看到了生活在那里人细碎真实的心事。比如小寒。
小寒是深爱着她父亲的,这在作品开头时,稍微心细的读者就可以发现。爱恋自己的父亲,这或许不符合道德,但是,这归根结底,也是特殊时代形成的。
二十岁少女的爱恋的心事,就如同一支含苞待放的荷花。张爱玲的笔触,把这荷花的花瓣一片片展开了来,使我们看到了细碎的花蕊。
“绫卿,我爸爸没有见过你,可是他背得出你的电话号码。”
“我爸爸年纪可不大,还不到四十呢。
文章一开头,就是小寒在说她父亲,像所有心怀爱情的少女一样,她在心里崇拜着自己所喜欢的人,崇拜她父亲的能力和地位。跟别人说起自己的父亲时,脸上都是满含笑意。
在说起自己的父亲时,小寒两只手撑在背后,人向后仰着。看着天空。她的脸,是神话里的小孩的脸,圆鼓鼓的腮帮子,尖尖下巴。极长极长的黑眼睛,眼角向上剔着。短而直的鼻子。薄薄的红嘴唇,微微下垂,有一种奇异的令人不安的美。这是作品里对小寒的外貌描写,她是美丽的,但是却是一种奇异的令人不安的美丽。
小寒对父亲的感情,既崇拜又依恋。作品之初并没有直接写小寒对父亲的爱情,但是,读者都可以从那些细节的动作,话语看出这个少女的心事。在她的生日聚会上,她父亲迟到了,她父亲一回来,她就上前挽着父亲的胳膊,嗔怪父亲来晚了。她向同学介绍:“这是我爸爸。我要你们把他认清楚了,免得……”她格吱一笑接下去道:“免得下次你们看见他跟我在一起,又要发生误会,以为是我男朋友。” 按常理,这种误会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当她父亲对她说“我说,你对我用不着时时刻刻装出孩子气的模样,怪累的。”时,小寒突然扑簌簌落下两行眼泪,将脸埋在他肩膀上。 峰仪低声道:“你怕你长大了,我们就要生疏了,是不是?” 小寒不答,只伸过一条手臂去兜住他的颈子。掉眼泪,用手臂挽脖子,这些动作,嗔怪,心疼,这些心理,都是属于一个拥有爱情的少女的。后来,随着情节的发展,小寒还耍心计,逼龚海立表明心迹. 暗地里耍弄了波兰,使其感情破裂. 小寒内里是想与家世同等的波兰较量,显示出自己的高人一等。同时,告诉父亲龚海立深深地喜欢她,想试探父亲的反应,想让父亲吃醋。在得知父亲和自己朋友在一起以后,她又欺骗父亲自己要订婚,想看看父亲的反应,让父亲吃醋,让父亲有挫败感。这些心理,试探,嗔怪,占有欲,都是女人恋爱时特有的心理特征。张爱玲对心理细节的描写,入木三分。
张爱玲用了七个场景组成了这个故事:生日派对,楼梯,毕业典礼,家电话,电梯,汽车上,一个场景接一个场景,用蒙太奇的手法成功地刻画了小寒和她父亲的心理。生日派对上,初步介绍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小寒的恋父情结,也初显端倪。接着,派对完了,送绫卿到楼梯. 两人的对话揭露了对方的心理。绫卿追求名利,只要条件合适,她是“人尽可夫”的。而小寒,对其他男人,只是玩弄一下,她想一辈子都不长大,呆在家里,也就是说,可以一直呆在父亲身边。第三个场景,毕业典礼,小寒耍心计。第四个场景,在家里,小寒与父亲的对话表现了许峰仪跟龚家的特性。许峰仪,他的富贵名望是靠趋炎附势而来的. 记性不好却对电话号码过目不忘,代表他很重视也很习惯的去跟别人暗里打交道. 迷信风水,显示出他心虚,不自信,也证明了一切富贵不是凭实干而来的。第四个场景,电话里,波兰虽然与小寒感情破裂,可因为从小在上层家庭耳濡目染的虚伪,跟小寒通起电话. 小寒也虚伪得寒喧着. 两人扯了好远好多, 才讲到了重点,第五个场景,在家里,小寒唆使母亲阻止父亲与绫卿在一起, 可许母不闻不问. 小寒一再相激都没用,使得小寒脾气暴燥。这里表现出许母的特征,是典型的封建妇女形象。对于丈夫的婚外情, 无能为力也习以为常. 依旧保持着冷静的姿态. 只想维持家庭生活。最后一个场景,是在汽车上,寒彻底疯狂了,想去段家。 让段老太阻止绫卿,中途被母亲骗回到车上。
至此,故事告一段落。而小寒母亲对小寒的感情,通过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一是借用小寒的父亲的话,看命的说小寒克母亲,准备把她过继出去,但是母亲不同意。还有就是结尾处,母亲不同意小寒嫁一个自己不爱的人,害怕她得不到幸福。在最后女儿离开的时候,迟钝地说着:“你放心。等你回来的时候,我一定还在这儿……” 小寒父母的感情,因小寒长期的挑唆而破灭,文章到结尾处,小寒与母亲的关系恢复了。她母亲固然是软弱的,然而,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充满宽容和母爱。
而小寒的父亲,他开始沉迷了, 本来在女儿面前承认自己老了,可后面因为女儿的夸奖感觉自己还年轻。而且因为真的沉迷了父女恋,但是又不可以和自己女儿在一起,所以找了跟女儿同年又长相很像的凌卿婚外恋。对女儿小寒,他也产生了暧昧的超出父爱的感情,甚至于身体上,也对女儿有了反应。
此文绝对揭露了40年代上海社会对地位名望的崇拜, 社会完全畸形发展. 对小寒的心理刻画入木三分。龚海立那样的才气少年比不上中年的有地位的许峰仪。 也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未来没有希望,只在乎当下。从许峰仪的成功看出社会上丑陋现实. 这文更重要的是从小寒,许母,绫卿三人上,完全表露了40年代的女权低下的现象。
张爱玲心经读后感篇2
众所周知,心经是本佛经。但张爱玲的心经,故事却是骇人听闻的。
从小说开端,小寒三番四次提起父亲时,乍看第一感觉,哦,父女情深;再看,才觉奇怪,怎么言语间辣么腻味,难道内有隐情。接着看,才渐渐知道,啊,原来是父女间的不伦之恋。
我定义小寒与他父亲间的感情为“不伦之恋”,在于我本人无法接受这样的情感,正如人兽恋一样。相比于张爱玲早期的其他小说,这篇心经我无法定义为杰作,原因在于,母亲的反应。以张爱玲一贯残酷的笔法,总觉得小寒的母亲会暗地里施以残忍的报复的,如曹七巧般的残忍。所以小说结尾那温情的一幕,总有种如鲠在喉的感觉,仿佛是不够残酷到底。
【小寒在枕上撑起胳膊,望着她。许太太并不理会,自顾自拿出几双袜子,每一双打开来看过了,没有洞,没有撕裂的地方,重新卷了起来,安插在一叠一叠的衣裳里。头发油、冷霜,雪花膏,漱盂,都用毛巾包了起来。小寒爬下床头,跪在箱子的一旁,看着她做事,看了半日,突然弯下腰来,把额角抵在箱子的边沿上,一动也不动。
许太太把手搁在她头发上,迟钝地说着:“你放心。等你回来的时候,我一定还在这儿……”
小寒伸出手臂来,攀住她母亲的脖子,哭了。
许太太断断续续地道:“你放心……我……我自己会保重的……等你回来的时候……”】
小说中对景物的描写一贯有着张爱玲式的特点:色彩、精巧的比喻。例如这段:
【 ……幸喜每一家门上都镶着一块长方形的玻璃,玻璃上也有糊着油绿描金花纸的,也有的罩着粉荷色皱褶纱幕,微微透出灯光,照出脚下仿云母石的砖地。】
照例,以对话推动情节这一方面,张在这小说中已经很有功力,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段:
【小寒伸出一只手去抓住他的手。她的手心里满是汗,头发里也是汗,连嗓子里都仿佛是
汗,水汪汪地堵住了。眼睛里一阵烫,满脸都湿了。她说:“你太好了!你待我太好了!”
海立道:“光是好,有什么用?你还是不喜欢我!”
小寒道:“不,不,我……我真的……”
海立还有点疑疑惑惑地道:“你真的……”
小寒点点头。
海立道:“那么……”
小寒又点点头。……】
课程的老师把一部小说归纳在课题:怪胎家庭罗曼史。让我对”怪胎“又多了几分认识。
张爱玲心经读后感篇3
她犯了罪。她将她父母之间的爱慢吞吞地杀死了,一块一块割碎了——爱的凌迟!
张爱玲的《心经》,果真是她的心经,初读之下,还在感慨主人公小寒这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女子怎会如此前卫,短短20年的生活竟然扽出了这么专业的心理学名词——恋父情结,后来多方查找,前因后果中,原来这小寒原本姓“张”,普通的女子本无这畸恋的可能,一是没有这份胆量,其次没有这份心智,但若偷偷在心里给故事的主人公定个“姓”,故事却豁然间顺理成章了。
既然这原本就是作者欲盖弥彰的演出,观众也看得心知肚明,那对主人公小寒的分析就死也抛不开原型了,下面让我们翻开“张小寒”的这本心经。
“李鸿章的增外孙女”,这身份听起来就觉得已经可以直接成为故事主人公的离奇身世了,但故事,让作者更安心地说出“心经”,毕竟别人恋父的故事总要易于启齿一些。
恋父情结是张爱玲生命织锦上的一个死结,折磨着,却也成就着她,《心经》便是这死结的过去,当时和将要。
张爱玲四岁的时候,母亲离家出走,留给她怨恨和父亲。所以小寒四岁的时候险些被过继给三舅母,骨子里带着怨恨,一刀刀凌迟了母亲的爱情;恋父而生,这情结成了小寒的命,也最终要了小寒的命。
张爱玲怨恨着母亲的抛弃,也歇斯底里着继母的横刀夺爱(父爱),所以小寒母亲的爱情先被自己女儿捅了一刀,又被女儿的朋友捅了一刀,而小寒母亲的视而不见、逆来顺受是张爱玲的手下留情还是意味深长的温柔一刀就自凭各位去编排了。因为即使许太太明察秋毫,干练得如“湖南女子”一般,也无非发现自己身边两个20多年的爱情病态者,相比之下,这高高挂起却也挂得舒服,用她自己的话:“人活在世上,不过短短几年。爱,也不过短短的几年。由他们去罢!”
张爱玲曾因与继母的口角和父亲闹翻,小寒便“扑到他(峰仪)身上去,打他,用指甲抓他。峰仪捉住她的手,把她摔到地上去。她在挣扎中,尖尖的长指甲划过了她自己的腮,血往下直滴。”还记得,小寒行动之前是这样哭道:“你看不起我,因为我爱你!你哪里还有点人心那— 你是个禽兽!你 —你看不起我!”她语无伦次,骂完禽兽,竟然还怕禽兽看不起自己,她已经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伤重不治的时候,竭尽全力地报复,她总还要个公平,要个够本,可最后那道血痕还是深深地伤在自己脸上,此时,她其实应该明白,不管她攻击谁,伤都是一定会留下的,一定会留在她身上的。
一切都只是无助的挽回,都只是在与失宠作斗争,最后的挣扎,明知无用,还非要抱着一点点希望,或者叫奢望,想到这如果可以奏效的喜悦,又被现实狠狠拖住的心如刀绞,明明已经身心俱疲,却还得为心中些许的不甘赴汤蹈火,一切的一切唯一铸就的就是癫狂,她根本不能相信,自己输了,输在朋友的手里,输得没有申辩的地方,因为恋父是不伦的,这“输”便尤其的窝火,尤其的哑巴亏,反应也便尤其得激烈,可以说话的时候,词语便要筛选着来,拣最毒、最解恨得说,可那又怎么样呢?爱这东西,小寒是知道的,她给峰仪“上过课”:“你要是爱她,我在这儿你也一样的爱她。你要是不爱她,把我充军到西伯利亚去,你也还是不爱她。”可照结果看来,说教只是给别人用的,轮到自己就都没谱了。
这是“张小寒”的恋父结,接下来,让我们再解个结,再读篇经,即张爱玲的自恋情结与小寒的盲目自信。
恋父终究是得不到回报,而因此产生的内心退缩则形成了另一种结 —自恋情结。在心理学上,这种严重自恋的人种,被称为水仙子式的病人,张爱玲就是这样无法逾越地顾影自怜着。
这种极度自我欣赏的人,自然不缺乏自信,“陪”绫卿唱歌,揭发波兰跟龚海立,所有的举动实际都在表现自己,毕竟给别人壮胆说明自己大方,把喜欢自己的男人推给别人也是在往自己脸上贴金。所以绫卿才会说:“人家要你,你不要人家,闹得乌烟瘴气,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小寒“有一种奇异的令人不安的美”,她也知道自己的这种美,而因为太知道了,却让她最后甚至没有看出父亲与绫卿之间的蛛丝马迹,也没有留住远去的爱情。
这美让他不乏追求者,但上一种情结让她根本无法享受这“普通”爱情的甜蜜,所有都对,人不对,一切也都白费。
她想为了爱的人牺牲是应该的,是伟大的,是壮烈的,甚至这样才是甜蜜的,可当一切付出注定永远得不到回报的时候,她恨了,恨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成了笑话,给别人做媒,自己的却反被人家算计了去。
其实看完整本《经》,我们会发现开场白多精巧,看似一句玩笑,实际却把小寒的爱情之死提前播报了,让人有种蓦然回首的恍然大悟:“绫卿,我爸爸没有见过你,可是他背得出你的电话号码。”小寒聪明了那么久,这点小小的破绽却看不出,他不会真的把这个细节当成对其父亲精明强干的夸奖之一了吧?没见过,却背得出电话,不奇怪吗?可小寒没看到危机,她太自信,还在不断地发送错误信号:“上次有一个同学,巴巴地来问我,跟你去看国泰的电影的那个高高的人,是你男朋友么?我笑了几天——一提起来就好笑!这真是……哪儿想起来的事!”小寒在故意布烟雾弹,没想到烟太浓,熏到自己了,生日宴上,猛弹弦外之音,峰仪也顺水推舟,倚老卖老地和小寒拉开距离,这本来就是警告,小寒却还在幸福地拿这当秘语,享受个中滋味呢。
绫卿实际是张爱玲恋父与自恋的理想体,这是她希望成为的角色,希望得到的结果,她希望可以战胜母亲,突破世俗,最终得到“父爱”,他多么希望父亲是爱她的,这个理想体也被她塑造的和自己有几分相似:峰仪道:“你们两个长得有点像。”张爱玲内心是渴望的,渴望即使父亲不能爱她,也是因为不能违背社会伦理,不能违背道德,实际他是喜欢自己的,所以最后胜利的女人也是自己的影子,至少和自己相近,希望以此证明自己对父亲还是重要的。
张爱玲这个敏感的女子,在她安静得不能再安静的外表下,有一颗怎样狂飙的心啊,那安静的面容下,恨得咬牙切齿,爱的死去活来,她的文章给了她疏解,有人说,张爱玲用前半生去体味生活,用后半生去咀嚼、回味。
张小寒就是这传奇女子一段奇特的唇齿酒香,酒不会甜,却越品越醇,纠缠的情打着结,就像酒入喉头,温热醇香,不会顺流而下,总是会留下些痛楚,难免火辣辣的热,惊险刺激,让你回味无穷,危险、伤害,却停不下来地想要继续,成了一种瘾,这种瘾就是张爱玲自己也欲罢不能,所以她才会不断地在各个故事中“舔伤”,开始的时候疼痛还会来袭,后来就变成了一种快感。
既然原本传奇之人,对她的故事我们也就无须大惊小怪,在故事中随她跌宕,演出结束了就留个念相,等着下次开幕吧。
看过“张爱玲心经读后感”